两个故事,告诉你“法外狂徒张三”的真实一面

2021年有一档非常棒的节目,请的第一个嘉宾就是“法外狂徒张三”。

它就是陈晓楠的访谈节目《我的青铜时代》。

节目立意简单明了,每期一个嘉宾,请他们回忆自己的青铜时代,用现在的眼光看过去,探究如何变成今日的自己。

所谓“青铜时代”,是说一个人正当青春,思想上青涩张扬,但与此同时通过与命运的不断撞击,也即将迎来他的觉醒年代。

第一期的内容,就是“44岁的罗翔反思26岁时的罗翔。”

这期节目里,罗翔讲了两个故事。

2003年冬,26岁的罗翔在北大读博士。

一日外出,在北京双安商场附近,他遇见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只见她不断拦下路人,似乎在打听着什么。

然而人们行色匆匆,没有人理她。

罗翔跑过去问,这才知道老奶奶想去某某法律援助中心。

交谈中,罗翔得知,老人家并不住在北京,这趟是专门从外来到这里,一路从西站打听过来,已经问路问了两个多小时。

罗翔一下就惊了,掏出电话替老人家咨询地址。

这时,老人家从内衣里掏出纸笔,颤颤巍巍地开始在上面记地址,看到这里,罗翔一下很心酸,就对老人家提议,打车带她过去。

谁知,老奶奶听完这句话,感动得突然一下跪倒在罗翔脚下,嘴里还不停地说着谢谢。

……

罗翔一下就震惊了,他没想到就是自己随手帮的一个小忙,在老人家眼里竟这样看重。

在车上,罗翔陷入挣扎:

我要告诉老人家,我就是律师吗?

说了,老人家要是找我帮忙怎么办?

可如果不说,我当律师是为什么?

……

思考没个结果,车却已然到站。

让罗翔更没想到的是,老人家在走进咨询中心前突然对他说,年轻人,真的很感谢你,你不用陪我上去了。别影响你的前途。

罗翔一下感到无地自容。

多么体谅人的老人家,她这是把罗翔的心思都给看穿了。

在节目里,罗翔也大方对主持人陈晓楠承认,他当时犹豫是因为“他也不想惹麻烦。”

44岁的罗翔看26岁的罗翔,已经能毫不避讳地戳破自己年轻时身上那点可笑的害怕扛事的胆怯。

第二个故事,罗翔把时间线拉的更远,讲了一件他读研时的事。

有天,宿舍来了一个脏兮兮的人,被安排睡罗翔下铺。

这是一个前来寻求法律帮助的农民,在罗翔和同学提供了帮助后,就离开了宿舍。

罗翔以为事情已经结束,就没在意这农民的去留。

没想到,几天后,他在学校的地下通道又看见了这个人,大冬天的,他就睡在冰冷的地上。

罗翔一问,才知道原来他是不好意思打扰同学们。

那一刻,罗翔内心深受震动,他突然意识到——一直以来也只是被他当做求学甚至谋生手段的法律,在别人那里,就是他们的人生。

节目里,当46岁的罗翔回忆这些时,他眉头微蹙,眼光不知聚焦何处,这些字眼从嘴里慢慢悠悠地往出吐,就感觉他整个人已经离开现在这具身体彻底回到当年那个场景里去了。

那之后,罗翔对法律才有了真正的敬畏心。

一个改变就能看出来。

罗翔反思自己的求学经历,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出来,一路过关斩将,顺利考到北京,又继续深造——用他自己的话说,26岁的罗翔就像是一个“天选之子”。

一路顺风顺水,让罗翔很是得意。

他的傲慢与偏见随处可见。

来到北京,质疑大家怎么还吃馒头,觉得这很蠢。

出去玩,最喜欢在聚会时高谈阔论,认为谁说得最深沉最宏伟黑话最多谁就最牛逼。

法律,这个原本学来只为帮助更多人的武器,彻底被罗翔当成用来彰显自己多么与众不同的工具。

他后来是怎么改变的?

就是上面那两个故事。

是通过跟法律的朝夕相伴,遇见了那么多前来求援的人,他才懂得,真正的法律不是书本知识,人必须透过“冰冷的书本走向现实”,因为法律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服务于人。

这期节目里,罗翔讲了很多金句,很多他这些年的感悟,以下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两句。

第一句是,“人越喜欢抽象的概念,人越觉得自己崇高;你越觉得抽象的人可爱,越觉得身边的人不可爱,你忙着爱人类,却没时间爱具体的人。”

第二句是,“人一生是否过得好,不该是外界对你的评判,而是你自己内心的想法——你要去寻找什么内心的good(好),然后才可以过good的一生,这样才能避免随波逐流,拒绝与人攀比,不囿于他人评判标准的囚牢。”

这期节目,我受益匪浅。

罗翔用了十几年才参透这个道理,现在人家不吝惜这些珍贵的思想火花,在节目中开诚布公地分享给整个网络,让我觉得他这个人充满了温情。

在这个物欲横流、浮躁异常的社会,正确的活法不止那一种,所以啊朋友,理直气壮地活着吧!

条友们喜欢罗翔吗?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哪件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