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多年前,杨乃武与小白菜受尽冤屈

“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三两岁呀,没了娘呀……”

在140年前,歌词中的小白菜这一名字可是传的沸沸扬扬,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热点。

其在民间的热议得益于当时的上海《申报》,在同治十二年十一月十八日,它报道了浙江余杭的一起案件,使得此案开始为人们所知。

之后三年,《申报》上陆陆续续的发布了80多篇有关该案件的进程。

案件中曲折的故事,使得直到现在,关于它的报道也是中国新闻史上力度最大、连续时间最长的冤案报道。

对!冤案!在晚清这一民生凋敝、国势衰微的时期,贪污恶吏、徇私枉法,欺压百姓已是常态。

在这样的环境,不免出现一些冤假错案,其中就包括被称为清代四大冤案之首的江南惊世冤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案。

个人恩怨,流言蜚语为案件之因。

同治十二年十月初九,正在豆腐店帮工的葛品连忽感身体不适,多次呕吐,全身无力,于是便请假回家。

回到家后,依旧连连呕吐,并感觉身体发冷。

妻子小白菜想起他近日身体虚弱,并常有无力发冷的症状,认为他患上风热感冒(当时也叫流火病)。

本来风热感冒就并非重症,一般补补身子便可全愈,葛品连也认为只是小病,于是便叫小白菜去买了桂圆,东洋参这种补品来煎服。

却不想葛品连喝下汤药后病情并没有好转几分,反而口吐白沫,更为严重。

后来葛品连的继父喻敬天回家后,还请了县城里的大夫来医治,但也无力回天,等到十月初十下午申时,葛品连便气绝身亡。

其实若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葛品连所患的并非风热感冒,而是“热症”。

两者虽然都有热字,治愈的方法却是大相庭径,热症只需吃点清淡之食,消去内火便可治愈。

而偏偏,葛品连却服用了桂圆,东洋参这两味上火的补物,火上加火,也难怪其在第二日便撒手人寰。

到了葛品连死后的第二日晚上,其母沈喻氏见尸体的口、鼻有血水,心中怀疑儿子是中毒而亡,便向衙门递交了呈词,请求官府派遣仵作验尸。

正巧,当时本地乡绅陈竹山懂些医术,来县衙为知县刘锡彤诊病。

因为陈竹山与本案另一位主人公杨乃武素来有怨,听闻了葛品连去世的消息,便添油加醋地向刘锡彤说了坊间羊(杨乃武)吃白菜(小白菜)的故事,猜测葛品连的突然身亡,定是杨乃武与小白菜俩人合谋,效仿潘金莲与西门庆之行。

刘知县听后,立马派人到街坊间打听,果然流传着俩人的风流传闻,再加上刘知县也与杨乃武有怨,于是便准备把杨乃武卷入案件,以公报私仇。

原来啊,葛品连与妻子小白菜成亲后,葛品连母亲和继父家中无余房,住在一起又极为不便,新婚的夫妻俩人便欲在外租房,于是以800文每月的租金向杨乃武租借了其新建的楼房一间,并在同治十一年四月二十四日搬入楼房,与杨乃武一家同住一栋楼房。

小白菜原名毕秀姑,其容貌俊美,肌肤白皙,平时喜欢穿绿色外褂,系白色围裙,所以人们给他起绰号叫“小白菜”。

小白菜聪明伶俐,杨乃武和他的第二任妻子杨詹氏都很喜欢她,杨乃武见小白菜对读书感兴趣,便常教小白菜识字,教她念佛经,俩人关系也非常要好,因为葛品连常留宿在豆腐坊,家中只有小白菜一人,杨詹氏就经常叫小白菜一起吃饭。

后来杨詹氏难产去世,小白菜仍不避嫌的与杨乃武同桌吃饭,一起读书,时间长了,坊间便有了“羊吃白菜”的谣言。

虽然同治十二年闰六月,葛品连夫妇搬离杨家,杨乃武也对小白菜有了疏远之心,但谣言并没有消失,葛品连的母亲也正是因为这个谣言才会有儿子中毒而亡的怀疑。

也正是这些流言蜚语和知县的私人仇怨,让本是清白的杨乃武与小白菜在葛品连暴毙之后陷入牢狱,蒙受冤屈!

严刑逼供,官员腐败为冤屈之始。

葛品连之母沈喻氏向衙门递交呈词后,刘知县就带领仵作沈祥和门丁沈彩泉去进行验尸。

仵作见葛品连尸身上有10多个大泡,且口和鼻有血水,认为尸体症状与《洗冤录》中记载的砒霜中毒的描述有一些出入,便准备以银针试毒。

但因为仵作与门丁意见不服合开始争吵,使得仵作取出银针后竟忘记以皂角水擦洗,看见取出的银针变黑,便随意的上报说死者砒霜中毒。

古代的毒药程度并不高,里面有着各种的杂质,这些杂质会与银反应,使银变黑。

但是人体内也有很多杂质,会引起反应变黑。

用皂角水洗银针就是能够排除人体中的杂质与银针反应的可能。

可仵作如此之行,怎能严谨?

知县刘锡彤由于坊间传闻加上尸检结果,立马笃信葛品连是被人以砒霜毒死,并当即将小白菜和杨乃武抓捕,押回衙门“审门”。

据当时的《申报》刊载,刘知县为坐实杨乃武的罪行,对小白菜和杨乃武进行了严刑逼供。

小白菜不仅受到多次拶刑夹指之刑,还遭受了烧红的铁丝刺乳,滚烫的锡水浇背的严酷刑罚。

小白菜在多种酷刑之下,最终屈服,在刘知县的指使下作了她与杨乃武因奸情而合谋,以砒霜毒死夫君葛品连的假证。

因为杨乃武是当朝举人,不能用刑,刘知县便以小白菜的假证为由,请求革去杨乃武的举人身份,并且在革除身份的批文尚未下达之时,便对杨乃武动刑审问。

虽然杨乃武拒不承认,但也无济于事,之后小白菜和杨乃武被押到杭州府进行二审,同样遭到了严刑拷打:跪火砖,跪钉板、上夹棍,吊天平架……

连续的酷刑审问,让杨乃武熬刑不过,虽然清白,也只能被迫做了他和小白菜因为奸情而毒害葛品连的假证。

后来案件到达浙江巡抚杨昌濬手中,在衙门审问时,小白菜和杨乃武被严刑屈打成招,认为再难以翻案昭雪,两人便就认供求死。

虽然杨昌濬小心办案,派遣了官员去余杭县微服私访,确定案情,可是他万万没想到,这个官员一到余杭便住进刘知县的县衙,受到了盛情款待和一大笔贿赂,之后就回去向杨昌濬禀报了该案确定无疑。

杨昌濬也就在同治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上报了朝廷,只待刑部公文一到,便可执行死刑。

就是这样,小白菜和杨乃武在屈打成招和官员腐败下,经历七审七决,由清清白白的身份,一步步走向重刑犯。

就像《窦娥冤》里有言:“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真可谓是匹夫结愤,六月飞霜。

公众舆论,家人诉讼为昭雪之由。

在杨乃武被捉捕期间,杨乃武在姐姐杨淑英的多次劝说下,书写了关于自己在牢狱中被屈打成招的书面材料,并由杨乃武已亡妻子的妹妹詹彩凤在杭州的各个衙门进行申诉,但并没有受到浙江巡抚和各级官员的重视。

尽管杨乃武的亲朋好友都认为杨乃武已经没救了,但是姐姐杨淑英一直没有放弃,她在进大牢与杨乃武商量后,决定上京告御状!

第一次艰辛上告因为无认识的官员,也没有充足的资金去疏通关系,无奈失败。

之后于同治十三年七月,杨乃武的姐姐杨淑英和妻妹詹彩凤等家属再次踏上进京上告的路途,这次他们在一位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帮助和其朋友的指点下,拜访了30多位浙江籍的官员,并向各个刑侦部门递交了冤状。

最终经历周折,使得慈禧太后知道了此事,并下了谕旨重审此案。

同时上海《申报》对该案做了持续的跟踪报道,并有许多人为此案发表了不少评论,最后使得此案轰动了江南,引起的公众的舆论,群情激愤,使得朝廷派遣了一位胡钦差来专门审理此案。不得不说,《申报》求实的刊载态度确实在小白菜和杨乃武的案件沉冤昭雪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如果就这样将杨乃武和小白菜的冤屈洗白也好,却不想这位胡钦差接手后,立即对他他们连夜熬审,并且再次严刑拷问,到了最后,杨乃武的两腿已被酷刑夹折,小白菜也是十指被拶脱。

本来他们坚持自己无罪,没有合谋害人,但后来俩人受不住如此刑罚,无奈屈服,被迫承认原供。

杨乃武当时认为没有活路了,便作了首自挽联“举人变犯人,斯文扫地;学台充刑台,乃武归天”,可见其心如死灰。

但事实并非没有活路,牢狱外还有无数人在为其奔波!

在案件重审判决保持原判的消息传出后,上海《申报》也进行了报道,消息传开后,群情激奋,朝野议论,舆论大哗。

官员纷纷上书请求再查,直到有人上书说“此案如不平反,浙江将无一人肯读书上进矣”时,慈禧太后才终于下定决心,下令“刑部彻底根究”。

后来刑部在刘锡彤上交的葛品连尸检报告上发现疑点,于是请求将其棺椁运至京城,重新勘验死因。

在光绪二年十二月初九日,刑部尚书领刑部官员以及仵作、人犯,于北京的海会寺开馆验尸。

这次验尸举世瞩目,仵作操作严谨,没有再出错,证实了葛品连并不是因为毒发身亡,而是正常病亡。

至此,一切真相大白!

小白菜和杨乃武也终于出狱,延续3年的案件也终于结束。

案件后记

有文献记载在光绪三年二月十六日,慈禧太后曾以光绪帝的名义颁布了平反谕旨,虽然小白菜和杨乃武没有毒害葛品连,但是他们的行为也有一定的错误,所以最后小白菜被杖责80,杨乃武也被取消了举人身份,并且被杖责100。

而案中多位受贿官员全都被判罪,或流放,或取消官员资格,他们也受到了该有的惩罚。

案件到这里就结束了,可生活还在继续。

虽然最后真相大白,但两人的人生也就此改变,杨乃武出狱时年龄只有37岁,但遭此横祸,双腿被严刑夹折,又没了举人功名,后来只能以商为业。

小白菜出狱后没有多少亲友,衣食无靠,便入庵为尼,法名“慧宝”从此以养鸡养猪为生,从27岁常伴青灯古佛,直至死亡。

案件引申

读完杨乃武和小白菜的案件,晚清官员的无能腐败、乱用职权和晚清朝廷的官官相护、松懈怠慢浅出水面。

可若想看到水面下的不堪,唯有以血淋淋的真实相照。

同样是晚清时的七涧桥凶杀案,便可略见一二。

在咸丰三年深秋,四川合州七涧桥处的一户房屋门口传来一阵争吵,之后伴随两声惨叫。

片刻后,屋内走出一名女子,却没有想到出门后会看见丈夫和儿子躺倒在地,已不见呼吸。

这名女子名向氏,丈夫鞠海,儿子鞠安。

鞠海和鞠安本是生活的安安稳稳,儿子鞠安在不久前还娶了漂亮的周氏为妻,没想到却惨遭厄运,死于非命。

后来案件报到当地衙门,又因没有线索,长时间难以破案,合州知府便在下属的推荐下任用了刑房书吏陈老伦。

这陈老伦破案水平高不高倒是不知道,官威倒是高的很。

他去鞠家找寻线索之时,看到了周氏这个漂亮的新婚小媳妇,身为光棍的他便起了将其娶回家的心思。

后来便让媒婆上门,成功娶到了周氏。

爱情上有了突破,可工作上还没有一点头绪,迫于上司压力,这个小官员便编造向氏与“野男人”通奸,被撞破后,就与那个野男人一起害了鞠海和鞠安,意图以此交差。

他不仅从牢中买通死刑犯扮演奸夫,还强迫周氏做假证,指使婆婆向氏通奸。

于是向氏被压入大牢,向氏的弟弟听闻这件事后与女儿商议,认定姐姐不会做出通奸的事情,于是便和女儿向菊花带着一纸状词到重庆知府为姐姐申冤。

却不料官官相护,交上去的状词石沉大海。

后来幸得四川总督黄宗汉帮助,查明此案,还了向氏清白,惩处了当地一批腐败无能的官员。

一个普通的案件,却因一位官吏的私心搅得如此复杂,可见晚清时官场的黑暗。也难怪雍正帝会说“夫吏治不清,民何以安?

《阿房宫赋》中有言曰“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个案件提供给我们新的经验,无论是刑事技术落后,还是侦查思维主导刑事诉讼全过程,或者刑讯逼供、证据意识淡薄,都是在办案中不可取的,只有办案严谨,才能尽量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

参考资料:

【1】清末江南惊世疑案钩沉—— 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的真相。吴 仁 安。2014-07-20.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