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性恋天菜!看这档宝藏国综千万别快进



总感觉人一旦长大,记忆就会开始产生偏差。


尤其对时间的记忆格外模糊。


比如这次回家过年,发现印象里的小孩子长成初中生,再比如,昨天打开电视发现郭麒麟阎鹤祥居然搭档十年了。



而促成他们合体的《最强大脑》,竟也陪伴了我们十年。



一档综艺,十年时间。


前浪不息,后浪不止。


今天索性就来聊聊,这档国综常青树——



2014年,《最强大脑》第一季开播。


在那个平平无奇的周五晚八点,许多观众打开电视,接着,一期之后... ...


拍案叫绝,头皮发麻,直呼牛逼。




大概不少观众对《最强大脑》的记忆还停留在鬼才频出的时期。


微观辨水、听风识物、盲眼魔方、蜂巢迷宫等等。


所以看节目时,总是不自觉陷入一种怀疑——


别人家的孩子过于优秀,而我在人间凑数?



不过,天赋为王的时代已经过去。


这几年节目更接地气了,考验的不再仅仅是天赋,更多的是「能力」——


面对难题时迅速破解的能力、遇到困难时及时调整的能力、遭遇强敌时的抗压能力、赛场上审时度势的决断能力与逆境翻盘的勇气。



听起来有点难,浅浅举个例子吧。


比如第二期里的「极致重叠」挑战,眼前是被三次折叠后像乱麻一样的线条,选手们要在大量原画中,精准找到三张被折叠前的原画。



我看完题目只能发出庞博的声音——


啥呀这是。



线条凌乱,看着毫无头绪。


但经过水哥的讲解,掌握技巧后,仔细的观察,锁定一个特殊线条,可以用来定位整张图。



最快发现这个方法的是脑王杨易,他过关用时3分33秒,每张图只花了一分多钟。



面对同样的挑战,节目里10后的小学生张晋恺力压一众学霸。



他拥有超乎年龄的成熟,稳扎稳打,反复验证,三图全对。



在节目新秀1V1对决中,张晋恺主动迎战脑王热门候选人,浙大学霸朱科祺。


初生牛犊不怕虎。


接着... ...


选了,战了,赢了。


张晋恺赢的那刻,我脑中自动播放《孤勇者》BGM。



还有昨天第四期的比赛里,曾经20秒解题的天才少年黄明睿“奇迹再现”。


他在「数字迷途」项目里两分钟内出线拿下第一。



这个项目像是困难加倍倍倍倍的数独游戏。


规则放在下面,感兴趣滴友友可以自己挑战一下。



说起来,节后见面,总想将这个假期错过的精彩一股脑安利给大家。


可看完四期后,还是觉得这部最为合适。


原因很简单,懒得动脑,就喜欢看别人动脑。



因为它像一份拯救假期综合征的「速效药」——


够刺激,够激烈,完美提神醒脑。


激烈到什么程度呢?


即便强如脑王热门候选人,在这一季中依然“战”的格外艰难。



为什么?


因为,「赛制」变了。



一直以来,《最强大脑》的赛制有些残酷。


选手们剑指「脑王」荣誉,过五关斩六将,不断燃烧自己,挑战极限才得以荣膺桂冠。


然而像这次一样近乎「变态」还是头回见。


往季的终点,竟然是这季的起点——


脑王,回归了。



以往是选手与选手竞争晋级的名额。


大家都是新人,新手村集体打怪升级,逐渐适应比赛的节奏后慢慢去接触愈来愈强的对手。


而现在,Boss惊现新手村,玩的是越级打怪。


选手要直面第九季脑王白宇鹏、第八季脑王朱辉宇、以及夺得过第五季、第七季双料脑王的杨易。



对于选手来说,一上来就得硬刚最强的对手。


恐怖如斯。



而对于脑王而言,压力也并不会少半分。


刚开场,节目组竟然丧心病狂地掏出了平时决赛才会出现的难度。


挑战名叫「纵横之间」。


单听名字,如梦似幻,纵横之间迷途天降,一块块拼图轮流从天而降。



脑王们需要观察空中若干组不规则分布的迷宫碎块,然后在脑中拼成完整的迷宫。


最后在脑海复原的迷宫里,找出正确的路径。


这场挑战不仅是给脑王们热身,也是让新秀「评估」脑王的实力。



因为挑战的排名,决定脑王们将接下多少封挑战书。


如果累计有十位新秀在挑战中成绩超越了他们,那么,被超越最多次的脑王面临淘汰的危机。



看到这里,熟悉各种综艺套路的你,大概立刻会想到四个字——


祭天剧本。


估计脑王们将成为新秀的磨刀石,节目怎么都会淘汰一个脑王,好展示出新秀的实力。



No,No,No。


你猜错了。


反套路的一幕出现了,脑王零封新秀。


没有任何新秀,在挑战中赢过脑王。



看得时候,我就不由的感慨,脑王毕竟是脑王。


即便是在「迷途天降」里成为第三名,接下10封挑战书的白宇鹏,也以断层第一的绝对优势取得了胜利。


没有给对手们一丁点反超的机会。



最终脑王们逼得新秀集体参加末位淘汰,两期之后,直接减员10人。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脑王已经是最强王者,那么这一季还有什么意思呢?



有,在于「挑战」二字。


其实正如水哥所言,脑王就像一座座横亘在新秀面前的高山。


而高山,除了看,还要攀登。



所以能看到,被零封三场后,新秀面对强者也没有胆怯,反而像是激起了他们的斗志。


仰望高山,攀登高山的斗志,已经被点燃。


第四期里选手互选组成复仇者联盟,继续向脑王发起挑战。


前面输给脑王的王宇轩与尹嘉晖,憋着一股气,在选人前就约好组队,计划“一雪前耻”。



而在这个项目里,他们真正超越了双脑王的组合,拿到第一。


超越的瞬间,哪怕还没有锁定胜局,王宇轩已经激动得无以复加,蹦跳间是少年不屈的心志。



对脑王发起的挑战,就像一场脑力版“群雄逐鹿之华山论剑”。


这样更极限的赛制,或许会使我们错失一些选手。


但,这恰恰也是竞技的迷人之处。


毕竟《最强大脑》的舞台考验的并不仅仅是最强大脑,更是最强大心脏。



数一数,今年是《最强大脑》第十年。


十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这一季最小的选手陈帝霖,十年,已经成长为不怕输,也不服输的小男子汉。



10岁的他在1v1对决中落败。


临走时,陈帝霖向在场的大人们“放了狠话”——


等我羽翼丰满之时,我会再次站到这个舞台上。



而几年后站在舞台上,比陈帝霖大不了多少的杨英豪,与昔日的队长水哥重逢。


多年未见,他已经从追梦少年,变成参天乔木。



在这些年间,观众们见证了杨英豪跨越小学,中学,大学的成长路径。



情怀,是很多人提起《最强大脑》时用到的词。


的确,当一档综艺坚持十年,支撑它的必然有情怀。



但,绝不可能只有情怀。


十年,十季。


无数选手在节目里完成了常人眼中根本不可能完成的挑战。


不仅让我们认识了脑力天才——


比如一出场就成为传奇的王昱珩,那时他挑战在520杯同质同量同源的水中找出嘉宾选择的那一杯。



你没看错,微观辨水,找出不同的水。


520杯水,他只看了一半就确认了答案,丝毫没有任何犹豫,用时仅仅300秒,也因此一战成名,江湖人送爱称“水哥”。



还让观众打破了固有的认知,就像,年纪小的记性好,年纪大了学习能力慢等等... ...


比如中日对抗赛中,有一场「闪电心算博弈战」,陈冉冉在我们落后的情况下,与世界顶级的心算高手轮流battle。


一番鏖战后,冉冉打败了日本的速算神童辻(shí)洼凛音。



天赋固然重要,但其实包括陈冉冉在内,前面提到的天才们,真正拥有先天“最强大脑”的人并不多。


他们的成长之路,往往始于爱好。


就像陈冉冉是一名律师,偶然发掘了自己的兴趣,才有了后来的一切。



爱好为起点,接着,是在反复的训练里锤炼自己。


最终,他们将爱好变成一种对更高更强的挑战。


节目里不止有与对手竞争,挑战极限的选手,更有挑战自我极限的强者。


比如当时十五岁的陈智强,在全球脑王挑战赛中挑战「一沙一世界」。



挑战成功后,陈智强竟然主动要求挑战1*1厘米。


1平方厘米的方格,不过指甲盖大小。


陈智强需要通过指甲盖大小的区域,对比自己脑海里记忆的88幅沙画,找到对应的那幅。



当嘉宾问及陈智强为什么已经完成挑战,并且如果挑战1厘米失败,很有可能影响角逐脑王的情况下,还要坚持下去。


这个少年回答的简短却好似有万钧之力——


如果所有人认为3厘米是个极限,那我就打破这个极限。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最终,陈智强凭借惊人的表现夺得了这一届的全球脑王。


发现了吗?


纵观选手们的经历,无不是对爱好持之以恒、经过日积月累的训练,有着挑战困难的勇气。


此时回到前文,之所以想将这部送给正被节后综合征折磨的我们,也正是想说——


拥有直面、挑战自己人生赛道里的困难的勇气。


生活里的烦恼迟早被你一拳打趴。



来源: K社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