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骨伤科外敷药?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敷药,又称药膏或软膏,是骨伤科临床上极为常用的一种外治方法。它是将药物制剂直接敷贴在损伤局部,使药力发挥作用,可收到较好的疗效。

  对于骨折、脱位、扭挫伤筋的损伤初期,肿胀疼痛较重者,宜选用消瘀退肿止痛类敷药。

  选用以下药物制成敷药:①栀韭敷药:选用黄栀子、韭菜各适量,共捣烂,加面粉30克,用温开水加白酒少量,共制成药膏敷伤处。②可选用菊叶、三七、八棱麻、矮桃草、接骨木、破铜钱、七叶莲等,任选一种或数种,共捣烂和甜酒汁制成敷药,外敷伤处。

  若为损伤日久,复感风寒湿邪,发作时肿痛绵绵,关节活动不利,宜选用温经通络类敷药,亦可选用中草药石菖蒲、香附子、制草乌、绿葡萄、鹅不食草等一味或数味,共研细末,用蜂蜜或凡士林调敷伤处。

  调剂的选择主要依据治疗的需要,按照病情的缓急予以选用。用于活血止痛者选用饴糖或蜂蜜;散瘀消肿者多选用白酒或甜酒汁;清热解毒凉血常选用鲜药汁;软坚散结常选用醋;缓和对组织刺激者常选用香油或凡士林。

  临床上调入剂的选择可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常选用饴糖或蜂蜜等加入适量的水稀释后加入药粉内调配。用酒、鲜药汁或水调敷时,因其易蒸发,所以应随调随用。

  用饴糖或蜂蜜调药时,遇暑天气温高时容易发酵,雨季易发霉,一般也不应调得太多。用于有创面的敷药,多用香油或凡士林与药粉拌匀熬炼而制成油膏或软膏,因其柔软、滋润,可以减少对创面的刺激。

  敷药调配好之后,将其药膏摊在大小适宜的桑皮纸或2—3层厚的纱布上,最好是在桑皮纸或纱布外面加放油纸一张,以防药物外渗,沾污衣服。

  药物摊好后还可在敷药上加一张极薄的棉纸,然后敷于伤处,使用棉纸后在换药时容易取除,亦可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因为棉纸极薄,药力可以渗透,故不影响药效的发挥。摊涂时注意四周留边,以防药物烊出,粘污衣服。

  外敷药的更换时间,一般是根据伤情的变化、肿胀的消退程度、天气的冷热来决定。一般2~4天换药1次,后期患者亦可酌情延长,古人的经验是“春三、夏二、秋三、冬四”。凡用水、白酒、鲜药汁调敷时,应随调随用,因其易蒸发,所以应勤换药。

  少数患者对敷药易产生接触性皮炎,当皮肤出现奇痒或有药疹水疱时,应注意及早停药,涂擦肤轻松软膏等药。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