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后代竟然称霸一方,霸占一方土地长达600年,历经三朝不灭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宋朝时期,杨家将故事的传播就已经非常广泛,无论是居庙堂之高亦或者是处江湖之远的人,都了解忠勇无双的杨家将,并且以各种形式对其进行传播。

杨家将故事在民间的接受与传播,为后世杨家将故事的丰富发展奠定了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更为坚实的故事基础,也开启了杨家将故事脱离历史叙述进入文艺虚构、蓬蓬勃勃发展、轰轰烈烈传播的大门。

他们不仅传播杨家将的真实历史,赞扬了杨家将这种无畏的精神,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虚构故事,以小说等形式将杨家将的故事在民间传播。

但是关于杨家将的故事,其中的人物貌似只有杨继业祖孙三代,之后的后人在史书与民间故事中并没有多少记载,那么他们到底去了哪里呢?

一、忠勇杨家将,安邦定国

杨家将的奠基者杨业是杨家将中最为勇猛的人物,在五代的时候就已经赫赫有名了,依靠自己的实力让赵匡胤对其刮目相看,大宋成立之后杨业更是成为了当时“战神”的代名词。

他膝下一共有七个儿子,各个勇猛无双,而其中更是老六杨延昭最遗传他的性格。这一代兄弟为了国家浴血沙场,但是不幸的是除了杨延昭以外另外的几个儿子都战死沙场了。但是杨延昭也并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一直在保家卫国这方面兢兢业业。

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亦是继承了先辈的遗志,为保卫大宋的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

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祖孙三代英勇卫国的事迹,在北宋主要通过朝堂之上君臣的谈论与评价、文人士大夫文集笔记的记载、文人诗歌的咏叹反思等形式在官方和文人以及边境士卒百姓中间流传。

这些历史叙述与评价歌咏使得杨家将英雄事迹在北宋已深入人心,并为杨家将故事的千年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于杨家将的真实历史,在古代的各种文献资料均有出现,都有大量详细的记载。

史书主要是史学家对杨家将史实的记录考辨,反映的是杨家将事迹在史学界和官方意识形态的传播,史书之外的文献则主要反映了杨家将故事在民间的传播情况。

南宋时期,杨家将故事的传播对象不再局限于北宋时期的朝堂君臣、知识分子和边境士卒,而是越来越广泛,影响也越来越深远。

并且早在宋朝时期杨业父子功绩就已经成为各类科举考试的考察内容,杨家将事迹已经进入到南宋中后期国家选拔人才的科举考试内容范畴,是参加科考的士子们应该了解的历史常识。

科举士子为了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都愿意也必须将杨业父子功业作为科举考试的必修课。同时,因为参加科举的人数众多但录取数量很少,中下层落第士子会有部分人参与到逐渐兴起的民间文艺创作之中。

所以,南宋中后期杨业祖孙功业进入科举范畴,既刺激了南宋中后期杨业父子功业在为数众多的科举士子中的传播,也会反过来推动南宋中后期杨家将文艺作品的丰富。

并且宋朝有许多边塞诗人写了许多关于杨家将的诗句,大意都是杨家将来了无助的士兵就得救且欢喜了,由此明显可见边境士兵对杨业的信任。因此我们可以得知杨家将也已然成为了边境士兵心目中战争胜利和士兵生命安全的保护神。

因此,杨家将不仅在官方、知识分子和边境士百姓间流传,而且,从平民文人到科举士子、从士兵官员到普通百姓、从文艺观众到道教中人,都对杨家将事迹十分熟悉、尊崇甚至津津乐道,杨家将故事的传播对象更广泛,民间影响更深远。

二、杨家将故事,广为流传

随着朝代的发展,杨家将故事的传播内容越来越丰富,既有杨业祖孙英勇卫国的基本史实,也有“混搭”的杂糅故事,在人物和情节等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变化。

在古代的不少笔记诗文和类书等文献中,都记载了杨业祖孙三代的爱国史实,肯定了他们的忠勇精神。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和历史事实并不相同的虚构内容。

按根据多种史书,杨无敌是杨业的称号,与杨延昭及杨氏族人无关。而杨政是杨延昭的族孙,与杨延昭主要在北方征辽不同,杨政主要是在南方征蛮。但是有些资料却把他们的事迹完全“混搭”在了一起,成为与史实不符的杂故事。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还出现了“外寇画像而事之”“可以御鬼疾”的说法,也就是将杨家将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神化使之具有了英雄崇拜的色彩。

不仅如此,在南宋时期期直至宋末元初,杨家将故事已经有了杨业用朴刀类兵器、五郎为僧使用棍棒、王钦若被打的内容,这也是后来杨业被称为金刀杨令公、王钦若成为与杨家做对的大反派等杨家将重要故事情节的基础。

但事实上,这些情节都于史无征。

因此,与史书中杨家将传播的内容主要是杨业祖孙的真实事迹不同,在小说故事中杨家将故事的传播内容越来越丰富。

其中既有真实的历史事实也有虚构的故事,既肯定歌颂了杨业祖孙的忠勇精神也形成了脱离历史事实丰富感人的虚构故事,形成了历史事实与虚构故事的并行传播,这其实也是人们心中对于杨家将想法的呈现。

宋朝所处的二帝被掳被迫南渡、汴京和中原沦陷偏安东南一隅、外族入侵严重威胁长期存在的军事背景,使得各界人士都想“以图恢复祖宗之业,而澡靖康之耻”。

事实上,普通百姓也抱有同样期望,尤其是靖康之变中被掳到北地的百姓和准河以北中原沦陷区的百姓,都盼望着宋王朝能早日收复失地。

元明时期杨家将出现了包括曲艺、戏曲、小说等多种形式在内的数量众多的文艺作品。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大大丰富杨家将已完全脱离忠实于历史事实的历史叙述层面进入虚构的文艺作品层面并在民众中广泛传播。

三、子孙后代,何去何从

无论是民间的杨家将故事,亦或者是史书里的杨家将资料,对其他们家族人物的记载大多都是局限于杨业祖孙三代,那么他们之后的后代去了哪里呢,为何在历史资料中失去了踪影?

这个疑惑一直到明代,由宋濂揭开了谜底,原来杨家的血脉在南方传承。

我们都知道杨家将是一直在北方抗击辽国的,那么为何他的后代会出现在南方,这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个杨氏家族。

当年杨文广奉命去播州执行任务,在这里他遇到了他的同姓兄弟——杨昭。而播州杨家也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不仅在此地保疆卫国,同时也有很大的地方权力。

关于二人的关系,据说翻阅族谱之后发现还是属于同根同族。二人的祖先早年曾跟随刘邦打过楚汉之争,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念在杨家立功的份上将其封为侯爵,这个故事也为杨家将更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但是杨昭虽然威望很高,但是并没有孩子,于是杨文广就把他的一个孩子杨贵过继给了杨昭,从此杨家将也算是在播州留下了后代。

在杨昭去世以后,他唯一的儿子杨贵便子承父业,继续生活在播州这一片土地上,不仅仅将这个地方治理的井井有条,更是在保卫国家的江山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后来随着朝代的兴替以及社会的发展,杨家将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而播州杨氏家族却因为其在当地庞大的势力而过得风生水起。

到了明朝,朝廷为了更好的管理地方事务便实行了“土司制度”,这个制度就是只要地方的土司对朝廷效忠,日子便会过的非常安稳,甚至可以说就是地方的土皇帝。

播州杨家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发展,到了明朝早就已经成为当地最强大的势力之一了,他们掌握着最大的权力,拥有着最丰富的财产,日子过得非常不错。

这种生活一直到杨家的杨应龙掌权开始才改变。

当时的杨应龙凭借自己家族强大的军事权力胡作非为,最终导致朝廷出兵对其进行剿杀,此地的杨家势力自然也就烟消云散了。

结语

忠勇无双的杨家将,怎么也没有想打自己的家族有朝一日会以这种方式退出历史舞台。

从播州杨家的第一代到杨应龙,杨家延续了六百多年的历史,虽然播州杨家家族并没有最初的杨家将那样叱咤风云,但是在当地过的也算是风生水起。

只可惜,杨应龙一人的行为,便让这个流传几百年的家族烟消云散。

参考文献:

《杨家将演义·序》

《宋金元词话全编》

《杨家将史事考》

《文渊阁四库全书》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