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化的贤王:琅琊榜祁王其人

祁王贤名远扬,流传久远。他的才具德行确实值得称赞,但纵观其执政理念与处事,不乏昏昧自负。

琅琊榜故事开始是元佑四年,而祁王早在元佑四年之前的十二年前,就已经死于震动大梁的赤焰案了。他的人物形象完全是由其他人物的评定与论述而构建的,在武靖帝,梅长苏,霓凰郡主,蒙大统领等人口中,祁王是仁义亲善,壮志高远,光明磊落,文武双全的一代贤王,可开大梁新的盛世。在昭平帝的口中,祁王是肆意妄为,心怀狡诈,目无君父的逆子孽臣。总体来说,对祁王的评价是偏正面的,但正面并非完全的祁王。我梳理过全文后,发现,祁王也有很多问题,甚至对武靖帝执政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祁王形象

祁王是昭平帝长子,宸妃林乐瑶所出,母族是百年帅府的林氏,出身极其尊贵。昭平帝诸子中,嫡子早夭,按照封建礼法制度,有嫡论嫡,无嫡论长的嫡长子继承制度,皇长子祁王是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昭平帝对他多有培养,并且默许了他结交文武官员。

祁王文武双全,在政务和军务上都是相当的有建树的,而且很有识人之明。蒙挚就是他在军中演武时提拔的,而且蒙挚当时还不是优胜者。连林帅都说这份识人之明,要在他之上。梅长苏复述了其父林燮的话说:

父亲当时确是信不过你,不过后来他也曾说过,若论识人之明,他比不上祁王,祁王能通过一场演武就在万千将士中独独挑出一个并不是优胜者的你来,这份眼力他就做不到。


当然,林燮此言有一定的自谦,毕竟他能看出一名四十岁了还在任闲职的瘦弱文士的才能,将他引入赤焰军担任要职,造就了后来声威赫赫的赤焰军智魂聂真。可见林燮的识人本领之深,只是祁王已是默认的储君,又是自己的外甥,给他抬抬轿子没坏处。何况当时的祁王不过二十出头,却已经有如此眼力,也当得起林燮如此夸奖。

不仅是识人之明,祁王自己本身也是弓马娴熟,精通战阵的统帅。

梅长苏曾经对靖王说过:

你们曾经一起出征,感情应该很好

可见祁王也是有领兵出征的统兵经验的人,而且从蒙挚大统领曾经说过,在一场关键的战役葫芦谷之战时,是祁王三道亲笔金令让他停下,他就中了敌军的陷阱而丢失葫芦谷了。从蒙挚说如果丢失了葫芦谷,他一定会被主帅林燮斩首来看,葫芦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要祁王连下三道金令才能叫停,可见敌军的诱敌之计很成功,连素来稳重的蒙挚都差点中招。

你还记得葫芦谷之战吗?若不是祁王殿下三道亲笔金令勒住了我的马缰,只怕早就落进了敌方陷阱。葫芦谷若是失守,令尊大人一定会把我的头揪下来使劲儿踢的。

此外,蒙挚还说:

可恨我没多久就被强行调离了赤焰军,若是能多在祁王和令尊麾下磨砺几年,只怕现在的进益还不止这样。

这段话不只是林燮,还包括了祁王,可见祁王也是深通兵道,所以蒙挚才会说在他麾下历练,能够大为长进。

光有武功是不够的,祁王是文武全才,在文治方面,他也非常出彩。

首先是他的学识教养,原著通过靖王对祁王进行了一个侧面描写。

萧景宣被废黜太子之位,降为献王,谪居献州后,昭平帝命誉王,靖王两人代替太子陪祭。靖王因为常年放逐,对许多变化的仪程生疏,为了做好陪祭的大事,请了新任的礼部尚书柳暨为他教习。两个多小时的礼仪训练下来,对于正当壮年,武人筋骨的靖王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已经年逾六旬的柳老尚书就吃不消了。靖王体谅老尚书年老体衰,以请教历朝典章之事为理由,请他坐下休息,结果两个人聊的很是投机。

体谅老者体衰,便借口要请教历朝典章之事,请他坐下歇息,没料到聊来聊去,竟聊得十分投机。

其实这里靖王占了一个便宜,那就是他素来给朝臣们的印象都是决毅冷硬,只谙武事,不晓文治的。但事实上靖王幼时在宫中受教于母亲与宸妃,稍长后又由皇长兄祁王亲自教养,底子并不薄。

如果只是简单地以武夫来评定他,自然不免在深交后惊诧意外。

靖王的功课是大儒,宸妃,静嫔和祁王教导的。其他人自不必说,而祁王不过年长靖王五六岁,就可以教导他,可见他的修为。

在政务上,祁王素有大志,一心要整顿朝纲,激浊扬清。

昭平帝时期,是大梁的一个高峰,但也存在着非常多的隐忧,尤其是昭平帝日发刚愎自用,原本的奋发惕厉之心日渐消磨,安于享乐。朝臣也出现了逢迎上意,不思进取的歪风,贪腐,兼并,内耗。祁王赫赫英武,锐意进取,试图改革弊政。

文治武功,识人之明,锐意进取,这是祁王的优点,但不是完全的祁王。

祁王之缺

祁王主张裁撤悬镜司,既是他的短视,也是他的自负。

祁王是昭平帝所默定的主君,未来的大梁皇帝,那悬镜司就是他的臂膀,还没有登基,就想着要自断臂膀,令人窒息的操作。

悬镜司首尊夏江之所以要构陷祁王,是因为祁王要裁撤悬镜司,而祁王想要裁撤悬镜司的理由是国家法度应该归于一统。

那么悬镜司是不是真的坏到应该撤销呢?

从昭平朝悬镜司的表现来看,结合萧歆,萧元时父子时期,荀氏做大的危机来看,悬镜司不应该裁撤。

悬镜司的职能分别是查鉴奸邪,监察百官,协助军务和为主君铲除异己。

悬镜司是一个司法调查机关,负责查办的都是危及国家的大案或者皇帝命令的重案。但悬镜司实际上只有调查权和审查权 ,并没有判决权,实际上本身和刑部,大理寺,督察院这三法司就不冲突。而且,悬镜司多年查鉴奸邪,办过的大案无数,铸就了累累光辉。连一向冷峻严苛的蔡荃都说:

悬镜司的门楣之所以光辉威严,深受陛下信赖,朝野敬畏,不就是因为此处,乃是个最有法度之地吗?

可见,悬镜司并不会妨害妨害到法度的运转,而是司法链条的有效一环。当然,悬镜司的本质其实就是君主监视臣下的特务,但在封建时代,这是稀松平常之事,而且事实证明了,运用得当,特务能有效的震慑世家大族,文臣武将,起到拱卫皇权的作用。而且,在特务的监视下,世家大族们的所作所为也能加以收敛,不敢太过放肆。

东汉末年,曹操设立校事机构,鞭挞百官。在曹魏三祖时期,校事始终是君王手里的鞭子,用以震慑臣下,效果颇佳。魏明帝曹睿壮年猝崩,养子曹芳继位,后来司马懿专权,就废除了校事,打开了世家大族肆意妄为的阀门。没有了监督的世家大族开始了对百姓酷暴的残害,比如石崇,他在荆州任职的时候,身为地方大员,竟然明火执仗的去劫杀自己治下的百姓以此敛聚钱财,真可谓是丧心病狂。

而这种皇权的捍卫者一向为世家大族,文官清流所不喜,他们绞尽脑汁的编造罪名要裁撤掉他们,削弱皇帝的力量。

而且悬镜司不同于校事等一般特务,虽然悬镜司也有残害忠良的一面,例如夏江用的乌金丸就是悬镜司的阴暗面的产物。但从乌金丸这种手段,三大掌镜使里面,夏秋和夏冬兄妹(夏秋和夏冬是龙凤胎兄妹,长相酷似,但电视剧因为找不到和夏冬相像的男生,所以选角是和夏春相似,但他们没有血缘,实际只是师兄弟。)都不知道,唯有大师兄夏春得到了传承。可见,悬镜司的法度与阴暗是分的比较开的,总体来说,悬镜司其实是偏向于正面的。

可是祁王受到影响,对悬镜司充满了恶意,非裁撤不可。而受他影响,靖王萧景琰也对悬镜司充满着偏见,最终成功的废除了悬镜司,代价就是后世之君失去了这一神兵利器。

以祁王的能力,其实也是知道悬镜司的作用,但他却非裁撤不可,不单是被灌输了许多悬镜司不是正道的思想,也是他自负的一面。祁王意图废悬镜司与崇祯皇帝废厂卫一样愚蠢。但祁王的本领比崇祯皇帝要强,也正因此,他也非常自负。因为祁王自信,以自己的能力,不需要悬镜司这把刀,也能牢牢掌控朝政。后来的武靖帝萧景琰,也确实凭借自己的本事掌控住了朝政,人人畏惧他的清冷威严,不敢放肆。所以,在大同府沉船案后,萧歆才会感叹道:

想当年先帝治下的朝堂,岂是这般气象?

祁王,靖王都是才能卓越,心性坚韧之人,以他们的能力自然是能威慑诸臣,稳定朝政。但他们也是肉体凡胎,难道就能保证自己时时处处无错吗?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横扫六合,席卷八荒,一统华夏,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错看赵高以至于秦二世而亡;汉武帝南拓百越,北击匈奴,西行凿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晚年为群小蒙蔽而妻丧女亡,子孙遇难。祁王敢保证自己不会这样子吗?即使他自己可以保证,但子孙难免出些宽柔孱弱之人,那时候,没有这把刀,会不会发生权臣作大,侵蚀皇权的事情呢?

当然会,萧歆在世时,权奸荀白水就已经结党营私,意图不轨了。萧元时继位,荀白水更加是肆无忌惮,命皇帝下旨,命令边境将士不许反击,任敌纵横。长林王薨逝后,荀白水把持朝政,小皇帝萧元时连高级官员和将领的任免都做不了主,得要听荀白水的。这样的皇帝,无异于傀儡,而荀党的势力庞大到了,莱阳王萧元启仅仅是继承了其中的一部分,就已经差点造反成功,足以想象到荀党的权势之恐怖。

这与悬镜司废除后,皇帝少了监视群臣的力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悬镜司没有被废除,早在大同府沉船案的时候,荀家就倒了,何至于让他们做大到威胁皇权的地步。这正是祁王自负而短视的一个体现。

而且,被赞叹为府内英才济济,深得天下贤士仰慕的祁王,其实还有一个巨大的缺点,那就是他对世族很是纵容和偏信。

其实昭平帝,誉王,献王等人也都很纵容世族。但是昭平帝对于世族的手段其实也是非常严苛的,为抑制兼并,稳定农本,庆国公一族,这样的公爵之府成为了杀鸡儆猴的炮灰,庆国公柏业等主犯十七人被判绞监侯,男丁发配,女眷没官。

兰园藏尸案,户部尚书楼之敬这样的二品大员,说拿就拿。而且像是何敬中,蔡荃都是科甲正途出身的寒门子弟。他一直在拔擢寒士,抑制世家。而祁王就不同了,他身边围绕着的都是世家大族。

赤焰少帅林殊是百年帅府林氏子弟,他从军中提拔的蒙挚,其实也是世家子弟。

梅长苏到金陵城后,第一次夜会蒙挚时曾经说过:

你蒙家数代忠良之名

数代忠良,也就是说蒙氏至少三代为官了,而且从蒙挚是军伍出身来看,蒙氏应该也是将门。

当然,这并不是祁王纵容世族的证据,最主要的证据还是我前文说的,悬镜司是皇帝打击世族的重要力量而被世族所憎恶。而祁王在世族的影响下,坚决要裁撤悬镜司,这说明了祁王对世族的轻信和纵容。

祁王致命的缺陷,是他的清傲不知进退。金殿呈冤之后,昭平帝和梅长苏说过:

祁王,在朝,笼络人心,在府,清谈狂论。连大臣们的奏本,奏本上都言必称祁王之意。朕,朕如何容得!


祁王笼络人心,培养班底原本是昭平帝默许的,但是祁王越界了。他只是默定的储君,连储君都还不是,但他的行为已经架空昭平帝了。

封建皇家骨肉之间不是一般的父子,而是先君臣,后父子,在封建时代这是颠扑不破的道理。尤其是皇帝和储君之间,储君对下是君,但对上是臣。纵观五千年封建时代,除了明初的朱元璋和朱标父子之外,再没有哪对帝王储君父子有那么融洽了。

祁王身为臣子,想要兴利除弊,匡正君主本无过错。可是祁王聚拢人心不说,世家大族更是以祁王主张为幌子,侵蚀国家根基,对抗皇权。祁王却没有意识到这点。

祁王形象的神化

祁王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优缺点并存的人。但是后来的祁王形象大大被神化了,在昭平朝末年,尤其是赤焰冤案平反后,祁王已经神格化了,祁王文武双全,雄心千古,锐意进取,仁德宽厚,魅力超群,几乎就是完美的化身。

之所以会这样,原因有三。

第一是祁王旧人们的美化,武靖帝萧景琰,霓凰郡主,蒙挚大统领,言阙等人都与祁王关系极好,追忆故人,难免加以美化。

第二是祁王本身也的确相当优秀,他的才能,他的抱负,他的清正。

第三,许多世家大族欢欣鼓舞于悬镜司的裁撤,皇权对他们的限制大大下降,所以也乐于给祁王的名声抬一抬轿子。有了这个做名目,也有利于将一些利于世家大族的政策包装成祁王施政的理念。

所以,从赤焰冤案被平反后,祁王的各种缺点不足不再被提及,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越来越完美的,神化了的祁王。


我是秋山,读书看电视,我用我的解读,将虚构世界充实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