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备课:六年级上册数学圆的认识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理解圆周率

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

长与面积。

3.独立自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弧、圆心角和扇形。

4.使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历史知识,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1.认识圆和轴对称图形。

2.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3.理解圆周率“π”,掌握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会画具有定半径或直径

的圆。

教学建议

【教学指导】

1.加强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教材里安排了很多活动让学生探究圆的基本特征,故实际教学时,教师应注 意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画一画、剪一剪、围一围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圆

的基本特征,探讨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

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当学生画好圆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对折,从而 导出圆心、半径和直径等概念,再通过测量来发现半径、直径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探究圆的周长时,则可让学生采用围一围、滚一滚的方法先测出周长,在此基础 上再引导学生探究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探究圆的面积时,教师可利用书中的附页 或备好的工具,引导学生动手剪切、拼贴,从而“化圆为方”,得出圆面积的计

算方法。

实际教学时,教师不应把学生的动手操作简单地作为活动目的,而应合理引

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和发现圆的有关特性。

2.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体现“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转化思想。

圆是一种曲线图形,和以前学的直线图形在性质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在研究方法 上,联系又很紧密,故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合理应用转化思想,将圆转化成以 前学过的直线图形来研究。如在研究圆的面积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回顾:以前在 研究多边形的面积时,主要采用了割补、拼组等方法,将多边形的面积转化成更 熟悉和更简单的图形来解决,那么,这里是否也可以仿此思路把圆的面积采用割

补等方式转化成熟悉的图形来计算呢?

教学时,还要让学生认识到转化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日常 问题以及在科学研究中,人们常常就是把复杂转化为简单、未知转化为已知、抽

象转化为具体等方式来处理的。

【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9课时:

1.圆的认识 .................................................. 2课时

2.圆的周长 .................................................. 2课时

3.圆的面积 .................................................. 2课时

4.扇形 1课时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确定起跑线 1课时

1. 圆的认识

第1课时 圆的认识(1)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圆的认识(教材第57~58页的内容及练习十三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会使用工具画圆。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难点】

圆的认识,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简单

说说这些图形的特征。

二用形 梯形

2.出示圆形图片:

(1)圆是用什么线围成的? (圆是一种曲线图形)

(2)举例: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的物体? 【新课讲授】

1.认识圆的特征。

(1)学生自己在准备好的纸上画一个圆,并动手剪下。

(2)动手折一折。

①折过2次后,你发现了什么? (两折痕的交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

0 表示)

②再折出另外两条折痕,看看圆心是否相同。

(3)认识直径和半径。

①将折痕用铅笔画出来,比一比是否相等?

②观察这些线段的特征。(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③板书: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连接圆心和圆上任

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4)讨论:

①什么叫半径?圆上是什么意思?画一画两条半径,量一量它们的长短,发

现了什么?

②什么叫直径?过圆心是什么意思?量一量手上的圆的直径的长短,你发现

了什么?

③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在同一个圆

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5)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①学生独立量出自己手中圆的直径与半径的长度,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然后讨论测量结果,找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②得出结论:在同一个圆里,d=2r。 2.学习画圆。

(1)介绍圆规的各部分名称及使用方法。

带有针尖的脚

装铅笔尖的脚

用圆规画圆的注意事项:

①带针尖的一脚不能移动;

②两脚间的距离不能改变。

(2)引导学生自学用圆规画圆,并小结出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画圆的步骤:

①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即半径);②把有针尖的一脚固

定在圆心上;③把装有铅笔尖的一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

【课堂作业】

1.教材第58页“做一做”。

( 1 ) 第 1 题 。

让学生按要求进行独立操作,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集体交流时,让学 生说一说另外几条线段为什么不是圆的半径或直径,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圆的

半径和直径。

( 2 ) 第 2 题 。

出示题目后,先组织学生讨论如何能使画出的圆的半径为2cm。接着,让学

生进行实际操作,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展示与交流。

2. 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再画一个直径是5cm的圆。

3.判断,并说说为什么。

(1)半径的长短决定圆的大小。()

(2)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3)直径是半径的2倍。()

(4)圆的半径都相等。()

4.思考题:在操场上如何画半径是5m的大圆?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1.完成《创优作业100分》本课时练习。

2.教材第60页练习十三的第1~5题。

教 学 板 书

第1课时圆的认识(1)

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

圆的中心点叫做圆心,用字母“0”表示,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

叫做半径,用字母“r”表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用

字母“d”表示。

d=2r

教 学 反 思

圆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本节课在设计中 立足于学生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充分联系生活实际,经历探究过程 以构建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课一开始,通过画圆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圆, 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圆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我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折一折、

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圆心、直径、半径等概念,以及半径和直

径的关系,掌握圆的基本特征。

课程资源

有一个圆形铁片,没有标明圆心,你能测出它的直径吗?

在没有标明圆心的情况下,可以根据直径的性质去判断,直径是圆中最长的线段; 或在圆外画一个外接正方形,根据圆的直径就是这个外接正方形的边长等知识来

解决。

方法一把直尺的起点放在圆周的任意一点固定,移动直尺的另一端,量出

最大读数的线段,就是直径。如下左图,图中AD就是铁片的直径。

方法二把圆形铁片放在平面上,紧贴边沿上一点画一条直线AB,在铁片另 一侧边沿处找到一个合适的点,过这点作AB的平行线CD,AB和CD与铁片的交

点为E、F,连结EF,EF就是铁片的直径。如右上图所示。

方法三紧贴铁片边沿在圆外画一个正方形,正方形和铁片交点分别为A、B、

C、D,连结AC、BD,AC、BD都是铁片的直径。如图:

方法四在圆形铁片内画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连结对角线,两条对角线

都是铁片的直径。如图:

方法五在圆形铁片内画一个直角三角形,直角所对应的斜边就是这个铁片

的直径。如下左图:

方法六在圆形铁片上任意作一条线段CD,使两端在铁片边缘上,然后作这 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条垂直平分线交圆于A、B两点,线段AB就是铁片的直

径。如右上图:AB就是圆形铁片的直径。

提示: 确定一个圆形物体的直径、半径的方法较多,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适当方法,可折叠的用对折的方法最简单,不能折叠的用圆内画长方形的方法容

易操作。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