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女孩成为世界首位唢呐博士:聪明的父母,都懂得为孩子做....

前不久,看到了两则新闻:

一个是95后女孩王蕴玉。

她从11岁开始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草花。

谈及初衷,她说小时候读《红楼梦》,在“元妃省亲”这一回读到大观园里用的就是通草花装饰,心生好奇,便与通草花结下了不解之缘。

如今她师承工艺美术大师戴春富,接受过央视的采访,妥妥的青年艺术家。

另一个是90后女孩刘雯雯。

她是世界上第一位唢呐博士,也是首位登上悉尼歌剧院的唢呐演奏家。

与王蕴玉不同,她出生于唢呐世家。

但堂哥堂姐们纷纷因为唢呐太小众而转行读医学、建筑学等专业时,小小年纪的她,却坚定地承袭了唢呐。

如今,她凭自己的影响力,为唢呐正名,这不是一个只能在红事白事上吹奏的乐器,而是一项最具中国特色的传统艺术。



相信,这两则新闻,一定抚平了不少父母的焦虑。

在这个千变万化的时代,每位父都或多或少地都有为孩子的未来做打算:

孩子到底该学哪个专业?

如何才能站在风口,抓住机会?

是否要提前培养铺路?

但这两个不走寻常路,却都抵达了罗马的女孩,给了父母一个新的思路:

也许世界会变化,但给孩子做好职业启蒙的三个底层逻辑,不会改变。

01

小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

有用吗?

想起一个曾经火遍全网的帖子:“小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嘲笑吗?”

小女孩天天喊着长大后要研究动物,妈妈不胜其烦,告诉她:“搞研究要读到博士才可以。”

原以为“博士”两个字就能吓退女儿,没想到她思考了许久后,列出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长大读博士,研究动物(必须是哺乳动作);

如果考不上博士,就读研究生,到动物园当兽医;

如果考不上研究生,那大学要读兽医专业,以后到宠物医院给宠物看病。

妈妈打趣道:“那要是你连大学都没考上呢?”

女儿回答得无比认真:“打听一下卫校有没有给动物当护士的专业,我去读那个,以后到宠物医院给小猫小狗打针。”

全家毫不留情地嘲笑,小姑娘闷闷不乐地低下了头。

多少孩子,直到高考填志愿时都不知道自己想读哪个专业,只能在网上搜索“什么行业最赚钱”。

却在入学后,后知后觉地发现自己对此丝毫不感兴趣,白白浪费了宝贵的四年,追悔莫及。

而这个小女孩,不仅目标明确,逻辑还十分清晰,一看就是真的做过功课,了解过行业的。

她不仅能分清“硕士毕业可以进动物园”和“本科毕业可以进宠物医院”的区别,还为自己准备了详尽的Plan A/B/C,考虑到了未来的种种可能性。

哪怕面对大人“考不上大学”的刁难,她也没有丝毫气馁,而是认真地思索解决的方法,一步一步朝着梦想靠近。

拥有这样的资料搜索能力、行动力、逻辑条理,相信,未来她一定能有所作为。

因为拥有目标的孩子,不会怀疑自己,而会不断反思,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所以,“小学生做职业规划,能嘲笑吗?”

——不能,家长应该尽己所能地引导、帮助、鼓励孩子。

02

懂得做职业规划的父母

都会做到这几点

那家长该如何给孩子做职业启蒙,引导孩子设立目标呢?

① 做一个好的倾听者:

如果孩子的目标太大,也不要急着否认或是纠正,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表达。父母的耐心,往往就是孩子的信心。



② 帮助孩子拆解目标:

假如孩子想当宇航员,父母该怎么做呢?

与其说“这个目标太难了”,不如帮孩子拆解目标,“当宇航员要有高超的身体素质,爸爸和你一起锻炼吧”、“你知道火箭是什么样的吗?妈妈陪你看个纪录片”。

然而,孩子确立目标后,很多家长依然会焦虑。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赵昱鲲发现,很多父母的焦虑,其实是不必要的。

他儿子上幼儿园时,同班小朋友的家长向他求助:“我也想按照你讲的方法育儿,但不行啊,我家孩子太差了。”

接着,家长掏出手机,点开了微信群,划拉着屏幕给他展示:

“你看看,这是她们班一个孩子画的画,多生动!我们家孩子现在只会画圈圈!

这是她们班一个孩子写的日记,人家孩子都会写这么多字了,可我家孩子现在只会写自己的名字!

还有这个视频,你听听,和她一起学钢琴的孩子弹的,才5岁巳经弹得这么好了。”

乍一听,似乎是有理有据,可仔细一想,便知漏洞百出。

首先,幼儿园就能画出生动形象、完整的画作,孩子一定是处于班上的尖子水平,一个30多人的班级,可能也就3、4个人能做到如此。

若将尖子生的水平,当作班级平均水平,只会平添烦恼,就像你永远不会将自己的收入和首富相比。

其次,父母特别喜欢将不同孩子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创造一个完美的“别人家的孩子”的形象。

比如,小A画画好,小B跑步快,那么——

父母:“你看人家小B跑步多快!”

孩子争辩:“那我画画也比小B好呀。”

父母:“那你比得过人家小A吗?”

如此一想,便知其中的不公平之处。

这样不客观、不准确的比较,只会让家长给孩子带来无法承受的压力,对孩子的成长毫无裨益。

哪怕孩子有了目标和规划,也会被父母以东一榔头西一锤子般的比较,彻底磨灭了信心。

③ 引导孩子认识独特的自己

生活中,父母可以多多发现孩子特有的优势,并放大、称赞。

作为父母,不必让孩子觉得“我永远不够好”,父母应该让孩子觉得“我是独特的,父母会为我感到骄傲”。

唯有如此,他们才不会在人云亦云中乱了阵脚,坚守初心,朝着目标前进。

03

见过世面的孩子

梦想会更清晰

前阵子,看了之前的一则采访视频,记者@chin chen 采访了一位在文胸厂工作的男孩。

他今年17岁,因觉得读书无聊辍学在父母的文胸厂里打工。

但这个年纪的孩子,怎受得了工厂里枯燥的流水线生活,他说想出去看看。



然而,当记者问他想去哪里时,他却说不出话来。想了半天,只想到了一个更大的文胸厂。

所以,孩子职业生涯的规划是否顺利,还在于孩子的眼界宽不宽。

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孩子,日复一日地做着同样的事情,世界在他眼中是单一的、无聊的、不值得探索的;

而一个见过世面的孩子,哪怕此刻正在教室里一遍又一遍地做卷子、订正,他脑海中也一定会浮现出未来的生活,相信现在的努力,能换来未来的多姿多彩。

很多人听到“见世面”三个字,第一反应是“那一定需要很多钱吧?”

其实,孩子的眼界,与钱的关系不大。

无论是看电影、看书,还是运动、看展,都能开阔孩子的眼界。

对一位爸爸的故事印象深刻。

他今年50岁,周末带着12岁的儿子骑行100公里,已经坚持了三年。

这一路上,有的公园里有植物展,他便带孩子去参观,对着花名,查着资料,给孩子科普植物知识;

有的临街墙壁上会画一些历史典故,他也会和孩子一起停下来,感受历史的宏伟与细节。



在这个过程中,父子俩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增长了许多见识,在简简单单的生活中,有了更深的领悟。

这种能力,就是对生活的感知力

拥有这种能力的孩子,在接触每一个新鲜事物时,都能敏锐地发现其中地乐趣,并主动投身其中。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会更了解自己的内心,将梦想一遍一遍捋得更清晰。


✒️写在最后:

其实,无论父母是帮助孩子确立目标,还是减少焦虑、鼓励孩子前行,抑或是帮孩子开阔眼界,目的都是一个:

让孩子感知世界的乐趣,培养孩子积极的心态。

我们要做的,不是告诉孩子“应该做这个、不要做那个”,而是将五颜六色的蜡笔交给孩子,让他们在白纸上涂抹出未来的样子。

当“快乐”成为孩子职业发展的动力,那么他们一定会不断突破自我、实现自我,不辜负人生这趟旅程。

-THE END-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作者: 李耳耳

本文仅代表作者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