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臣传(唐朝)

#历史开讲#

1房玄龄(579~648)名乔,字玄龄,山东淄博人,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泾阳令房彦谦子。出身清河房氏,善诗能文,博览经史。18岁举进士出身,授羽骑尉,迁隰城县尉。617年晋阳起兵后,投靠秦王李世民,积极出谋划策,典管书记,成为秦王府得力谋士。626年谋划玄武门之变,随杜如晦等五人居于首功。唐太宗即位后,拜中书令,封邢国公,兼修国史,编纂《晋书》。执政期间,善于谋略,与杜如晦辅佐朝政,成为良相典范。官至尚书左仆射,加封司空,改封梁国公。648年病逝,享年70岁,追赠太尉,谥号文昭,陪葬昭陵。

房玄龄

家庭成员

关系

姓名

官职

备注/生卒

曾祖

房翼

镇远将军

壮武伯

祖父

房熊


齐州主薄

父亲

房彦谦

泾阳令

隋朝著名学者

母亲

李氏


出自陇西李氏,李玄道堂姐妹。

妻子

卢氏


出自范阳卢氏,房玄龄嫡妻。

长子

房遗直


房玄龄长子,娶妻杜氏,嗣封梁国公。官至礼部尚书,贬为汴州刺史,653年坐罪贬为庶人。

次子

房遗爱


(622~653)名俊,房玄龄次子。初以父荫入仕,授右卫中郎将。648年娶高阳公主,拜驸马都尉。历任太府卿,散骑常侍,累迁右卫将军,随太宗征伐高句丽。高宗时任房州刺史,后和高阳公主密谋政变,653年被诛杀。

三子

房遗则


娶荆王李元景之女

四子

房遗义


娶妻吴氏

房奉珠


嫁韩王李元嘉为妃

房氏


嫁郑仁恺

房沼


官至监察御史

房承先


房遗义子,官至东海郡录事参军。

2杜如晦(585-630)字克明,陕西西安人,唐初名相。襄州刺史杜吒子,初仕隋朝,授滏阳县尉。617年晋阳起兵后,成为秦王幕府谋臣,授兵曹参军。619年迁陕州长史,先后从李世民平薛仁杲,刘武周等人叛乱。历迁秦王府从事中郎,文学馆建立后,名列十八学士之首。626年参与策划玄武门之变时,拜太子左庶子,兵部尚书,册封蔡国公。唐太宗即位后,历任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官至右仆射,与房玄龄一同辅政,负责选拔人才。630年5月病逝,享年46岁,追赠莱国公,谥号成。

杜如晦

家庭成员

关系

人物

备注

曾祖

杜皎

北周时任武都郡太守,赠遂州刺史。

祖父

杜徽

字晔,隋初任怀州长史,封丰乡县侯。

祖母

郭素絜

山西太原人,杜徽夫人,赠太原郡夫人。

父亲

杜吒

字文忠,隋朝时任昌州长史,赠襄州刺史。

叔父

杜淹

唐朝吏部尚书,封安吉襄公,赠尚书右仆射。

弟弟

杜楚客

曾任魏王府中长史,拜工部尚书。拥戴李泰争太子位,643年被免死,废为庶人,官至处化县令。

儿子

杜构

承袭莱国公,官至莱州刺史。后因杜荷牵连而被流放岭南,死于南方途中。

杜荷

娶城阳公主,赐爵襄阳郡公,643年卷入太子李承乾案被处斩。

3魏征(580~643)字玄成,河北巨鹿(曲阳)人,唐朝宰相,杰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早年跟随李密,参加瓦岗起义,不得重用。618年归降唐朝,劝降英国公李勣,授太子洗马,辅佐太子李建成,献策平定刘黑闼和山东地区。627年授谏议大夫,检校尚书左丞,安抚河北地区。629年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校定古籍。历迁侍中,封巨鹿郡公,负责门下省事宜。次年拜光禄大夫,太子太师,册封郑国公。敢于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创盛世,成为一代名相。643年2月去世,追赠司空,谥号文贞。参与修撰《群书治要》《隋书》《梁书》与《陈书》等,著述《贞观政要》作品有《谏太宗十思疏》等文。

魏征

4长孙无忌(594~659)字辅机,河南洛阳人,鲜卑族,唐朝初期政治家,长孙晟子,文德皇后同母兄。幼年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成人。聪明鉴悟,雅有武略,与唐太宗结为姻亲。617年晋阳起兵后,跟随秦王李世民征战四方,成为心腹谋臣。颇有功勋,受封上党县公,参与策划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历任左武侯大将军,领吏部尚书,拜尚书右仆射,历迁司空,司徒兼侍中,检校中书令,封赵国公。643年支持立李治为太子,成为顾命大臣。永徽年间拜太尉,同平章事,主持修订《唐律疏议》,冤杀吴王李恪,反对废王立武。659年为许敬宗所诬,削爵流放黔州,最后自缢而死,享年66岁,陪葬昭陵。

长孙无忌

5马周(601-648)字宾王,山东茌平人,唐初宰相。自幼家境贫寒,喜好学习。武德间补任博州助教,离职游学长安,寄住中郎将常何家中。631年拜门下省值班侍奉,迁监察御史。637年拜给事中,历任中书舍人,谏议大夫等职。屡次直言进谏,累迁中书侍郎,中书令,迁太子右庶子,官至吏部尚书,银青光禄大夫等职。著作有《上太宗疏》《陈时政疏》《请劝赏疏》等文,648年逝世,终年48岁,追赠幽州都督。

6于志宁(588-665)字仲谧,陕西高陵人,唐朝宰相,于谨曾孙。于宣道子,初仕隋朝,授冠氏县令。617年晋阳起兵后,投奔唐朝,授渭北道行军元帅府记室,迁天策府从事中郎。唐朝建立后,拜中书侍郎,封黎阳县公,改任太子左庶子。626年迁太子詹事,教导太子李承乾,多次直言进谏。唐高宗即位,拜太傅兼侍中,迁尚书左仆射,加封太师,进封燕国公。因在废王立武事件中,得罪皇后武则天,贬为荣州刺史,后辞官致仕。665年病逝,时年78岁,追赠幽州都督,谥号定,累赠太子太师

7狄仁杰(630~700)字怀英,号德英,山西太原人,唐代政治家,武周时期宰相。早年以明经及第,历任汴州判佐,并州法曹,高宗时任大理寺丞,侍御史等职。历任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豫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以不畏权贵著称。691年拜相位,先后举荐张柬之,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人。四个月后,便被酷吏来俊臣诬陷谋反,夺职下狱,平反后贬为彭泽县令。营州之乱时被复职,697年再次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拜纳言。后屡次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复立李显为太子。700年拜内史,9月病逝,享年71岁,谥号文惠。

狄仁杰

家庭成员

关系

姓名

备注 生卒

曾祖

狄进

官至建州司马

祖父

狄孝绪

官至尚书左丞,封临颍男。

父亲

狄知逊

官至夔州长史,官至邛州刺史。

长子

狄光嗣

(652~719)历任地官员外郎,汴州刺史,扬州长史,官至歙州别驾。

次子

狄光远

(654~720)曾持帛书替父鸣冤,官至州司马。

三子

狄景晖(光昭)

字子亮,曾任魏州司功参军,因贪婪而免官,后任职方员外郎。

8张柬之(625~706)字孟将,湖北襄阳人,唐朝名相。涉猎经史,进士出身,授清源县丞。689年以贤良方正科入试,擢监察御史,迁中书舍人。因得罪武则天,出任合州刺史,改任蜀州刺史,荆州长史。后得到狄仁杰举荐,升任洛州司马。狄仁杰再次举荐,拜刑部侍郎,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705年正月联合桓彦范等人发动神龙政变,拥立唐中宗复位,复辟唐朝。同年拜吏部尚书,封汉阳郡公,累封汉阳王。次年遭到韦后和武三思排挤,流放泷州,最后气愤致死,享年82岁,谥号文贞。

张柬之

9徐有功(640~702)名宏敏,字有功,河南偃师人,国子监博士徐文远孙子,唐朝名臣。青年时举明经及第,历任蒲州司法参军,大理寺丞,秋官刑部郎中,侍御史,司刑寺少卿等职。长期在司法任上,历史上罕见执正严明的法官。689年宣诏进京,担任大理(司刑)寺丞。691年调任秋官员外郎,迁为秋官郎中,负责复核司刑寺的判决。因与酷吏周兴不合,被劾免职。693年重新起用,召为左肃政台侍御史。次年迁为司刑寺少卿,702年因病去世,享年63岁,追赠越州都督。

10姚崇(650~721)名元崇,字元之,河南陕县人,唐朝名相,著名政治家,嶲州都督姚懿子。初以郎官入仕,任兵部郎中,691年擢兵部侍郎。历任同平章事,兵部尚书,705年协助张柬之发动政变,迫使武则天退位,受封梁县侯。次年出任亳州刺史,召入京后任中书令。不肯依附太平公主,贬为申州刺史。713年拜兵部尚书,加同平章事,迁中书令,封梁国公。曾提出《十事要说》,力主实行新政,推行改革,兴利除弊,整顿吏治,抑制权贵,为开元盛世奠定基础。执政三年,誉为救时宰相,以开府仪同三司致仕。721年因病去世,终年71岁,谥号文贞。

姚崇

11宋璟(663~737)字广平,河北邢台人,唐朝名相。684年考中进士,授上党县尉,历任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吏部侍郎等职。710年拜吏部尚书,712年转任广州都督。716年召为刑部尚书,不久代姚崇为相。720年加开府仪同三司,进爵广平郡公。729年拜尚书右丞相,加上柱国。历仕四朝皇帝,与姚崇共理朝政。737年病死,享年75岁,谥号文贞。

宋璟

12张说(667~730)字道济,又字说之,河北范阳人,唐朝政治家与文学家。早年参加制科考试,策论为天下第一,历任太子校书,左补阙,迁内供奉,凤阁舍人,并参与编修《三教珠英》。因不肯诬陷魏元忠,被流放钦州。后来,返回朝中,召任兵部员外郎,累迁工部侍郎,兵部侍郎,中书侍郎,任弘文馆学士。当拜相后,因不依附太平公主,贬为尚书左丞,后拜中书令,封燕国公。姚崇拜相后,贬为相州刺史,又贬岳州刺史,在宰相苏颋进言下,改任荆州长史。曾讨平突厥叛将康待宾,被召拜兵部尚书,进封右丞相。因污点遭到弹劾,罢官致仕。不久,召为右丞相,出任左丞相。730年病逝,时年64岁,谥号文贞。

13张九龄(673-740)字子寿,号博物,广东韶关人,唐朝名相,政治家与文学家,唐代诗人。702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唐玄宗即位后,迁右补阙,得到宰相张说赏识,拜中书舍人。723年任中书侍郎,授同平章事。733年升任检校中书侍郎,次年授中书令兼修国史,主理朝政。735年加封金紫光禄大夫,封始兴县伯,740年去世,终年68岁,谥号文献。

14颜真卿(709~784)字清臣,别号应方,陕西西安人,祖籍临沂,唐朝名臣,书法家,颜杲卿从弟,与柳公权并称颜柳。734年登进士第,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得罪权臣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755年安史之乱时,率义军对抗叛军。行至凤翔时,授为宪部尚书。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擅长行书和楷书,尤善诗文,著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及《临川集》等,辑有《颜鲁公集》。784年被李希烈所执,后被缢杀,享年76岁,谥号文忠。

颜真卿

15李勉(717~788)字玄卿,甘肃秦安人,唐朝宰相,郑王李元懿曾孙,岐州刺史李择言子。初任开封县尉,颇有政绩。至德元年拜监察御史,辅佐唐肃宗,拜太常少卿。不久,受到李辅国排挤,出任汾州刺史,迁河南尹,转江西观察使。唐代宗即位,拜京兆尹,御史大夫等职。后受宦官鱼朝恩排斥,出任岭南节度使,派兵镇压叛乱。775年拜任工部尚书,封汧国公,出为永平军节度使。后转汴宋节度使,大破田悦,拜检校左仆射,同平章事。783年叛臣李希烈攻克汴州,入为检校司徒,同平章事,以太子太师致仕。788年病逝,终年72岁,谥号贞简。

16李泌(722~789)字长源,祖籍辽东郡襄平县,生于京兆府,唐朝中期政治家和学者。自幼聪颖,深得唐玄宗赏识,令其待诏翰林,为太子李亨属官。后遭宰相杨国忠忌恨,只得归隐名山。安史之乱时,李亨即位后,召其参谋军事,宠遇有加。不久被权宦李辅国等诬陷,再次隐居衡岳。代宗即位后,召为翰林学士,接连受宰相元载,常衮排挤,被外放至地方任职。德宗时入朝拜相,参预内政与军事等方面筹划,对内勤修军政,调和将相,对外联结回纥等国遏制吐蕃,达成贞元之盟,使边陲两地安定。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封邺县侯,世称李邺侯。789年病逝,享年68岁,赠太子太傅,有《李泌集》二十卷。

17杨炎(727~781)名崖州,字公南,陕西凤翔人,杨播子,唐代大臣及政治家,两税法的创造和推行者。大历初年任礼部郎中,知制诰,累迁中书舍人,与常衮同掌诏敕。774年升为吏部侍郎,受到元载的赏识和提拔。777年宰相元载被杀,遭到牵连,贬为道州司马。779年崔佑甫推荐其入朝,召回任门下侍郎,同平章事。颇有政绩,受到朝廷内外赞誉为贤相。不久,因崔祐甫患有疾病,使其独揽大权。781年2月诬陷刘晏入狱,矫诏赐死刘晏。卢杞为相后,贬为尚书左仆射,10月贬为崖州司马。后被德宗赐死,享年55岁,谥号肃愍。

18陆贽(754~805)字敬舆,浙江嘉兴人,唐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与政论家,溧阳县令陆侃第九子。773年考中进士,授编修。唐德宗即位,由监察御史召为翰林学士。泾原兵变后,随德宗出逃奉天,负责起草诏书。791年拜兵部侍郎,次年迁中书侍郎,同平章事,794年遭到构陷后罢相。为人品德风范,深得当时及后世称赞。805年病死于忠州,享年52岁,追赠兵部尚书,谥号宣,有《陆宣公翰苑集》《陆氏集验方》传世。

19贾耽(730~805)字敦诗,河北沧州人,唐朝宰相,地理学家与政治家。751年步入仕途,758年任临清县县尉,转任绛州正平县县尉,升任度支判官。773年调任汾州刺史,779年升任鸿胪卿。同年转任梁州刺史,加封朝议大夫,封广川男。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起兵谋反,派兵平定叛乱,因功加银青光禄大夫。793年升为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加封金紫光禄大夫,次年转任左仆射。官至检校司空,封魏国公。805年病逝,享年76岁,谥号元靖。801年绘制完成《海内华夷图》著有《皇华四达记》《吐蕃黄河录》等典籍。

20裴度(765-839)字中立,山西闻喜人,唐代杰出政治家,文学家。789年考中进士,792年登博学宏辞科,任河阴县尉。唐宪宗时迁御史中丞,支持宪宗削藩,与宰相武元衡皆遇刺,导致武元衡遇害。旋即代武元衡为相,亲自出镇,督统诸将平定淮西之乱,以功封晋国公,世称裴晋公。此后,历仕穆宗,敬宗,文宗三朝,数度出镇拜相。晚年随世俗沉浮,以求避祸,官至中书令,辅佐唐宪宗实现元和中兴。曾引荐李德裕,韩愈等名士,重用李光颜,李愬等名将。839年去世,享年75岁,谥号文忠。

裴度

21李吉甫(758~814)字弘宪,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政治家,地理学家,御史大夫李栖筠子。年少好学,尤善诗文。早年以门荫入仕,补左司御率府仓曹参军。785年任太常博士,历任屯田员外郎,驾部员外郎,受到宰相李泌的器重。792年外放为明州长史,后转为忠州刺史,历任柳州刺史,饶州刺史。805年召为吏部考功郎中,迁中书舍人。元和年间两次拜相,一度担任淮南节度使,封赵国公,策划削弱藩镇割据,巩固边防,辅佐唐宪宗。814年去世,享年57岁,谥号忠懿。

22李德裕(787-850)字文饶,河北赞皇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与战略家,李党领袖,中书侍郎李吉甫次子。早年以门荫入仕,历任校书郎,监察御史,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累迁浙西观察使,兵部侍郎,郑滑节度使,西川节度使,兵部尚书,中书侍郎,镇海节度使,淮南节度使等职。历仕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一度入朝为相,多次被排挤出京。武宗继位后,再次入朝为相,后被拜为太尉,封卫国公。宣宗继位后,因位高权重,贬为崖州司户。850年正月在崖州病逝,享年63岁,加赠左仆射。

23白敏中(792~861)字用晦,陕西渭南人,祖籍同州韩城,唐朝宰相,白居易从弟。824年进士及第,早年入李听幕府,历任大理评事,殿中侍御史,户部员外郎等职。累迁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兵部侍郎。唐宣宗继位后,成为宰相,改任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升任右仆射,门下侍郎,封太原郡公。851年以使相出镇,授邠宁节度使,并讨平党项叛乱。出任西川节度使,857年徙任江陵尹,荆南节度使等职,拜司徒。859年授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升任侍中,官至中书令。861年出任凤翔节度使,七月病逝,终年70岁,追赠太尉,谥号丑。

24郑畋(825-887)字台文,河南郑州人,唐朝宰相。846年进士及第,在藩镇幕府为官。864年召入朝,官至户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后因罪贬为梧州刺史。唐僖宗即位后,升任兵部侍郎。877年任宰相兼集贤殿大学士,879年被劾罢相,贬为太子宾客。880年出为凤翔陇右节度使,次年被部将李昌言逐离凤翔。882年任司空兼同平章事,次年被排挤出朝,改任检校司徒,太子太保,887年病逝,谥号文昭。

25韦昭度(838~895)字正纪,陕西西安人,唐朝末年宰相。博学多闻,867年考中进士,历迁尚书郎,中书舍人。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后,随唐僖宗逃入蜀地,拜户部侍郎。881年拜相位,担任吏部尚书,参与平定黄巢起义,拜为司空。曾经讨灭凤翔节度使李昌符作乱,拜太保兼侍中,封扶阳郡公。唐昭宗即位,拜中书令,封岐国公。888年接任西川节度使,陈敬瑄拒绝交出兵权,联合王建和顾彦朗围攻成都,久攻不下。891年把兵权交于王建,返回京师,任东都留守。893年复为司徒,门下侍郎,加同平章事,加封太傅。895年王行瑜率军逼近京师,勒令其罢官致仕,后被王行瑜杀害,追赠太尉。

26韦庄(836~910)字端己,京兆郡(西安)人,晚唐著名诗人,五代时前蜀宰相。早年屡试不第,曾作诗《秦妇吟》。894年进士及第,任校书郎。897年随谏议大夫李询入蜀宣谕,归朝后升任左补阙。901年聘为王建掌书记,官至吏部侍郎,自此终身仕蜀。907年劝说王建称帝,任左散骑常侍,判中书门下事。次年升任宰相,910年8月逝世,享年75岁,谥号文靖。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