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这个有望翻倍、正在走强的行业

还记得我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吗?


在熊市深处,最重要的未必是判断是判断底部位置,更重要的可能是要挖掘下一轮产业周期在什么方向。


从年初股票的涨幅来看,大资金正在下注半导体,这可能是下一轮产业周期的主角。



年初以来,市值过百亿的基金公司中,寒武纪-U涨幅66%,芯原股份-U52%,芯源微51%,晶丰明源43%,国芯科技40%,通富微电、拓荆科技-U36%,景嘉微35%,龙芯中科35%,微导纳米、华海清科34%,海光信息32%。


除了通富微电和景嘉微,其余9家还是清一色的科创板。


在它们的股东列表上,我甚至发现了一些意外的面孔。


如大成弘远回报买了寒武纪-U,而大成弘远回报的基金经理徐彦,以深度价值著称。


而深度价值风格,一般是比较排斥这种估值贵、甚至不盈利的公司。


但目前半导体整体涨幅仍相对一般。


以规模最大的半导体主题基金跟踪的国证芯片指数为例,今年以来涨幅还不到5%。


这意味着,半导体现在仍是左侧布局的窗口期。



接下来科普下半导体。


半导体产业链主要分成四个最核心的环节,最上游是材料环节和设备零部件(富创精密,江丰电子,沪硅产业),上游主要是半导体设备(北方华创,中微公司,拓荆科技,华海清科,芯原股份),中游主要是制造环节(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下游是芯片设计环节(华为海思,圣邦股份,卓胜微,兆易创新,韦尔股份,澜起科技,晶晨股份)。


按照发展模式划分,半导体产业主要分成IDM模式和Fabless +Foundry模式。


IDM模式的典型代表是三星,英特尔这种老牌芯片企业,这类企业普遍采取设计+制造一体化的模式,自己设计芯片自己制造。


不过随着专业分工和台积电的崛起,现在的主流是Fabless +Foundry模式,芯片设计和芯片制造两个环节分开,芯片设计公司只设计芯片,然后找制造公司进行生产。


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可以缓解国内半导体企业的资金压力。


因此,国内半导体企业发展分化比较明显,国内企业在下游设计环节还是比较有竞争力的,但是在中游制造环节的竞争力就差了很多,在上游材料和设备领域更加落后。


未来几年,下游芯片设计主要逻辑还是跟随消费电子,汽车,家电等领域的需求变化,上游设备和材料领域的核心逻辑是国产替代。


以半导体设备领域为例,全球半导体设备是一个比较大的产业,合计市场规模在5000亿人民币左右,国内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在1500亿左右,占全球半导体设备规模的30%。


但是国内半导体设备领域国产化率还是比较低的,只有15%的水平,国内半导体设备有85%来自进口。


芯片的制造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涉及十几道工序,比较重要的有三道,分别是光刻,刻蚀和沉积。


这三大设备都占半导体设备投资的25%左右,合计占比70%以上。


目前全球半导体设备的龙头阿斯麦,拉姆研究和应用材料,就分别从事光刻,刻蚀和沉积设备。


以机构重仓的拓荆科技为例,主攻化学沉积设备和原子沉积设备,这两种设备占沉积设备规模的70%左右。


化学沉积和原子沉积这两个领域市场空间非常大,国产化率还非常低,拓荆科技未来有望成为这个领域的绝对龙头,未来弹性相对比较大。



什么是超级成长股?


首先它必须符合产业趋势,行业空间巨大。


半导体作为关键技术领域,关乎国家安全和高质量发展,符合产业趋势。


而且半导体行业已经诞生了千亿美金级的企业,行业空间毋庸置疑。


其次渗透率要非常低。


历数历次产业浪潮,超级成长股都离不开行业的大贝塔。


如城镇化推动的房地产行业,智能手机推动的消费电子行业,碳中和推动的新能源行业。


而半导体的国产率只有15%,还不到30%,翻倍非常轻松,优质的龙头更有可能成为十倍股。


这场产业革命,我不会轻易缺席。


全文完,如果喜欢,就点个“赞”或者“在看”吧。


本文系好买研习社原创,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开头注明来源于“好买研习社”。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免责条款:本文内容为基于公开资料研究完成,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审慎决策、独立承担风险。

边学边赚,就在好买研习社,更多内容,可以关注@好买研习社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