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年终出一位华裔奥斯卡影后,杨紫琼登顶世界级奖项有多难?


第95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终于迎来了第一位华裔影后——杨紫琼

这位出生于马来西亚,祖籍在中国福建的女星,击败了奥斯卡影后“常客”凯特·布兰切特,获得最佳女主角奖。

站上领奖台的那一刻,不仅是杨紫琼个人演绎生涯的高光时刻,同时也意味着华裔演员彻底撕下了“华裔难以登顶奥斯卡”的标签。

仔细算算,从1985年吴天明导演的《人生》至今,将近有九十多部华语电影曾冲击过奥斯卡。

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仅有16部华语电影入围,比较知名的《末代皇帝》获得了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等九个奖项,而《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霸王别姬》《英雄》《十面埋伏》等只有提名。

但实际上,《末代皇帝》虽然讲得是中国的故事,可也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华语电影,因为中国电影公司只是合作方,还被排在了最末位。

唯一真正算是拿了奥斯卡奖项的华语电影,是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荣获最佳外语片奖。

至于演技方面的提名和获奖,很遗憾,在杨紫琼之前,一直没有实现零突破。

在社交平台上,随手一搜就能看到十几页关于“为什么获得奥斯卡奖的华语电影这么少”以及“华人演员为什么拿不了奥斯卡奖项”的讨论。

按理说,过去的三四十年,中国不乏好电影。

80年代末,张艺谋导演就带着《红高粱》冲出国门,拿下代表柏林电影节最高荣誉的金熊奖。

巩俐依靠《秋菊打官司》在1992年成为威尼斯影后,葛优在两年后凭借《活着》揽下戛纳影帝。

之后几十年,华语电影产出也不胜繁多。

据国家广电总局显示,2022年全球总票房约259亿美元,中国市场占43.3亿美元。在影视市场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我们仍然位列全球年度票房榜第二的位置。而早在十年前,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和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

可这么多电影,这么高票房,一到奥斯卡,就全都败下阵来。

这真的是华语电影市场不行吗?

有人可能会问,奥斯卡怎么了?为什么非要去冲击奥斯卡?不跟老美玩行不行?

但说实话,目前全世界最具权威性和专业性的电影奖项,依然非奥斯卡莫属,奥斯卡金像奖从1929年开始,每年评选一次,从未间断过,至今将近100年了,百年的发展历程,让奥斯卡成为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电影类奖项。

自嗨不是不行,但想得到世界的认可,奥斯卡仍然是电影行业顶尖目标。

那么,既然华语电影不够格,那够格的都是哪些影片呢?

回溯近年来获奖的奥斯卡最佳影片,除了第92届,其余电影均产自美国本土。

第9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健听女孩》,讲的是聋哑女孩反抗命运的励志故事;

第9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无依之地》,导演虽赵婷是中国籍,但整个电影出品方是美国的,故事是从美国作家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体现的是对美国“游牧族”的人文关怀;

第9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展现的是跨越种族和阶级的美好友谊;

第90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水形物语》,谱写了人鱼相恋的奇幻爱情故事。

它们无一例外,展现的都是真善美,每一个体裁都高大上,而反观美国以外的获奖作品,就有点耐人寻味了。

比如,今年的最佳最佳外国语片颁给了德国、美国合拍的电影《西线无战事》,改编自德国同名小说,故事痛击的是战争的荒谬。

第92届最佳影片是韩国的《寄生虫》,讲述的是揭露人性黑暗的故事。

第88届最佳外语片获奖的是匈牙利电影《索尔之子》,讲的是二战期间纳粹营的绝望与黑暗。

还比如前面提到的《末代皇帝》,讲的也是中华民族的腐朽和落败。这也导致许多西方人对华人的印象是男人留着长辫子,三妻四妾,武功超群;女人裹着小脚,遭受非议,一辈子待在深宅后院,侍奉全家老小。

也就是说,“冲奖”成功的作品,要么讲的是矛盾冲突鲜明的旧社会,要么就带有浓郁的东方武侠色彩。

如此看来,不止华语,只要是美国本土以外的外语片,只要走上“把自己国家拍得足够惨,足够深刻揭露社会”的捷径,就有很大机会问鼎奥斯卡。

你服不服?不服?那行,那你自己玩吧。服?那好,按我们的规矩来。

这便是华裔很难问鼎奥斯卡的核心所在。

奥斯卡什么规矩呢?

华语片最集中“冲奥”的时间分别是90年后中后期,以及2000年—2006年。

90年代中后期,中国电影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张艺谋、陈凯歌等第五代导演成为电影界中流砥柱。

他们生长于七八十年代,亲身经历过社会的变革。

拍《红高粱》时,张艺谋说过:“因为我当了三年的插队知青,我跟土地的关系很近。”

所以,他们偏向于拍摄具有当时人文情怀意义的电影。

震惊世界的《红高粱》打开了东方古国的大门。随后,大量类似体裁的获奖电影层出不穷,不过,这也给别人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刻板印象。

真、善、美这些普世价值观,不足以让异国人士感到震撼。

《乌合之众》中有这样一个观点:任何时代的领袖,都喜欢偏激的事情和观点。因为偏激,才有煽动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叫做“负面偏好”。

所以,旧时代的糟粕被西方人当做切入东方文化的痛点,为了迎合观众喜好,送审电影全都千篇一律。这便是那个年代奥斯卡的潜在规矩。

到了2000年,刻板印象总算有所退化,全球盛行拍摄商业大片,华语电影却又迎来了铺天盖地的“假东方”。

李安的《卧虎藏龙》成功给“小金人”镶上了青花瓷的边,“宫廷”,“武侠”晋升为吸引全球目光的关键词。

大导演们纷纷趁势拍摄出《夜宴》《英雄》等电影,意图“申奥”,结果全军覆没。

是拍的不如李安?

并不是。

实际上,细细分析《卧虎藏龙》就会发现,这部电影的内核本来就不是东方式故事,而是披着东方故事外衣的美式大片。

而且,《卧虎藏龙》的投资方是美国哥伦比亚公司,并非中国本土,因此,它在人物的刻画上充满了符合西方审美的欲望和偏执,而不是东方人特有的内敛。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华人并不那么喜欢《卧虎藏龙》,或者说,并不认为它值得一个奥斯卡,可奈何西方人喜欢。

因此,西方元素,很多年来都是冲击奥斯卡无法回避的关键词之一。

外语片想要争夺一席之地,必须抛弃本土固有思维。

另外,还有一个捷径,如果你自己拍不出来西方人想要的,那么就找西方的投资人或者导演,拍出他们想看的电影,这样就离成功进了一大半。

除了话语权在别人手里,还有一点我们必须要承认,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始终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以武侠片来说,华人喜爱看的根本原因是骨子里的侠客精神。

《卧虎藏龙》和《英雄》同样身为武侠片,前者讲的不是江湖间的快意恩仇,最终落点在个人如何追求幸福、人要如何面对自己等问题上;后者改编自荆轲刺秦王的历史事件,最后体现的是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精神。

至于《活着》《红高粱》表现的是旧时代人民的挣扎和无奈。这些都是都是我们宝贵的文化和社会风俗,是当时时代的产物,对于历史和文化都具有很高的研究意义。

但西方人不懂,他们看得出《红高粱》里光与影的巧妙设计,却肯定想不到“颠轿”场景,暗含了对原始欲望的宣泄。

此外,西方人向来崇尚个人英雄主义,东方人注重家国天下的情怀。

尤其这两年的华语电影多以“主旋律”为主,还有《你好,李焕英》《满江红》这样的中式喜剧,西方人完全不理解,连票房都难以保证,更别提“冲奖”了。

哪怕是我们认为目前为止最好的科幻大片《流浪地球》,在国外一样扑街。

《流浪地球2》,国内票房将近40亿人民币,国外票房仅有1000多万美元,折合人民币7000万左右,连同期的《大黄蜂》的零头都不到。

尽管官方评价是“出海成绩最好的一部电影”,但几乎全部是华人贡献的成绩。

而且,外网评论多数会写:

“其实,美国人不大爱外国片。”

“美国人喜欢个人英雄,这部电影不符合美国人口味。”

典型的东方思维,碰撞上了更典型的西方思维,结果不言而喻。

中国电影出海20年,这个问题始终存在。

当然,任何一个评奖机构,都难以避免的存在内幕,奥斯卡也一样。

在2005年《卧虎藏龙》爆火之前,好莱坞5大片厂完全没有开发华语内容的机构。看华语电影方式只能靠买DVD光盘。

华语电影大火后,《英雄》的代理公司米拉麦克斯影业,一心只顾投资自产电影《纽约黑帮》和《芝加哥》。

《英雄》只在一家不知名的影院给奥斯卡评为播放了一下。

这些不公的待遇,海外宣发时经常会遇到,参与评奖时,也经常会遇到。

所有的评奖都夹杂着人际关系,内幕交易。

再加上资本的干预,华语片想要在国际顶级奖项杀出一条路,确实相当难。

不过,问题不能都是别人的,我们也得正视自己的不足。

不可否认的是,华语电影产出量仍在全球名列前茅。大片年年有,能赚钱的也很多,佳作却凤毛麟角。

张艺谋曾将中国电影比作房地产:“中国电影发展至今,既日渐成熟,也夹杂着浮躁。像房地产一样,有泡沫。”

尽管奥斯卡并非能证明一切,但就现实来看,我们仍有必要将华语片放到世界范围,去接受评定。

华语电影出海最主要的目的是,增加文化自信,传播东方文化。

然而,这么多年依然只出来一个杨紫琼,而且杨紫琼获奖的影片,依旧是美国出品方,美国导演,美国故事。

虽然打破了“华裔难以登顶奥斯卡”的魔咒,其实本质来看,并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华语电影。

这不由让人深思:

什么时候华语电影才能像《瞬息全宇宙》一样,狂斩奥斯卡七项大奖?

缩短差距,掌握话语权,我们还任重而道远。


#头条创作挑战赛#

本文作者 | 京酱rose

责任编辑 | 淡淡翠

策划 | 蓝橙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一个县下设50个局”,一张“老黄历”图片为何能引爆网络?

年轻时996,退休后10年带娃无休,1800万人的现在,是你的未来吗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