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银行瑞士信贷事件背后 世界更需开放合作的“运河精神”

受访者刘志勤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顾问,本文转自3月28日大运河传媒。

当地时间3月10日,美国硅谷银行宣布倒闭。当地时间3月19日,全球第五大财团瑞士信贷因流动性危机,被瑞银集团以30亿瑞士法郎收购。连日来,美欧金融市场动荡引发全球恐慌。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顾问刘志勤看来,硅谷银行和瑞士信贷的危机,不是单纯的金融危机,过不全在金融机构自身,而是泛化“国家安全”、对他国“制裁打压”等不恰当的国家政策酿成的苦果。刘志勤认为,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里,作为中国文化符号的大运河更突显其时代价值,我们更需要弘扬开放合作的“运河精神”。

不当政策是“暴雷”的根本原因

成立于1985年的硅谷银行,专为初创中小型企业融资服务,在美国银行中排名16。美联储超强度持续加息,导致中小企业IPO融资越来越难,不得不从银行提取存款“过冬”,正是客户挤兑引爆了硅谷银行流动性风险。作为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倒闭的最大金融机构,硅谷银行也被普遍认为是此轮美联储加息周期中的第一个牺牲品。但在曾长期从事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事业的刘志勤看来,美联储加息只是硅谷银行倒闭的导火索。

硅谷是美国乃至全球的创新中心,这里聚集着数千家从事芯片研制、软件设计、数字设备的高科技企业。在过去数十年中,它们通过科技创新创造巨额财富。服务于这些创新企业的硅谷银行得以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坐拥2000亿美元资产的美国中型银行。而支撑硅谷科技产业发展的是全球化的相互合作。“我们统计过,硅谷银行的很多客户跟中国有业务关联,来自中国市场的采购为它们贡献了可观的收入,中国也有不少企业在硅谷发展,在硅谷银行开设账户。”

然而,自特朗普以来,美国几届政府无视中国市场的贡献,坚持“中国威胁论”,泛化“国家安全”概念,鼓吹与中国脱钩,强迫硅谷企业与中国市场断绝业务联系,肆意打击中国科技企业。在这样的背景下,硅谷许多科技公司业绩下滑、停滞,服务于它们的硅谷银行也每况日下。刘志勤认为,硅谷银行倒闭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政策的排他性和不稳定性,造成它在中国乃至全球市场的信用崩塌。

同样尝此苦果的还有瑞士信贷。成立于1856年的瑞士信贷,是全球第五大财团、瑞士第二大银行。虽然早已因管理不善屡次遭受信用危机,但刘志勤表示,瑞士信贷此次“暴雷”的主要原因在于,瑞士在乌克兰冲突中放弃中立态度,制裁俄罗斯,没收俄罗斯富豪的房产、游艇等财产。这损害了瑞士金融机构的信誉,对此投不信任票的不只俄罗斯,还有大量来自中东的客户。持股9.9%的大股东沙特国家银行拒绝注资,成为压垮瑞士信贷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

央行于3月27日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此次全面降准预估向银行体系释放长期资金5000至5300亿元。刘志勤解释,在国内经济整体复苏基础尚不稳固,海外金融风险加大的当前,央行此次全面降准无疑给中资银行注入稳定剂,将大大增强市场流动性,利于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今年是二十大开局之年,要在经济上取得巨大成绩,就必须要有金融的支持。”刘志勤说,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基础性制度。为加强金融监管协调、补齐监管短板,应对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国家从制度层面进行了“周密部署”。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组建中央金融委员会,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负责金融稳定和发展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研究审议金融领域重大政策、重大问题等,作为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国务院层面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作为直属机构,统一负责除证券业之外的金融业监管,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统筹负责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强风险管理和防范处置,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刘志勤认为,此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后,中央金融委员会负责金融行业“顶层设计”及党建工作,国务院的“一行一局一会”则分类负责各自具体事务,加强了党的垂直领导,分工更加明确清晰,利于“非常有针对性地制定各种政策”,为我国金融发展保驾护航。

而另一方面,中国始终坚持金融开放政策:央行持续深化国际金融合作,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深化外汇领域改革开放;中国银保监会稳步扩大银行业保险业制度型开放,提升金融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水平;中国证监会推进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深化与境外市场互联互通……

世界需要“开放合作”的运河精神

从张骞出使西域到郑和下西洋,从陆上丝绸之路到海上丝绸之路,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开放包容的东方大国。如果要为这种“开放”基因找一个物证,那么一定非大运河莫属。流淌2500余年的大运河,不仅沟通南北,更通过连接“海丝”“陆丝”两条国际大动脉,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影响产生深远影响。

千百年来,中国始终坚守和弘扬着这种“开放”精神。时间来到21世纪,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在受益全球化发展的同时,也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贡献着重要力量。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这一东连亚太经济圈、西接欧洲经济圈,横贯亚欧大陆的经济带和发展带,“朋友圈”壮大到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一带一路,也成为新世纪我们为世界开放合作贡献的“中国方案”。最新的好消息是,中国和洪都拉斯建交,自此,中国已同世界上182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中国始终坚持改革开放,鼓励合作共赢。近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举办,吸引了100多位境外参会代表,含能源矿场、金融保险、信息通讯、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等十多个产业的跨国企业。刘志勤提到一个有意思的对比,现身北京参加论坛年会的苹果公司CEO库克受到中国礼遇,而与此同时,TikTok CEO周受资却在美国听证会上受到咄咄逼人的无理指责。刘志勤认为,西方政府对中国的表现耐人寻味,既表现了他们的无奈,也反映了他们国内市场的扭曲现象。“中国的开放友好与美国的借势压人形成强烈对比,背后折射出营商环境的差异,相信这些企业家也会成为中西方友好合作的共同推手。”《华尔街日报》也指出,全球企业高管访华表明,西方企业希望从中国获得商机,他们用实际行动对中国投下了信任票。

从地缘政治冲突,到金融市场震荡,刘志勤认为,应对全球变局,我们更应该弘扬“运河精神”,开放连接、交流合作。“我们今天讲的区域合作,大运河已实践了几千年,它就是一条实现经济、文化、人员交流合作的大动脉。” 刘志勤说,坚持对话不对抗,大部分分歧都能得到解决,唯有合作对话,世界才能实现稳定持久的和平与繁荣。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