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出“撮合好牌” 赋能“科企联姻”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对于杨凌这个几乎每粒尘埃都穿越历史的中国农业圣地来说,高校和科研院所有育种成果,企业发展有品种需求,如何让双方精准对接、将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为了科学回答这个“时代之问”,国家(杨凌)旱区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给出了铿锵有力的“杨凌答案”:融入秦创原,紧紧围绕打造全省农业创新驱动总窗口为定位,当好“科技红娘”,在供需两侧架起“沟通鹊桥”,帮助“藏在深闺人未识”的科技成果找到落地好出路,让更多优质农作物新品种走出实验室,迈向大市场。

如果说销售是农产品的“惊险一跃”,那么转化便是科研成果的“生死一搏”。那么,怎样才能让科研成果走出“专家的抽屉”?国家(杨凌)旱区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自有其转化策——深度“访亲”、精准“相亲”、美满“结亲”。凭着老秦人干事创业的“拧劲儿”,为秦创原农业板块建设实现高点起步注入“原动力”,让杨凌“金种子”源源不断走向全国。

“优良品种”入嫁“中原粮仓”

4月7日,国审小麦新品种“西农629”“西农598”品种权交易签约仪式,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举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党委书记张海成、院长单卫星、副院长王东、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亚平等领导和专家,国家(杨凌)旱区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主任宋宇,河南省源泉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杰清、总经理胡伟等出席了本次签约仪式。

“西农629”“西农598”,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闵东红育种专家团队选育。两个品种在陕西、河南、江苏、安徽的生产经营权,成功向河南省源泉种业有限公司转让,转让总金额226万元。


“长”在小麦地里,“泡”在实验室中,与小麦打了30多年交道的闵东红,先后培育出了“西农629”“西农598”“西农625”等优质高产国审小麦品种。

“‘西农629’于2021年通过国审,全生育期216.2天,品质指标达到国家中强筋小麦品种标准,具有半冬早熟、优质高产、矮秆大穗、抗病抗倒、田间综合抗病性全面等特点。另一个品种‘西农598’,于2022年通过国审,全生育期222.9天,半冬性,具有苗期生长势强,蘖多蘖壮,抗冻抗寒,田间条锈病、赤霉病等综合抗病性优良的特点。”谈起自己的“小麦娃”,闵东红如数家珍。

坐拥杨凌小麦抗病育种的地域优势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遗传育种的学科优势,国家(杨凌)旱区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当起了“红娘”的角色,打出“撮合”好牌,促成了国审小麦新品种“西农629”“西农598”品种权成功转让。

在国家(杨凌)旱区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这个“国字号”平台的“神助攻”下,“西农629”“西农598”两个品种的签约仪式,宛如领到“一纸婚约”,代表着杨凌良种“入嫁”中原粮仓,在中原大地迅速推广,在黄淮南片麦区遍地开花。

这并非特例。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吉万全育种团队培育的优质强筋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西农511”,自2018年以455万元成功转化以来,年播种面积迅速扩大,2022年年推广面积达632万亩,累计推广面积达3000多万亩。目前“西农511”已列入黄淮麦区成长型品种序列。去年,由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选育的两个国审小麦品种“武农981”和“武农988”,通过品种权中心平台一并顺利签约交易,交易金额达100万元,充分展现了杨凌小麦新品种的市场吸引力和认可度。

目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技术成熟度不高、市场需求变动较大、资金回报前景不明等问题,而高校科研人员又普遍缺少经营管理、资源整合、资本运作等方面的能力。这就造成很多科技成果被闲置,高校“捧着金饭碗要饭”,而企业又创新乏力。导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一个难以跨越的“死亡之谷”。

好的科技成果要如何转化?“业界有个形象的比喻,从‘学’到‘产’之间,横着一条‘死亡之谷’,这边过不去,那边过不来。可以说,我们的角色是科技成果转化的‘红娘’,一头连起科研院所,一头连起种子企业,推动‘联姻成果’成功转化。”国家(杨凌)旱区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办公室及业务负责人李怀习告诉记者,为了做好品种权进场交易工作,近年来他们持续提升服务种业创新发展的能力,并拓展了植物新品种保护代理业务,承诺凡当年内在中心进行品种权交易的单位和个人,中心免费为其协助办理植物新品种保护业务。以去年为例,国家(杨凌)旱区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全年为区内外育种专家、育种企业办理新品种保护18个,累计申报了89个新品种的保护资料,已有20个新品种被授予新品种权。

“强强联合”共襄“油菜大业”

往事并不如烟。2021年11月29日,在国家(杨凌)旱区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的“牵线搭桥”下,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董育红副研究员,收到3个油菜新品种国家登记证书。国家(杨凌)旱区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财务总监李健向记者透露,还未获得国家认定登记之前,这3个新品种就被种业企业“盯”上,通过国家(杨凌)旱区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多次撮合,已达成了初步转让意向。

“市场需要什么,我们研发什么,和国家(杨凌)旱区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合作后,‘好闺女’自然‘不愁嫁’!”董育红告诉记者,从2018年至今,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牵手”国家(杨凌)旱区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实现油菜新品种“育成一个、转化一个、走俏一个”。在去年5月10日召开的第四届全国(杨凌)油菜科技大会上,国家(杨凌)旱区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成功撮合“秦杂油13”“华春油1号”“秦优797”等一批油菜新品种在会上集中交易签约。

事实上,这并非孤例。双方通力合作,凝聚力量,共同承办了四届全国(杨凌)油菜科技大会,为科研与市场牵线搭桥,促成科企紧密对接,极大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双方的默契,带来了“一加一远大于二”的化学反应。据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穆建新介绍,有王汉中等四位院士出席油菜科技大会并作报告,通过不断创新会议形式,大会吸引了线下来自全国 19 个省市代表500多人次参加,线上直播平台观看人数突破30多万。拍摄《油菜种业金色名片》专题片时,还到双方的基地取景,全方位展示陕西油菜科技力量和陕西油菜“雁阵”。

数据就是说服力。近五年来,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育成油菜新品种29个成功转让18个,树立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典范。交易签约“量”的突破背后,则是国家(杨凌)旱区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服务“质”的不断提升。

“科技创新‘从0到1’,是原始创新,是从无到有;成果转化‘从1到10’,是突破堵点,是科企联姻。”国家(杨凌)旱区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主任宋宇认为,国家(杨凌)旱区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自成立以来,按照“搭平台、强服务、谋发展”的工作思路,以“三项工作”(品种权交易、新品种展示、新品种保护)和“三个会议”(油菜、小麦、玉米新品种观摩会)为抓手,不断提升服务种业创新发展的能力,通过持续举办全国性的小麦、油菜、玉米新品种观摩展示活动,广泛推介各类农作物新品种,累计促成各类农作物品种权交易330项,交易总金额达2.46亿元。

全媒体记者 闫瑜涛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