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长三角区域创新机构发展研究报告(高等院校 科研机构篇)》在沪发布

本刊讯 2023年5月6日,2022长三角区域创新机构发展研究报告发布会暨长三角高校院所科创共同体建设发展座谈会在沪举办。会议由上海技术交易所总裁助理陆继军主持。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院长曾方、上海市高校科技发展中心主任陆震出席会议并致辞。

会上,上海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上海技术交易所、科睿唯安、上海市高校科技发展中心联合研究的《2022长三角区域创新机构发展研究报告(高等院校 科研机构篇)》正式对外发布。上海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所长杨耀武,上海市高校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蒋皓,科睿唯安中国区大学与政府事业部业务总监宁笔,上海技术交易所总裁助理王晗见证发布。杨耀武研究员代表联合课题组对《报告》进行了首次解读。

《报告》发布仪式

杨耀武研究员表示,2022报告在四年研究基础上,积极听取专家意见,基于总体5个维度不变,能够更加清晰刻画机构画像的角度,3个指标,补充了科技奖励、发明总量同比增幅、欧美日专利总量。科技奖励指标更加体现机构的创新质量,发明总量同比增幅体现机构的发展速度,欧美日总量体现国际化的综合实力,在指标体系上进一步均衡总量指标与比例指标。经过调整,5个维度各包含2个指标,指标体系更加丰富合理。

《报告》着力于为区域创新者画像,为示范引领者导航。《报告》依据专利大数据及相关指标,聚焦机构技术创新测度,开展创新机构图谱分析,通过对长三角三省一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整体情况的系统梳理,通过画像、图谱分析的视角,研究发现极具创新实力的机构,并通过梯度、维度、行业、地域等方面的分析,探究这些机构的层级表现、行业支撑以及地域分布,从而更加清晰的提供创新供给侧指引。报告致力于描绘出长三角区域创新机构发展的坐标系和晴雨表,建构出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的路线图和服务网。

区域创新重在主体建设。长三角要成为面向国际的创新策源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前沿领跑者,创新机构主体建设至关重要。杨耀武研究员指出,本年度报告呈现四个“新变化”:一是“质量提升”,百强机构总体创新质量更加提高。二是“结构优化”,创新方向符合国家战略导向,数字化与绿色转型专利布局更加明显。三是“主体优化”,新兴创新力量有所凸显;四是全球化的布局更加显现。同时,协同指标仍有待提升,表明未来长三角协同创新仍需发力。

2022长三角区域创新机构分布图

《报告》以独立法人为单位,对长三角三省一市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共计900余家机构主体,进行系统筛选整理,基于全球领先的专业信息服务提供商科睿唯安(Clarivate)数据库及相关可公开数据,以2017-2021年五年数据,采用发明数量、发明质量、影响力、协同创新、国际化五个维度,开展定量测评和定性分析。报告结合专家意见,综合研判解读,形成长三角区域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创新表现百强名单。

在研究数据方面,《报告》基于国际咨询机构科睿唯安数据库及相关系列研究成果,数据源自德温特世界专利索引(DerwentWorldPatentsIndex™,简称DWPI)和德温特专利引文索引(DerwentPatentsCitationIndex™,简称DPCI)等可公开的数据库。报告采集的是DWPI和DPCI数据库所收录的,公开日期在2017-2021年之间的专利数据,基础专利数据达到58万余条。

通过数据分析,报告有十大主要发现:

从战略规划导向看,2022年度一体化战略凸显“务实、落地、改革”三个关键词。聚焦狠抓科技政策扎实落地、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从立法层面、要素配置层面,加强高校与科研机构的战略布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以及《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等相继出台,为务实创新提供法制支撑与改革引导。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取得务实进展,联合出台《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合作机制》,启动首批联合攻关项目,切实推进跨区域联合研发。地方层面,加快落实十四五规划相关部署,特别是在相关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修订、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加快战略布局。

从综合创新表现看,2022百强机构总体水平较2021年全面提升。发明总量、发明质量、影响力、协同创新、全球化五个维度,10项指标值中有9个指标均比2021年基数提升。表明长三角地区创新机构整体水平有所提升,综合实力表现不俗。不足之处表现为专利转让指标,有所下降,表明未来在成果转化方面仍有短板,亟待提升。

从主体结构看,百强中高校数量仍居于主要地位,且与上年度相比,高等院校提升速度高于科研机构。2022年高等院校入选机构总数60家,科研机构入选数量40家。居于第一梯级的25家机构中,高等院校为16家,与上年持平。科研机构中,中科院系统所属单位表现仍然亮眼,共有15家机构入选,较上年减少一家。地方所属高校院所的转化表现优于部署高校、中科院机构,且发明总量增速也较好,表明地方科研力量逐步成长。

从地区分布看,上海市第一梯级机构有11家,跃居首位;总体入围数量共31家,比上年减少1家,位居第二,总体表现在全球化、影响力方面更为突出。江苏省总量第一,入围机构共40家,比上年增加1家,但第一梯级机构减少1家,高等院校数量持续保持第一,在协同创新、全球化表现更优。浙江总量第三,有22家机构入围,比上年新增3家,机构在发明总量表现较好。安徽总量比上年减少3家,第一梯级2家,与上年保持一致,总量排第四,在发明总量和发明质量方面表现不俗。从城市分布来看,百强机构分布在21家城市,仍表现为以上海为集聚中心,三省省会城市为重要节点,各类机构沿长三角都市圈以及科创走廊“圈层结构+连廊布局”结合的特点。

从发明总量看,创新机构百强发明专利申请总量平均为3035件,同比增幅平均为10.2%。近五年(2017-2021年)累计发明专利申请总量达10000件以上的机构有5家,较去年新增1家,均为高等院校;中等级别机构(近五年累计发明专利申请总量为2000-10000件)有37家,较去年新增1家;小型级别机构(近五年累计发明专利申请总量小于2000件)有58家,较去年减少2家。发明专利申请总量同比增幅超过一倍的机构有两家,分别为之江实验室和上海电机学院。

从发明质量看,2022创新机构百强的发明质量指标整体表现高于去年,发明专利授权率和授权专利存活率两个指标都增长超过了5个百分点。创新机构百强发明专利授权率逐年增长,2022年达到43.5%,较去年增长了5.4个百分点,部属高校和中国科学院所属机构发明专利授权率表现突出。存活率表现亮眼,逐年增长幅度较大,科研机构授权专利存活率表现明显好于高等院校,创新机构百强授权专利存活率为68.7%,比去年增长6.9个百分点,有5家机构的专利存活率达到100%。

从影响力表现看,2022创新机构百强的影响力指标表现较好,专利被引数量占比较去年有所增长,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指标总体获奖人次数超过600人次。创新机构百强专利被引数量占比相对去年有所提升,增长了2个百分点,达到37.2%。创新机构百强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平均获奖次数为6人次,其中,至少获得过1人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机构占总人次数的六成;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获奖数量排名前十的机构,其获奖总人次数超过所有入选机构总人次数的七成,集聚度非常高,部属高校和中国科学院所属机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获奖情况表现亮眼,两类主体合计获奖人才占全部百强机构比例80%。

从协同创新看,整体来看,2022创新机构百强的协同创新表现偏弱,合作专利数量占比较去年稍有增长,专利转让、许可数量占比较去年有所下降。创新机构百强专利合作情况较去年稍有提升,合作专利数量占比为10.9%,较去年增长了1个百分点,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成为合作专利数量占比最高的机构。创新机构百强专利转让、许可情况较去年略有下降,专利转让、许可数量占比为5.8%,较去年减少了0.3个百分点。高等院校专利转让、许可数量占比指标优于科研机构,尤其是江苏省地方所属高等院校。

从全球化方面看,2022创新机构百强在全球重点区域进行专利布局的数量有较大幅度提升,但在整体专利布局中仅占据很小的比例。创新机构百强欧美日专利累计加总数量为53件,较去年增长34.4%;欧美日专利累计加总占比为1.3%,较去年提升了0.2个百分点,增长缓慢。从全球化专利布局数量看,高等院校表现优于科研机构,占比方面科研机构表现好于高等院校,部属高校和中国科学院所属机构在全球化方面极具领先优势。

从对战略新兴产业从对战略新兴产业的支撑看,百强机构专利布局集中在高端装备制造、生物产业、节能环保、新材料,其占比分别为19%、16%、16%、13%。与上年相比,2022机构专利产业结构有所变化,节能环保、新能源专利数量增幅加快,相比而言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增幅相对减弱。上海入选机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领域的发明总量整体上较为均衡,优势特色明显;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生物产业和节能环保领域专利产出最多。江苏省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生物产业外,与前一轮统计结果相比,新能源汽车产业增长快速。浙江省在生物产业、节能环保领域具有优势特色;安徽省在各产业分布相对均衡。(山河)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