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韭菜地,就往死里薅(时政记者读明史第37)

本文是《时政记者读明史》系列第37篇,上接这篇成功者,多变态;好老板,多失败(时政记者读明史第36)

前言

苏州就是明朝的韭菜地。朱家皇帝们在苏州,只要薅不死,就往死里薅。

明朝初年天下税粮总计2900多万石(每石约110斤,这些粮食大概够700万人吃),其中苏州一个市就收280万石,而浙江一个省才收275万石,

从单亩来说,宋朝在江南每亩才收1斗的税粮,朱皇帝他们家在苏州收8斗...

为了不让苏州人说三道四,朱元璋还特别规定,苏州等重赋之地的人不能来管财政的户部当官。

为何如此?

谈迁在《国榷》中答曰:

上(指朱元璋)恶吴民殉守张士诚,故重其科。

引起朱元璋如此仇恨的苏州保卫战到底多惨烈?

苏州寒山寺的枫桥夜泊

一、两个希望

1366年十月,朱元璋派大将徐达围苏州。

已成孤城的苏州,在当地居民的帮助下,竟然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接连毙伤朱元璋多名大将,连在鄱阳湖之战中大放异彩的水军领袖俞通海都殒命城下。

不得已之下,朱元璋用上了浙江台州儒生叶兑所献的“锁城”策。他绕着苏州筑长围,环绕其城。于长围之外,分命将卒四面立营,屯田固守。

围城部队还配备了几千门大小火炮、七梢炮(一种大型人力抛石机)和巨型襄阳炮,日夜轰城。

朱元璋派人去劝降,承诺只要张士诚放弃抵抗,不仅能保全家族,而且张家日后的政治地位就像宋朝时吴越王钱家一样。

想想浙江的钱家,如今多么枝繁叶茂吧。

但张士诚就是硬挺着。

陈友谅围攻南昌,不过才85天。张士诚在苏州市民的帮助下,竟挺了10个月。

张士诚苦撑,只因心存两个希望。

苏州园林

二、以步卒,克骑兵

第一是希望是北方的蒙古人。

虽然张士诚与蒙古人分分合合,但他知道蒙古人不希望看到南方一统。

果然,《倚天屠龙记》里赵敏的哥哥王保保在跟其他蒙古人缠斗之余,派左丞李二从山东南下。(李二这个名字很简略,明初记载敌人时都这样)

这个李二很快兵临徐州,碰到了四十多岁却碌碌无为的傅友德。

这个傅友德此前在芝麻李、刘福通、李喜喜、明玉珍、陈友谅等5个老板手下打过工,走遍半个中国,却一事无成。

投降朱元璋后,他最初也不过给常遇春打下手,职位为“偏裨”。

随后的战斗中,《明史》记述其“身冒百死,每战必先士卒”。比如在打武昌时,傅友德脸被箭射穿都不下火线,赢得朱元璋的重视。

傅终于有了第一次独立领兵的机会,被派往徐州。但他将要面对的是王保保手下的蒙古铁蹄,而傅手里只有几千步兵。

元军不仅是骑兵,人数也多,傅友德只得坚守不战。

元军见此,觉得这帮南方农民还是老样子,更加看不起,竟然散开队伍,四处抢劫。

今日蒙古骑马人

傅友德等到了机会,乘船绕到蒙古人身后,他又一次一马当先,竟斩敌大将韩乙于马下(明史对早期敌人名字的记述,不是一二三四,就是甲乙丙丁),敌军大败。

傅友德预料高傲的蒙古人将很快复来,便大开徐州城门,却在野外布阵,让士兵卧戈以待。

蒙古人果然很快就至,傅友德一声令下,诸军踊跃与之搏战,大破之。傅友德生擒敌军主帅李二。

此战在《明史》中记述极为简略,毕竟后面有更多大阵仗等着傅友德。

蒙古汉子

但大家要知道,步兵打垮骑兵是极难之事。

你想象一下,假如你是步兵,对面连人带马7、800斤,以时速几十公里向你冲来,你怕不怕?而且是成群的骑兵就这么浩浩荡荡冲来。

这种情况下,前排的士兵是一定会受伤的。而一旦前排逃跑就是崩溃,军队不战自溃。

作为主将,你要将一群农民训练成见到骑兵不怕,保持阵型,实现反杀,这何其难也。

而傅友德,不仅能以寡击众,以步克骑,而且能两战接连擒杀敌方主将。

宝剑小试,锋芒耀眼。

此战之后,傅友德升为江淮行省参知政事。朱元璋更加认可傅友德,称其“勇略冠诸军,可独领一军,使独当一面。”

三、突围之后,海外可立国

没了外援,张士诚只剩下突围出海这一条路了。

张的谋士施耐庵日后写的《水浒》中,混江龙李俊最后从苏州太仓港出海,成了泰国国主,这并不只是小说家言,而是张士诚最后的计划。

现实中,从3000年前商朝移民建立箕子朝鲜伊始,中国人在周边建立的国家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只是一直被自诩为天朝上国的我们忽略。

比如真实的泰国历史中,汕头人郑信就带着一帮华侨统一了该国,建立吞武里王朝,将施耐庵的设想落到实处。

郑信的雕像

张士诚集团对海外的了解也超过猫智深此前的想象。

张士诚跟豪商沈万三的关系非常好,沈本人此时就选择在被围困的苏州城中,跟张士诚风雨同舟。

历史学家吴晗说,“苏州沈万三一家之所以发财,是由于作海外贸易。”沈万三对东南亚各地门清,沈的财力加上张士诚的兵力,只要能突围,天海空阔任翱翔,何处不可立国。

苏州北寺塔,其中有沈万三给张士诚修的纪功碑

张士诚还有很多手下通晓海外事务者,比如日后混成郑和副手的何义宗。何家在张灭亡后跑到越南,何义宗在此学会了驯大象,靠这手艺又被朱棣收编。因熟知东南亚情况,何义宗辅助郑和下西洋,还生擒了斯里兰卡国王,因功升为锦衣卫二把手(从三品指挥同知)。

何家在张士诚灭亡后,跑到越南做驯象人

朱元璋实现海禁的一个重要理由即张士诚残部很多人当了倭寇。

在被围困后,张士诚就开始造大船,准备事急下海,前往琉球或日本,“以兵袭而杀之,即据其地为主”。

随后,张士诚组织起多次突围。

四、名将常遇春

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总结过两种不同风格的将领,分别是飞将军李广和名将程不识。

两人都曾出塞击匈奴,李广行军没有阵型,部队都驻扎在水丰草茂的地方,停宿处便利士兵即可,而不一定险要。晚上也不打更。

但李广远播斥候,又以恩义结士卒,人人为其效死力,因此不曾遇到危险。

程不识则是另一种风格,他对队伍的编制、行军队列、驻营阵势等要求很严格,即使士兵叫苦连天也要一板一眼执行条例,因此也不曾遇到危险。

这两种风格的将领放到明朝,徐达对应的就是程不识,常遇春则是李广。

持重善将将无如中山王(徐达),至暗鸣跳荡独开平王(常遇春)。---《皇明史窃》

而且常遇春比李广更猛,每仗必带头冲锋,猛的连朱元璋都看不下去了,告诫他,“你以为你还是敢死队的么,冲锋陷阵是你该干的?你都是一军之帅了!”

常遇春压根不带听的,因此在打张士诚的湖州时被射了一箭,几乎死掉,此时勉强出征。

根据图画还原的常遇春人像,来源:b站博主AI眼里的风景

苏州城中,张士诚想突围出海到日本捞世界,亲自带兵突破包围。

张士诚先看到徐达的防区,见军阵严整,便不敢犯。

回头一瞧,常遇春这边松松垮垮,听说主将还被箭射得快要死掉,就选你了!

两边甫一交锋,张士诚就知道选错了。这些兵看着散散慢慢的,没想到这么能打,集苏州一城精锐都冲不破一个门。

战线僵持之际,常遇春因重伤未愈不能带队冲锋,便找到善使双刀、绰号“双刀王”的部将王弼(日后封为定远侯,因蓝玉案坐罪处死),拊其臂曰:“军中皆称尔健将,能为我取此乎?”

弼应曰:“诺。”一骑当先,挥双刀奋击,击退了张士诚军的进攻。常遇春趁机掩杀,张士诚大败,张本人都差点溺死。

随后张士诚又多次尝试突围,但都未成功。

五、城破

苏州保卫战足足进行了10个月,期间苏州人感于张士诚的仁义(朱元璋本人都评价张士诚为“仁”),团结在张士诚周围,未曾一叛。

但该来的一刻还是来了。

九月,徐达攻破葑门,常遇春亦攻破阊门新寨。

即使到最后时刻,张士诚尤能收残兵二万,战于苏州城内。

见事已不可为,张士诚家属们登上白居易等文豪曾凭栏远望的齐云楼,一把火将其烧掉。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白居易《和梦得(刘禹锡)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

张士诚处理完善后诸事,没来得及自尽,被擒获。

在前往南京路上,无论面对徐达还是李善长,张士诚皆瞑目不言。

来到朱元璋面前,张士诚睁开了眼,孰视之,终于说了一句话:“天日照尔不照我。”

(丫到死都觉得自己挺行,以为输了只是因为运气不好)

朱元璋大怒,以弓弦缢杀之。(也有说法称张士诚自缢而死)

苏州城破后,明朝官方史料里写明军号令严肃,与居民秋毫无犯。但苏州人自己的记载中却有不一样的声音。

明朝苏州人黄暐在《蓬窗类记》中记载:城破日,开平常忠武王(常遇春)入齐门,所过屠戮殆尽。中山徐武宁王(徐达)入闾门,不杀一人。至卧佛寺前,两王相遇,武宁始戒忠武勿杀。

清初张符骧也提到,“至今三百馀年,城南隅一带烟火稀少,长老为予言,此常平章(常遇春)血刃处也。”

大家自己判断吧。

六、逆淘汰

张士诚在被擒获前,处理的后事之一是将征收赋税的鱼鳞图册(籍)全部烧毁。

为何如此?

原来元朝每年在苏州征粮36万石,张士诚占据后,为了打仗,征粮提高到100万石。

他大概对苏州人民心存歉意,觉得100万石太多了,想毁灭资料,让朱元璋不了解情况,恢复到元朝的赋税。

但他太小看朱元璋了。

朱元璋竟调来富豪沈万三家的田租簿,以上面的土地定额为依据征收。而且为了惩戒苏州人帮助张士诚,他还加倍征赋。

于是,大明每年在苏州征270多万石。

这意味着,平均每个苏州人每年要给朱家皇帝100多斤粮食。

而且是和平时期,世世代代征收。

资深传媒人程万军曾写过一本书名为《逆淘汰》,提到在中国封建历史中逆淘汰才是常态,没底线的淘汰有底线的,不考虑老百姓生死竭泽而渔的淘汰爱惜民力的,擅长骗人的被誉为善谋略,而老实人则成为茶馆里韦小宝们耻笑的对象。

信哉斯言!

胜利者用各种手段登上顶峰,再控制写史的权利,把自己浓妆艳抹,凭借世俗的权利夺得了道德的制高点。

于是,张士诚的底线就成为“似有器量,而实无远图”,爱惜民力修水利就被讽为“知施恩而不知施威”,他也成为了人们眼中的蠢货。

但即使他的对手,想抹黑他也找不到污点,他的兵从来没烧杀抢掠过,朱家皇帝也不得不承认他“俭于自奉”,治民以仁。

而尝过朱家皇帝统治滋味的苏州人民,却将关于张士诚的记忆融入到整个城市中。

屹立在苏州街头的张士诚像

朱元璋曾纷纷不平,对手下说:“张士诚小窃江东,吴民至今呼为张王。我为天子,在自己的南京都被呼为老头儿。”

即使到300多年后的今天,苏州人称闲聊仍旧为“讲张”,颇有点“白头宫女话玄宗”的意味。

在苏州,如今张士诚的雕像矗立在街头,提醒着每个人他曾经来过这个城市。甚至还有一条路以他命名。

到了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晚,在苏州古城的大街小巷,都有人焚香膜拜,把星星点点的香烛插在地上,称为“烧久思香”,而“久思”正是穷人家孩子张九四名字的谐音。

隐藏在苏州高楼大厦间的张士诚墓

后记:

有些人为朱元璋辩解,称苏州高赋税并不是政治清算,并给出了沿袭旧例、官田比例高等理由。

但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古籍所所长郑克晟的写了论文《明代重赋出于政治原因说》,全面驳斥上述理由。

郑克晟提出,苏州并不是高赋税的特例,朱元璋对老对手陈友谅、李思齐、王保保等的核心统治区都征收重赋,其中包括了甘肃宁县(宁州)、河南沁阳(怀庆府)、江西南昌、江西宜春(袁州府)、江西高安(瑞州府)和洞庭湖周边的一些县。

而且这些地方大多都是到了明朝才承担重赋,不存在因袭旧例的原因,当地的文献也异口同声地记载抵抗朱元璋是引起重赋的原因。而且除了苏州,这些地方都挺穷。

这就是赤裸裸的政治清算。

朱元璋收了这么多钱,当然有了力量去干事。其中包括一些好事情,比如随后的北伐。

但利用这些赋税,他也做了许多自以为是好事的事情。

朱元璋一直以同样是布衣皇帝、且是老乡的刘邦为榜样(朱元璋他家是佃农,他爷爷去很多地方打秋风,所以朱能跟很多人攀老乡)。

刘邦当年在天下未定时,自觉实现了“大丈夫当如是”的人生理想,就给自己改了个名为未央宫的豪华大house。

刘邦的逻辑基础为:

不壮丽显示不出自己的范儿,而且建的豪华奢侈,属于一步到位,他的子孙后代就不用再接着搞了。(且夫天子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後世有以加也。)

我朱元璋能差过刘邦?

不仅如此,朱家大house的选址借鉴了刘邦的竞争对手项羽的名言,“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但项羽也因为不定都西安,反而定都在徐州,被时人笑为“沐猴而冠”。)

朱元璋要定都在安徽省旅游强县、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县、一生中要去的‘66个文化旅游大县’之一、花鼓之乡----凤阳县。

在张士诚灭亡两年后,朱元璋就开始在凤阳打造个新区。跟凤阳里的奢华比起来,后来的南京宫殿不过是“但求安固、不事华丽”的贫民窟。

朱元璋调集了“将及九万”的工匠、几十万军士和民夫,花了6年时间,仿效北宋东京和元大都,在凤阳打造一个周长50里的明中都。

这其中,包含着多少苏州人的血泪?

苏州印象

更多内容,且待下回(节目预告,下一章就到北伐了,重头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部分参考资料:

《纪事录笺证》李新峰

《朱元璋大传》陈梧桐

《朱元璋的正面与侧面》李林楠

《国初群雄事略》钱谦益

《张士诚如何成“张王”——张士诚形象的塑造与文本化的再诠释》林盼

《张士诚与苏州》陈其弟

《明帝国的新技术战争》 李湖光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