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法高手的3大特征

#历史开讲#

按辩证法执行和实践的人,往往具有这三大特点。


01、二者必居其一

毛主席:可能性基本的只有两个,并没有多个。这是因为一事物在一过程中,只有一个基本矛盾,而这个矛盾的两方面各有一种要求,故有两种可能性。但现实性只有一个,则是因为矛盾斗争的一方面被另一方面压倒,破坏了一个可能性,故只剩下的一个可能性变成了现实性。

所以,思考的必由节点,就出现了——“二者必居其一”,这个“二者”往往是相反的。


如果不能推到“二者必居其一”,就表明没有思考到完整的终点,建立的全局、不是完整的全局,而只是一个局部。


基于这“二者必居其一”,就得出了应该执行的任务、要实现的条件。

毛主席:是把所选择的可能性之实现条件当作链子一环抓住。

这就得到了行动和执行的方向。


02、以准备为中心

“有以准备为中心的观念,泽东表现最多”。

为什么会这样呢?


毛主席:凡在局势未定之时,我主力宜位于能应付两种可能性之地点。

行辩证法的,往往要求要先立于不败之地,那么就要求能对付成为现实性的两种可能性的任意一种,这就是准备的内容、也是准备的中心。


这种要求,往往会导致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脱胎换骨般的变化,也即实现进化。因为两种可能性构成了选择压力,在这种选择压力下,就会形成达尔文自然进化的效果。


所以,执行辩证法的人,是决不赌博的,他们不赌国运,不轻易决战,虽决战亦做好了失败的准备,所以他们往往能撤出战斗,而不是全军覆没。


所以,在总体上,会发现,在毛主席的领导下,进步是稳步的、基本不倒退的。有些人虽然在某一时期扩张的比毛主席还快(因为他赌对了、但他不能每次赌对),但最终速度仍然是不如毛主席的、甚至就直接夭折掉了。


因为对两种可能性,都做了准备,所以是中庸的,所以,也符合了博弈论里的Max-Min竞争策略,也即小中取大的策略。


03、很高的逆商、能揭穿本质

行辩证法的,要求正反面兼具、要求实现走向反面的进程。


所以,通过补充正面的反面、补充反面的正面,就能克服种种困难和问题,以使事情得到推动。


比如,统一战线,就要补充独立自主,统一战线在本质上是降低独立自主、减少独立自主的、从而导致任人摆布的,这会形成一种趋势,所以就要强调独立自主。这是正反面兼具。


比如,长征的终点是陕北,所以就要补充陕北的起点属性,因为终点和起点构成正反面,所以,就要把陕北的红军分批的派出来,让陕北真正成为起点或出发点。


比如,从第一次反围剿到第五次反围剿,这是红军从游击化走向正规化的过程 ,第五次反围剿是红军对正规化的不适应过程(没有足够的装备讲正规化,是不可能的),而长征则是从正规化又再次走向游击化,按照辩证法,就提出了抗日战争中要以游击战为基本策略。而在解放战争中,又提出了从游击化走向正规化的进程,所以,迅速组织了野战军。


由辩证法,就得到了经济建设中的冲破而又求平的策略。因为平衡和冲破平衡构成了一组正反面。


由辩证法,就得到了抓先进和抓落后的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法,因为先进和落后构成了一组正反面。


比如按辩证法,国共两党,合作(第一次合作)走向破裂,破裂走向合作(第二次合作,合作又走向破裂,下一个应该是从破裂走向合作的节点(第三次合作),所以台湾问题的谈判对手盘,应该是国民党、而不是民进党。

同样,按解放战争的角度,是从战争走向和平,后续偏安的地方势力,基本上都是走和平解放的道路,如果把台湾问题当作解放战争的继续,台湾作为偏安的地方势力(无外部势力强力支持),那么台湾走和平解放道路的可能性,是相当大的。即便有外部势力的支持,也具有相当的走和平解放道路的可能性。


所以,根据辩证法,就是和国民党谈判,谈和平统一,这是较大的可能性。


所以,要精深辩证法,就要用辩证法去解释生活、工作和历史,这是精深辩证法的唯一途径。辩证法,可以让人迅速得出决策、检查决策(不符合辩证法的决策 ,往往是不片面的或者不完整的、或者是局部的不是全局的)


不信仰辩证法的,处处看不见辩证法。信仰辩证法的,处处看见辩证法。找到符合辩证法的地方,才可能抓到了本质。找不到符合辩证法的地方,也便没有抓到本质。因为辩证法有揭穿本质的特征。


但是辩证法有个巨大的缺陷,辩证法具有前半部分是消极的、后半部分是积极的特点。

1)比如先失后得,这个失就极其消极。

2)比如从任人摆布走向独立自主,这个独立自主就充满了种种困难和破坏,这部分就极其消极。

3)比如从乡村走向城市,这个先去乡村,这部分就极其消极。

这种消极就会造成大多数人的反对,以致自己的跌落;但在后半部分的积极就会造成大多数人的支持和拥护,以致自己的再起。同时,这也正是从落走向起,又从起走向落,又从落走向起的,只要活得够时间长,这也是符合辩证法的。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