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法大宗师 毛泽东

#历史开讲#


周恩来:“毛主席当着他的意见没有被大家接受时,他就等待,有机会他就又讲,又教育,又说服。”

我们看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印象?


根据辩证法,

1)“错误”和“正确”构成正反面,所以,如果遇到“错误”的,就要补充“正确”的,这样,才能够“错误”和“正确”正反面兼具。


补充正确的,就是教育和说服的过程。


2)错误的对象是“个别”的人,就要考虑“个别”的反面“普遍”的人,所以,这种教育和说服,在本身上其实更多的是用于争取“普遍”者。因为意见相反者,“正面教员”往往是极难说服的,必须要“反面教员”、现实的教育,才能说服。


3)从“错误”走向“正确”,是需要时间的,就必然存在了等待的过程,通过指出了“正确”的做法,这个等待的时间就大幅缩短了。


所以,教育、说服和等待,这是符合辩证法的必然要求,这也是实践了辩证法的表现。


记者贝特兰所说:“是很坦白的,而且非常诚恳的。显然他注重的并不是指摘‘缺点’,而是坚持他认为更好的政策,他的正面主张是很充足的。”

这种印象是怎么来的呢?


根据辩证法,

必须补充现实事件的反面,使其兼具正反面。而单一现实事件往往包含了有多组正反面,所以,每补充一组正面的反面,就会产生一种支撑的主张。多组正反面,就包含了多个主张,也就导致了正面主张是很充足的了表现,并且既是坦白的、也是非常诚恳的。


比如,对王明的处理,就是要给予王明地位——七大代表。


这里面也包含了几组正反面,

1)局部和全局

2)正面教员和反面教员

3)个别和普遍


因为王明背后还有共产国际,要照顾到这个全局,所以要选王明为代表。


因为王明的策略和毛主席的策略正好相反,毛主席是正面教员,王明正好是反面教员,所以要选王明为代表。


因为王明是犯错误的个别人,还有普遍可能犯错误的人,所以要照顾到普遍性,要敢于行动即使犯错,而不是就此不敢行动以避免犯错。


这些都是王明入选七大代表的正面主张,每一组正反面,都对应了一个正面主张,而每一个主张都是坦白的、都是诚恳的、都是充足的。


所以,这两个评价,正是实践辩证法的外显。这两个评价都是解放前做出来的,所以,是较客观的、是中立的评价。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