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中医医院:打嗝止不住?针药并用有奇效!

“打嗝”即呃逆,多在受到寒冷刺激、饱餐、吃饭过快、吃进干硬食物后出现,是膈肌和肋间肌等辅助呼吸肌的阵发性痉挛收缩下移、空气快速吸入呼吸道内而声门或气管上端的声带迅急关闭,产生的一种急而短促的声音。

病案分享:患者王某,男,70岁。2023年1月7日就诊于西安市中医医院曲江院区针灸科门诊。

主诉:呃逆1周

现病史:患者1周前“阳康”后出现呃逆,就诊于西安某医院,诊断为“膈肌痉挛”,予以口服泮托拉唑肠溶胶囊、莫沙必利片后,症状未见明显改善。现为进一步改善症状,寻求中医治疗。症见:呃逆,声短而频,偶有恶心,腹胀,焦虑,纳眠差,二便尚可。舌暗,苔白腻,脉弦滑。

诊断:西医:呃逆。

中医:呃逆(痰湿气郁症)。

治疗:中医以健脾燥湿,化痰理气,和胃降逆为法。予以针灸配合中药口服治疗,具体处方如下:

(1)针灸处方:

神庭∣ 头维∣(双) 中脘∣(双) 天枢∣(双)

攒竹∣(双) 内关∣(双) 合谷┬(双) 气海┬

阴陵泉┴(双) 丰隆┴(双) 太冲┴(双) 足三里┬(双)

(2)中药处方:

醋北柴胡10g 姜半夏10g 陈皮10g 茯苓12g

生姜6g 丁香10g 柿蒂12g 麸炒枳壳12g

蜜旋复花15g 木香8g 炙甘草6g 麸炒白术12g

中药5付,1剂/天,水煎至400ml,分早晚温服。

患者针刺3次,配合中药后,呃逆消失,腹胀显著减轻,纳眠改善。

讨论:“呃逆”古称“哕”,《素问·宣明五气篇》提到:“胃为气逆为哕”;《灵枢》篇曰:“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人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论述了本病病位在胃,病机为气逆,与寒气相关。《证治汇补·呃逆》言:“老人、虚人、妇人产后多有呃证者。”可见呃逆与正虚有关。《证治准绳·呃逆》言“暴怒气逆痰厥”,痰浊随气逆而上造成膈肌的升降异常,引发呃逆,可见呃逆与情志有关。因此饮食不当、情志失和、脾胃虚弱为本病的病因。基本病机是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

本治疗中,针灸处方内的神庭、头维安神定志;攒竹为治呃逆经验效穴;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会,又为肺、三焦经、胃经和任脉之会,内关为心包络之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天枢为大肠之募穴,气海为大气所归之处,五穴合用具有理气宽胸、和胃降逆、健脾益气之功。合谷、太冲为“四关穴”,配合使用可加强通经理气之效。丰隆、阴陵泉为化痰除湿要穴,诸穴共用以燥湿化痰,理气和胃降逆。

方剂以二陈汤化裁加减来燥湿化痰,理气和中降逆而止呃。方中半夏辛温性燥,善能燥湿化痰,且有降逆和胃,陈皮理气燥湿化痰,助半夏化痰,茯苓、白术健脾除湿,杜绝生痰之源,煎加生姜,以其降逆化饮,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助半夏、陈皮行气消痰。柴胡可疏肝解郁,配合木香、枳壳增强行气之功。丁香、柿蒂、旋复花三药合用以降胃气、止呕逆。诸药合用共达健脾理气,和胃降逆之功。

医师简介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谢伟,农工党员,主治医师,康复治疗师。毕业陕西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系。中国针灸学会会员,西安市干部保健专家组专家,西安市针灸学会委员。谢氏传统理筋正骨第五代传承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进修研习脊椎相关疾病和膝骨关节病。师从国家级名老中医:李军、李彦民、贾成文教授学习内科杂病和骨伤、针灸类疾病的诊治。

擅长:针灸、中药、中医正骨(独特微正骨)治疗: 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面瘫、失眠、偏头痛、膝骨关节病、腰肌劳损、足底筋膜炎、颈性眩晕、中风后遗症、亚健康调理、产后骨盆修复及脊柱关节紊乱相关疾病及内科常见病。

来源:西安市中医医院曲江院区针灸推拿康复科 康咪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