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虹桥街——江阴旧忆


比较接近我小时候腔调的江阴城地图

实际上我的童年就根本不知道有虹桥街一说的,在我童年的记忆里除了虹桥头和那去实验小学的虹桥路以外,从没想过那条从大庙巷开始到虹桥头的一段路叫虹桥街的,我的记忆里首先那是江阴大街的一段,其次,它充其量就是司马街的东段而已,不过用不着对江阴大街的称呼搞不明白而沮丧的,因为事实上一条从西起县前街东到东横街的旧时江阴大街,起码有六七个名字,只不过旧时江阴人都管这条江阴主街道叫大街。我小时候心目中的大街则是从司马街往东的邮电局和澄江医院开始的,因为那时江阴大街的闹茻(闹猛)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不过既然要说一说虹桥街,只能从虹桥街开始的大庙巷开始。

虹桥街手绘图(顾之翔提供)

老虎灶自然是虹桥街开始的标志,虹桥街头的老虎灶有一个挺拔的烟囱管,又大又胖从老虎灶头直挺挺的直挂云霄而去,灶台上有无数个吊子,这吊子可是比家里的吊子十十足足要大一两倍的,因为你要去拎,先不说灶台上的老爷爷不让,就是你想拎都拎不动,更何况这不算特别老的老头子可以一手提一个大吊子,一手还得拿一个漏斗对准热水瓶,这样的"扎水"(江阴人叫灌或者泡叫扎)是他们老虎灶的标配动作。我是在吊子灌冷水时老头子见我实在跃跃欲试的眼神和认真看了他多天的份让我试一试那吊子的重量的,自然是把我的小脸丢尽以后的落荒而逃了。

老虎灶上除了炉灶上的这些吊子外就是排列得整整齐齐的竹壳热水瓶,和老虎灶旁边常年如一日的吃茶朋友,我是搞不明白这些老老头怎么会如此热衷这一莫名其妙的事情的,反正我对他们这样的事情是不屑一顾的,暂且不说。我小时候倒是在这个老虎灶上扎过热水的,难得我家来不及烧,让我去老虎灶扎一吊子开水,当然八十年代初,团县委搬大会堂后,我也帮团县委办公室去那地方扎过水的。

老虎灶往东实在说不出什么的,好像那条后来成为虹桥街借道人民中路去往县中或者中街南街最便捷的通道,那旁边印象里有一家栈房的(旅馆),倒是记得这通道叫金家弄,小时候我人民小学那个声音刮朗朗的数学陆老师就住这里,不想后来她的丈夫居然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宣传部负责文化的叶老师,那个因为他病逝后我去顶宣传部班的人,更有趣的是他们的儿子女儿都是我后来非常要好的朋友,所以金家弄就成了他们家的记忆了。

金家弄的斜对面好像开过一段时间的小吃店的,因为记得它和大庙巷的大饼油条店实在太近了。再过去就是一个大宅,听父亲说,这是日本鬼子的宪兵司令部,所以从小走过这里倒是有点“馁噱噱”的,不想后来这里一下子冒出来了五六个同班同学,才发现这房子里真的比我老家的黄家大院还要大了许多的大宅院,而这条和我家弄堂差不多的备弄竟然可以一直跑到小庙巷的,它过去还有一个名字叫公检法,据说是他们办公的地方。

虹桥街的老邮电局

再往东都是些民宅,几乎没有店铺的,要差不多朝北拐一点以后,过了一管区,进入到那家王家大院的邮电局和对面的澄江医院才算真正开始大街的热闹呢,那时的邮电局虽然很小,门口的几间门市部也非常的蹩脚,但从来都是这里撑人气的店,里面发电报的,寄领包裹的,寄信打电话的,汇款或者领钱的是真正的多,一点不比百货大楼的热闹差那里去的。(参见我的《老邮电局》一文)它的嘈杂和对面澄江医院的骨伤科的味道,以及医院里面那个三开间去往后面住院部的中医门诊部里的拥堵,是真正大街开始热闹的原因。那时澄江医院的老中医真的非常有名,中间客厅两侧,坐满了夏亦君,叶秉仁,郁祖祺,夏武英,陈家栋,周达人等等一大批享誉江阴的名中医,他们几乎成为澄江医院的支柱,我是因为我哥哥73年就做了叶先生的中医徒弟,所以经常有机会挤进这些看病人的过道,体会过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的感觉。

澄江医院老医疗卡

澄江医院往东有我叔叔七十年代住的一个大宅门,那个年代在这样热闹的地方的大街,你想不明白竟然有这么一大块的菜地紧挨着虹桥街,与东面的虹桥副食品商店和西面的澄江医院一点也没有难为情地毗邻而居,幸亏那菜地后面黑漆漆的石库门里面,倒是住了江阴文化界的顶级人物张左一啦黄溪源啦胡士雄啦,当然还有我叔叔黄宝珉啦,他们的入住倒是给这一方菜地多了一份闲情逸致,但可以肯定的说,菜地不会是这些文化人种的。这地方据说过去叫良友书场,我最早的印象是阶级教育展览馆,我小学里去参观过里面的泥人人,叫《收租院》,因为回学校要写作文的,可那时的我们硬是看得好玩,哪里知道什么阶级斗争和穷苦人?所以印象深刻。再往前,北面是虹桥副食品商店,对面是虹桥饭店,副食品商店是经常光顾的地方,感觉那店高高朗朗的,就是店里根本及不上文亨桥副食品商店的东西多和好的,倒是对面虹桥饭店门口的拖炉饼和各种小吃倒是有一点点记忆的,往前就是鳞次栉比的小店了,唯一记得的有新成文具店,跑进去暗黑咙咙的,摆设绝对是我见过最琳琅满目又最井井有条的商店,里面的工作人员都好像旧时代那些穿长衫的中年人,一个个严谨热情、恭敬周祥,大概要么认识县中做老师的父亲的?进门就有人热情招呼的,小时候在这里买的文具是质量最好,但绝对不是今天网红的产品。

真正网红的绝对是转弯角上的杂货店或者叫百货商店,过去叫博文堂,很小的时候随父亲去买毛笔的地方,一个二楼几乎全部都是毛笔,但楼下几乎应有尽有,摆设虽然有点乱,但没有一样东西不是流行的,就连小丫头的玻璃丝带,我舅婆的针线什么的也是这里的最好,就是文具这样的铅笔盒、橡皮和铅笔本子,这里也绝对是最时髦最流行的,所以,我的童年跑得最多的店就是这一家了。它的西隔壁有理发店,里面勉强可以坐几个人,根本不及庆丰汇隔壁的红霞理发店气派,它的西隔壁是一家大门凹进去的好像是服装店,我是难得跟着大人挤进去的,因为门面实在是小得可怜的感觉,这店的对面有老虎灶的,虹桥街有趣,东头一个老虎灶看门,西头一个老虎灶守门。

虹桥街和虹桥马路交汇处

不过我小时候的印象倒是给了新华书店西隔壁的画店,说画店呢,它门口每天都挂着两个五十来岁的男女老者的照片,说白了,这照片不是拍的,而是里面一个残疾的中年人画的,那个年代画得如此好是很少的,幸亏我爸爸是真正的美术科班出身,所以对这还不算稀奇,这店大概是和丧葬结合起来的,因为旁边就是挂满的花圈,想来这些画大都是为了祭奠先辈用的,因为我在华士老家的厅上看见许多人家挂着一对对这样图画。后来才发现画画人的儿子,竟然是我的同班同学,一个成绩非常突出,平时不怎么多响的张同学,他可是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在江阴城里也算给了他那个父亲一个极大的荣耀了。

虹桥百货商店(博文堂)

虹桥街到头就是新华书店了,那时的新华书店就不用我说了,绝对是江阴最牛的店,每天开门前都有人排队的,那过年时的情景你是想象不出的热闹,反正我们这些小孩子要想进去买一本连环画都不要想挤得进去,因为满满当当的都是买年画和对联的人,城里的、乡下的,真正的挤得是"没勿通风"。(详见我的《老新华书店》一文)虹桥街到头就是江阴的市中心虹桥头,虹桥街也就结束了,其实那个年代虹桥街给我的记忆真的非常多非常多,我甚至用了许多单独的篇章来记述虹桥街上的商店,它是我童年印象最深的一条街。

箭头就是虹桥街,左新华书店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