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观天象——无字天书是中国古代天文科学体系(系列之二)

前文介绍了立木测影的形式演变,本文重点继续介绍夜考极星。这些内容以及形式或许在人们生活随处可见,真正了解掌握却是历来人士不多。中国古代先人最为神奇高明的重大发现几乎永恒存在,无字天书就在我们上方天空——仰观天象,人为不可篡改,天书毋庸置疑。

“阴阳割昏晓”非常形象代表了古人观测天象的传统,每天在“旦”与“昏”之时观测东方地平线出现的星宿,以及旦时晨见(旦中)与夜半子时(昏中)的南中天出现星宿,由于恒星相对位置不变,选择二十八组星宿来标识周天方位——(虚拟假设)天球上的黄道与赤道附近区域的二十八组星象组合。

虽然通常认为昼阳、夜阴,当时夜晚天象观测却又可见真实(未见或者预测此后的作为虚、负数运算以待证实),昼夜观测连续相互验证,阴阳关系运用也随之在实践中自动转化。阴阳表示相对的(能量状态)概念——阳即是可见或已显现,反之为阴。太阳月亮(古称太阴)是阴阳观念的重要直接来源,既不是绝对定义也非指全部。

古代天文星图以北为上,投射地中则(图)以南为上(要注意图示方向及次序),其中原因如同镜照物象而已。数学以及图式、形数等多种具体应用方法的根本起源——全部在古代中国科学体系。

古人观天的传统形式是以天空星体视运动来表达概念与认识,之后发明再制作天球模型模拟运算(近似上帝视角俯视)。由于中国古代天文体系与现代天文学的概念以及理解表达上有明显不同,我在此文中尽可能原意引用,或者转译沟通两者之间概念与关系,论述未免有所遗漏,敬请大家谅解有待补充说明。

通常人的视野(头部与眼球都保持不转动)即地平线大约180度,鼻中两侧共约120度(单侧大约60度),头部转动及视野变化位移都是大约90度。人的本能天赋(也有所限定)视听感知(聪明表现在光影音律的波谱与频率范围),在古代观测及器物工具上都有明显体现。

中国地域位于北半球,中天北极(地球自转轴同步指向)与北斗七星(也有称九星,还有开阳两边的左辅右弼两颗暗星)为天图帝车枢纽,以廿八星宿(标识)作为周天。

圆天法则为三百六十度(以30/60/90为常数,默认180度作为阴阳、虚实、正负之数的分界),古代天文通常使用自然数与代数(即天干地干的甲子纪数),名词术语(单位)主要是有“度、弦(或玄)、矢”——三者之间可以转化换算(“同律”与“用衡”就是比率转化换算。在天文数学范畴——度即是角度,弦表示弧线或波弦,矢代表有方向的线段数形)。在古代社会生活的度量衡概念的数学应用不同——度是长短、量是指容量体积,衡表示重量。所谓“周三径一与勾股定理”不仅是西方几何数学的公理表示,主要意义在不同体系范畴比率关系换算,例如物理相对论的质能转化方程、体积与质量以至于物理三态变化。

同律度量衡——通过此句来简单总结,天文数学(即律与法)以“度与玄”数表示模拟的天体运动变化关系,社会生活以及工程技术等的应用数学(则天之律法)以“量”数为核心——实物形体的数量及结构关系。综合来讲古代数学,本人称其为“形数”——空间(宇宙)三维,太一(必须至少)函三。现代数学的理论基础概念有许多公设逻辑矛盾,例如上述所谓“点与线的一、二维”事实上并不存在。

下图为北斗七星。根据北斗结构以及运行原理,古人发明有众多器物与技术应用。比如古代司南(又发展为有罗盘、指南车计里)、斗形(也有倒斗形)的量器,车体以及轮轴的构造形式,乃至于水利工程的斗门(水闸控制系统)技术。

斗转星移,(天中)极枢不变(动)。


斗转示意作图,斗柄东南西北四正方向——就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之时。

斗转周天之形(轨迹虚拟)即“卐”字符图腾(正反空间视觉会有顺逆两种形式。世界各地多有发现,至少有万年历史以上),表示古代先人的北极信仰崇拜,以后被引用作为其他象征符,此外之后还衍生了“十”字形象征。

二十八星宿周天通常以虚张星宿连作天经,校正地中日影子午。以房昂星宿连为天纬,校准地中日影卯酉。道家通常又以子午卯酉为传统功课,重视寻天罡定中气。

斗柄指向“斗牛”星宿之间,斗建之始即建子,俗语是为“子宫”。现在恰好夏至时节,玄武七组星宿出现南天。

“虚张声势、子虚乌有”的典故成语——本人以为词语的创造根本依据是天文星图。


五星也称五纬,是天空明显可见的运动星体(如同日月)。古代五星通常有多种称谓——岁星即木星,荧惑即火星,镇星或填星都是指土星,太白、启明、长庚都是指金星,辰星即水星。

五星以木火土金水顺序,先后相继出现于天空,每星各行72天,五星共合周天360度。五行的来源根据如下。十一月水星见于北天,子水生于北。三月春分木星见于东方天空,卯木。七月火星见于南天,午火在南。九月秋分金星见于西方天空,酉金。五月土星见于中天,木火金水皆以此为中。

《尚书大传五行传》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天五生土(此处“五”本居中,在句式中亦是)。这是阴阳五行天地生成数的来历。道家用于修炼则又称为三五一都图——三五一都三个字,古今明者实然稀。东三南二同成五,北一西方四共之。戊己自居生数五,三家相见结婴儿。婴儿是一含真炁,十月胎圆入圣基。


《易乾坤凿度》天本一而立,一为数源,地配生六,成天地之数,合而成性。天三地八,天七地二,天五地十,天九地四。运五行,先水次木,(此处疑有缺“次火”)次土及金。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古代观测五星出没与日月会合的周期而来,水星、火星、木星、金星、土星各自依次与日月会合(黄道同一区域或轨道连线),一即每天的子时辰,又或者农历初一、十一、二十一……依此类推可知,也可以通过天象观测证实。从五星在天空方位而言,水火木金土又为五行(音读hang或heng)次序以及四象。西方数学又作为十字坐标四象限。

斗辰廿八星宿周天以及综合阴阳五行变化。本人认为(古代典籍也有些残存记载),古人参考天象星宿的运动关系变化而发明——“所谓河图洛书之数”图示。

简单介绍古代天文黄道、赤道、白道以及相互关系。中国古代天文没有日心说、地心说等以及天体自转与公转的概念说法,在天文观测相关记载中却内涵丰富的重要信息。天北极不动——古代据此作为天球赤道与天极垂直,天球黄道面与天赤道面形成交角(约23°26'),古代记作十二辰与十二次——辰即30度。

白道就是月亮公转轨道投射到天球,白道与黄道面交角大约5度有余。月亮公转周期27天有余,也是因此古代选择二十八星宿来配合标识。月亮在白道轨道有交点退行现象,交点移动19°21′每年,约18.6年完成一周。月亮重要影响地球的章动和潮汐(以及生物节律)。木星对于我们也有重大影响,当然其他星体也都有发生作用。古代农历之所以如此设置精密复杂,古人重视阴阳五行以及十九年置闰或许如此。

太阳在黄道周行一年,相对月亮以及五星运行关系判断中道位置,这也就是数学方法的同时求多变量。太阳周期等分24之间15度就是二十四节气。节气是时令点,每月有一节一气。每个节气有三候,五天一候。当太阳至黄经315度即是立春。

《汉书天文志》日之所行为中道,月五星皆随之也。《论衡》日月有九道,故曰日行有近远,昼夜有长短也。《汉书天文志》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中道为日月五星所行之道,又称黄道、光道。九道∶青道二、白道二、赤道二、黑道二、合黄道而为九也。

《周髀算经》极下不生万物。北极左右,夏有不释之冰……凡北极之左右,物有朝生暮获……中衡左右,冬有不死之草,夏长之类;此阳彰阴微,故万物不死,五谷一岁再熟……以上论述说明了地球存在寒热温五带划分。

《吕氏春秋圆道》何以说天道之圆也?精气一上一下,圆周复杂,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圆。何以说地道之方也?万物殊类殊形,皆有分职,不能相为,故曰地道方。

汉朝张衡所作《浑仪注》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则半一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覆地上,半绕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见半隐。其两端谓之南北极。北极乃天之中也,在正北,出地上三十六度。然则北极上规径七十二度,常见不隐。南极天地之中也,在正南,入地三十六度。南规七十二度常伏不见。两极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强半。天转如车毂之运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故曰浑天。他还补充解释“天球”非是“天极”有限——过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谓也。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