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在自己手里超过2年将成为“死档”,毕业生自带档案不可取

近日,“妈妈私拆档案袋,女儿被气哭”的视频,引起网友关注热议。据报道,四川一位毕业生的个人档案袋被母亲无意拆开查看,女孩回家发现后当场崩溃大喊。

那么什么是档案?私拆档案又有哪些危害呢?

毕业生档案是学生毕业前家庭情况、学习成绩、政治思想表现、身体状况的文字记载材料,是用人单位选拔、聘用毕业生的重要依据。在校时叫学籍档案,毕业后叫人事档案。总的来说,它是个人经历的记录,也是人事管理和服务的依据。

海报新闻记者了解到,档案不可以自己保管,更不可以私自拆封。如果学校将人事档案交给本人转递,毕业生必须尽快将密封的档案交给就业单位,不能“私拆”和“私藏”。否则,无法证明材料的真实性。毕业生的档案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转递。一位负责学生档案管理的老师告诉记者,毕业生档案一直是密封邮寄到生源地的相关机构,不允许毕业生自带档案。或直接有工作单位的,就寄到单位,以前也有单位开具提档函,到生源地直接公对公提取档案,总之毕业生不能接触档案。

毕业后档案去哪了?如果是去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等用人单位就业的,档案会转到用人单位进行管理。如果是去没有人事档案管理权限的非公单位就业的,档案可以转递到就业地或户籍地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进行管理,到超大型城市就业的按其规定执行。如果是未就业、出国留学或者创业,档案一般转至户籍地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

档案为什么不能私自拆封?根据相关规定个人档案是属于机密文件,只有拥有档案管理权限的单位才能将档案拆开查验以及档案审核密封,没有档案保管权限的以及个人是不允许将档案拆封的。如果不遵守相关规定的个人或者单位,对于这种有档案管理权限的单位可以拒收相关档案,因为这样的档案无法得到保证,档案的不稳定性因素太多了,无法保证档案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档案被拆封之后,相关单位拒收那么档案就会变成“废”档,或“死”档。重建档案流程复杂、麻烦,所以大家千万不要好奇拆封档案。

档案私自拆开后会被人才市场拒收,被人才市场拒收后,会导致考研、考公务员等受到影响,虽然很多考试在报名时并不会要求你提供档案,但在后期都会需要提供或者审核档案,比如公务员的政审等;自己的很多权益没有办法享受到,比如特殊工种提前退休等。所以,档案不能被打开,否则会给自己带来非常大的影响。

档案除了供用人单位考察录用人员之外,也是维护个人权益和福利的凭证,无论是工作调动、考研、公务员招考,还是职称评审、考资格证、工龄认定、社保办理、住房补贴发放、入党、办理退休等,都要用到它,而档案有效保管最简单的就是有档案保管权限的单位,比如:工作单位的人才市场、户籍地的人才市场、企事业单位都有档案保管权限的,但是企事业单位是只对内部员工的不是对外的保管档案的,人才市场是对外可以托管档案的。

需要注意的是,超过择业期仍未落实工作的同学,档案打回原籍过程中容易丢失,形成“死档”;档案长期在自己手里超过2年,也会成为“死档”。

成为“死档”怎么办?一是补办存档手续,未超过择业期(毕业之日起两年内)的毕业生去人才市场补办;超过择业期的,按非普通高校毕业生身份重新办理(前提是不超过35岁)。二是咨询办理,档案在自己手上的,应尽快向人才服务机构咨询;若档案被打开,资料需要向有关部门核实。

(海报新闻记者 田阳 综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民日报)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