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创新打造“和为贵”社会治理品牌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山东网-感知山东6月30日讯 (记者 任利伟)济宁市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厚重优势,认真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传承弘扬“和为贵”等儒家思想精髓,坚持以德化人、德法相济,积极创新“和为贵”社会治理工作体系,聚焦群众诉求受理办理、矛盾纠纷“一站式”多元化解、做精做细网格化服务管理,推动关口前移、源头预防,有效把各类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

打造“和为贵”社会治理工作体系

兖州区酒仙桥街道居民王先生住处对面楼顶防水层反光,每到下午,光线反射进房间里非常刺眼。王先生多次找过物业沟通,但均未能有效解决。王先生一直想找个说理的地方。“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便是这样一个地方。中心找来了施工方、物业负责人、调解员和街道有关负责人,经过一番商讨,大家的诉求表达了,矛盾平息了,问题解决了。

济宁市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一次办好”的工作理念拓展至社会治理领域,建设市县乡村四级“和为贵”社会治理服务中心,与市为民服务中心一起,分工承担为民办事、为民解难功能,构建起“一统两分”工作布局,切实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市级中心整合综治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市政务热线服务中心等工作职能,汇聚政法、公安等17家部门单位力量,入驻“3+N+1”(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经济纠纷专业调解团队+N类专门调解团队+儒学顾问)调解队伍,对群众提出的各类纠纷化解、信访诉求和投诉举报事项,精准区分类型,分类导入程序,做到“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服务”。各县市区参照市级模式,由常委、政法委书记兼主任,相关部门单位整建制进驻,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推动群众矛盾诉求集中化解。

强化顶层设计,明确各级中心职能定位,市级中心抓统筹、抓全盘,突出搭建平台、调度分析、指导督导等职能;县级中心立足矛盾纠纷“终点站”,整合力量、集中服务;镇街中心发挥矛盾纠纷“主战场”,让群众有问题进中心,专人快办解决;村(社区)“和为贵”调解室强化“前哨所”作用,矛盾纠纷随有随调、第一时间化解。“目前,全市14个县市区(功能区)、156个镇街全部建立社会治理服务中心,4711个村居全部建立‘和为贵’调解室。2023年1月至今,全市各级‘和为贵’中心(调解室)调解矛盾纠纷27269件,调解成功27147件,调解成功率达99.%以上。”济宁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济宁市委常委会每月听取群众诉求办理、热线总体服务满意度、问题解决率、信访案件化解、群众初次信访办理等,对问题解决慢、群众满意率低的全市通报,并适时启动约谈;对存在上行风险的矛盾隐患,市委、市政府督查室会同社会治理中心挂牌督导,直至问题解决。通过全域谋划、系统推进,促使各领域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力量全面整合、全面过硬,以中心“引擎”驱动多方主体协同共治,凝聚“握指成拳”的治理力量。

强化群众诉求办理中心枢纽

6月28日,记者在邹城市一站式矛盾多元化解调处中心看到了在墙上的一幅宣传标语“民事不可缓也”,这是《孟子·滕文公上》的一段论述。济宁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整合72条群众诉求渠道,扩容热线话务坐席,组建热线话务人员应急保障队伍,全力保障热线一次接通率始终保持高位运行。今年1-5月份,共受理群众诉求108.75万件,同比增长75.71%,按时办理率99.99%,服务满意率98.29%,问题解决率98.28%。省政府办公厅抽测1-5月份群众来话情况,济宁市诉求办理满意度、热线总体服务满意度、问题解决率均居全省前列。

建立企业诉求“2115”快速响应、限时办结制度,收到企业诉求后2小时内到达现场或取得联系;1个工作日内反馈办理意见;15个工作日内解决问题或服务确认,推进企业诉求快速解决。共受理企业诉求3.54万件,按时办结率100%,办理结果满意率99.49%。

开发上线“济时办”平台,推行群众诉求“抢着办”、未抢诉求“督着办”、疑难问题“重点办”,响应速度不断加快,平台累计办理群众诉求81.93万件,平均办理时长压缩3.17天、缩短至1.75天,充分体现了保障群众权益的“济宁速度”。

完善“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机制

5月31日,济宁市人民政府网站信息公开栏目公布了6月《市级领导班子成员接访日程表》,每个工作日都有一名市级领导在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公开接访。济宁市自2020年开始,落实市县乡三级每天1名领导干部公开接访,通过新闻媒体和平台,对接访领导姓名、职务、分管工作、接访时间、接访地点“五公开”,面对面倾听群众诉求;重大活动、重要节会等时期,各级领导干部一线接访、带案下访,切实把群众吸附在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创新设立“政法委书记公开接访日”,每周二由市县党委政法委书记带领公检法“三长”共同接访约访,推动涉法涉诉案件及时化解。这一做法入选全省2023年“法治为民十件实事”。市委常委会每月通报各级公开接访落实进展情况。今年一季度,市县两级领导访干部公开接访1237人次,接访案件346件,会商案件371件,约访案件88件,批办案件402 件,化解率超过85%。

积极探索诉前、访前调解路径,研究出台《关于加强诉源治理推动多元解纷工作的十五条意见》,启动民商事、行政等涉法涉诉案件导入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体系试点,制定庭前调解闭环工作流程,推动涉法涉诉案件多元化解。济宁市检察院搭建企业重大法务风险防控中心,组建全市检察机关涉企法务风险防控服务专家团,建立涉企案件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注重在监督中促进纠纷解决,先后解决企业涉法问题140余项,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为企业家营造健康成长环境。

金乡县化雨镇依托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建成村级心理服务站31个,实现为群众提供心理咨询、疏导服务全覆盖。将心理疏导与矛盾调解相融合,通过“矛盾调解+心理疏导”新模式,成功调解基层治理中常见矛盾纠纷300余件,调解成功率98.7%。

对群众长期反映的信访问题,部署开展信访积案大化解大攻坚和涉法涉诉问题专项整治行动,综合运用联动评查、依法纠改、答复反馈、调处化解、依法终结、依法处理等整治措施,推动“事结、法结、心结”一体解决。市县两级抽调政法业务骨干、优秀律师、法学专家、人民调解员和有丰富经验的退休政法干警组成评查专班对涉法涉诉案件进行集中评查,对存在问题或瑕疵的案件责令限期整改纠正;对不存在问题的案件及时向信访人反馈,并结合实际向省级政法单位申报依法终结;对15类违法情形重拳出击,坚决纠正“以闹求解决、以访谋私利、无理缠闹访”的错误倾向。

激活基层社会治理新活力

曲阜市鲁城街道于庄社区网格员在走访中了解到,辖区居民王某的父亲在养牛场打扫卫生时被牛顶了一下,后经抢救无效死亡。经社区调委会调解,双方未达成调解协议。网格员在细致调查记录后,第一时间将情况利用“曲阜网格化”APP上报至街道中心,街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法律顾问集中研讨解决办法,就老人子女疑惑通过适用法律规定、实用案例等进行详细讲解。双方最终签订调解协议并办理司法确认,有效避免矛盾纠纷上交和问题拖延放大。

济宁市聚焦提升网格化在化解社会矛盾的触角作用,市委、市政府成立网格化建设工作专班,着力健全组织、整合力量、完善机制。制定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党建引领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推行党组织建在网格上,全市城市社区成立网格党支部1619个,1.3万余名党员纳入网格党支部管理,基层党组织链条进一步延伸。

2023年春节刚过,人们还沉浸在浓厚的过年氛围中,邹城市石墙镇宋庄村宋某和薄某因老房翻新问题产生纠纷,路某和薄某是邻居,薄某常年在外经商,过年回家将老房翻新,在新垒院墙时,向外垒了50公分,邻居认为影响了出行。网格员宋维佳了解此事后,积极进行调解,向薄某讲解村内街巷属于公共道路,不能随意侵占,在网格员调解下,最终两家达成一致,双方签订了调解协议。

为了整合基层社会治理力量,济宁市推进网格化“四网合一”,建立“综治+警务+城管+创城”的联勤联动工作模式,推行“6688”网格工作法,完善“网格呼叫、部门报到”机制,推进城管、公安、创城等人员力量下沉网格,开展实基础信息采集、走访摸排矛盾纠纷、参与调处化解。

优化升级济宁市党建引领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系统,聚焦信息采集、智能流转、督办反馈,与城市运行管理平台、公安视频监控平台等关联打通、实时交互,确保各类管理事项“一体发现、一体交办、一体处置”。开发全市统一网格员手机端APP和群众“随手拍”,对网格员巡查、群众反映问题,线下发现、线上流转,通过平台及时处置办理。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