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海狼——日本海自潜艇发展(1):黑潮涌动

日本属于先知先觉拥有和研制潜艇的国家。1904年,一口气订购了5艘霍兰级潜艇,1905年交付,命名为特一至特五号。二战时期,日本“疯狂”造艇,截至1945年8月,共造了190艘潜艇,其中就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潜艇I-400号,其水上排水量达5223吨、水下6560吨。二战期间,日本潜艇虽然优质且数量不少但远没有另一同盟国德国海军的水下U型艇狼群那么出名,战绩也并不出色。但不可否认,日本在潜艇的建造上确有其自身优势。

3月20日,日本海上自卫队“白鲸”号潜艇交付仪式在神户市川崎重工业公司神户工厂举行。该系列“大鲸”级潜艇是日本继“苍龙”级之后的换代潜艇,也是目前世界第二大常规动力潜艇。

现在的日本海上自卫队拥有24艘常规潜艇,其中11艘亲潮级潜艇,12艘苍龙级潜艇,1艘大鲸级潜艇,都是排水量3000吨级的大型潜艇。依靠着美国援助和自身基础,日本在二战后的造船、特种钢材、流体动力学、声呐技术、电子和火控技术都走在世界前列。其潜艇质量在世界海军强国中可谓先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战败,日本帝国海军被勒令解散。按照1946年颁布的《日本国宪法》,日本将放弃武力,成为一个和平国家,但不久爆发的朝鲜战争的爆发,却使得日本很快又重新武装起来。

朝鲜战争爆发以后,美国重新武装日本,1955年8月借给了日本1艘小鲨鱼级潜艇SS-261“斑革鲀”号,日本命名为SS-501“黑潮(くろしお)”号。

黑潮号潜艇(SS-501):

黑潮号作为日本战后拥有的第一艘潜艇,日本技术人员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实艇研究,摸清了美国现代潜艇的基本性能、结构及设计思想,这一方面为日本独立设计建造战后现代潜艇奠定了基础。

“黑潮”号是典型的二战远洋潜艇,以水面航行为主,水面最大航速高达21节,然而水下航速仅有10节。虽然排水量达到1525吨/2452吨(水面/水下),但内部空间实际并不宽敞,84名艇员挤在一起也是够受的。

“黑潮”号在交付日本前并未进行现代化改装,所以还保留着后甲板上的127mm甲板炮。海自接收后对“黑潮”号进行了简单改装,主要是扩大指挥围壳,改善执勤人员的工作环境。“黑潮”号作为训练艇,一方面要为日本海自培训潜艇艇员,一方面要作为水面舰艇反潜作战的靶艇,从1955年至1965年这10年间,“黑潮”号为海自培训了大量艇员,也为反潜部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黑潮”号直到1970年才交还给美国。

舰长:94.97米

舰宽:8.3米

排水量:水面排水量1526/下潜排水量2424吨

航速:水面最大航速20.25节,水下最大航速8.75节

续航:水面航程为11000海里(10节),水下航程为95海里(5节)

潜深:106米

武器:1门4英寸甲板炮,2挺12.7毫米机枪,2挺7.62毫米口径机枪,10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艇首6具/艇尾4具,共搭载24枚鱼雷)

船员:5名军官与55名士兵

服役:黑潮号(SS-510)

黑潮号

亲潮号潜艇:

黑潮号潜艇并不是日本自行建造的潜艇,由于曾是海军大国,并建造过近百艘潜艇,因此当时的日本海上警备队(海自前身)开始强烈要求装备国产潜艇。随着日美间政治、经济和军事关系的发展,在美国的“默许”下,日本决定建造建其战后国产第一艘潜艇,这也使当时的日本朝野为之轰动。

1955年,日本开始启动第一艘国产潜艇的建造计划,防卫厅技术研究本部设置了水中目标研究处进行方案论证,川崎重工株式会社成立了特殊舰艇研究室,从事潜艇资料收集、外国技术的调研、拟定重大试验项目等。日本船舶设计协会也接受委托组织民间人士进行方案探讨和各种学科的研究。

作为日本战后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潜艇,亲潮号没有好高骛远,潜艇规模比黑潮号要更小一些,但是在技术使用上都采用了日本当时最先进的技术。比如说其柴油机-发电机-推动电机的电力推进方式能够达到19节的水下航速,比同时期美国的刺尾鱼级、苏联的613型潜艇都要更快。还比如其采用了日本当时刚刚研制成功的高强度合金钢作为艇体材料,并且采用全焊接结构的耐压艇体,使其下潜深度可达150米,而黑潮号只能达到106米。

除了在技术上力求先进,亲潮号在设计上也不乏亮点,尤其体现在隐蔽性上,其在所有传动机械的基座上都安装有橡胶减震器,在压载水舱的注水口加装了导流挡板,采用了纵缝式的流水孔以及5叶螺旋桨等,这些设计都可以使亲潮号的隐蔽性有所提提高,从这些设计也可以看出日本曾经所拥有的造艇技术的积淀。

1956年,通过多次审议最终确定了标准排水量1100吨左右、个半壳、双轴推进的主艇体方案,这是在旧日本帝国海军潜艇的基础上参考德国XXI型潜艇(即21型潜艇)和美国海军刺尾鱼级常规潜艇上设计而成的潜艇。

1957年12月25日,SS-511亲潮号在神户造船厂1号船台铺设龙骨,亲潮号采用了分段装备的新工艺,建造方法与日本海军战前相比有划时代的意义。为了确保耐压艇体的质量,除了理论研究外,还做了近80个模型的压环试验和实尺度焊接试验,之后才编制了详细施工纲要,对焊工进行严格的考试、焊接程序必须按照规程进行,最后用X射线检查了全部耐压构件的焊缝,长达1400米,拍了5000张照片,经过17个月的施工于1959年5月25日早晨进行了下水典礼。

亲潮号广泛使用高压液压油作为辅助动力源,几乎所有重要大直径阀件的开始,通气管、潜望镜、雷达和通信天线升降桅杆,3个舵机的驱动,鱼雷发射管前后盖的启闭,甚至系缆绞盘等都用液压油作动力源,使液压系统成为二战后潜艇上最重要的辅助系统之一。亲潮号还首次配备了日本自行研制的声呐设备,试制56式B型听音器(被动声呐)。

1959年12月1日,亲潮号潜艇开始了处女航,进行了18次水上试验后,于1960年6月15日完成了全部试航任务。1960年6月30日,时任日本防卫厅代理长官今中次官亲临基地发布“感谢状”,主持签收仪式,亲潮号正式加入日本海上自卫队。1976年9月30日,亲潮号在完成其历史使命后退役,在16年的服役期内其航程可绕地球约5周,下潜了2000多次。

舰长:78.8米

舰宽:7米

排水量:水面排水量1100/下潜排水量1400吨

航速:水面最大航速13节,水下最大航速19节

续航: 5000海里(10节)(通气管)

潜深:150米

武器:4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10枚鱼雷

船员:65名

服役:亲潮号(SS-511)

亲潮号

亲潮号

早潮级潜艇:

亲潮号潜艇的诞生,是日本海自历史上标志性的一页,自此日本重新拥有了水下打击力量。但是亲潮级毕竟带有浓厚的试验和训练艇性质,诸多技术还是参考德国/美国二战潜艇,虽然在动力系统以及隐蔽性上达到了当时潜艇的先进水平。于是日本海上自卫队紧接着研制建造了早潮级潜艇和夏潮级潜艇,各自服役两艘,用于应对北方苏联海军潜艇的威胁。由于夏潮级潜艇只是在早潮级潜艇基础上艇长增加了两米,故排水量略微增加,因此也可以将夏潮级潜艇视为早潮级潜艇。

早潮级潜艇以美帝战后服役的梭鱼级反潜潜艇(SSK:hunter killer submarine 用于猎杀潜艇的潜艇)为基础设计,除了排水量有些许差异外,其余设计几乎无差异。梭鱼级潜艇是美帝战后提出的反潜潜艇概念,共计服役3艘。该型艇会配备大型低频声纳的猎杀潜艇,利用侦测距离远的低频声纳来搜索苏联潜艇踪迹,并且通过足够多的数量组成严密的反潜网,一旦发现苏联海军踪迹即可呼叫反潜舰艇、反潜飞机来执行打击任务。

早潮级潜艇采用舰队型潜艇艇艏,艇首采用钝圆形,艇艉采用双轴双桨推进,尾舵为原始的非对称十字型舵构型。艇体采用新研制的NS30型高强度钢,耐压壳体采用外肋骨式结构。上层建筑甲板由亲潮号潜艇的缝隙式柚木板条改为钻孔式钢板。

1960年6月6日开工,早潮级潜艇首艇“早潮”号在三菱重工造船厂开工建造,6月7日,2号艇“若潮”号在川崎重工造船厂开工建造;“早潮”号于1961年7月31日下水,1962年6月30日服役;“若潮”号于1961年8月28日下水,1962年8月17日服役。

1963年,早潮级潜艇两艘小幅修改后的SS-523“夏潮”号和SS-524“冬潮”号服役(日本称为夏潮级潜艇)。早潮级潜艇两艘编成了海自第一个潜艇单位,第一潜水艇队。“早潮”号和“若潮”号分别于1977年7月25日和1979年3月23日退役。“夏潮”号和“冬潮”号分别于1978年5月20日和1980年6月10日退役。

理想是丰满的,但随着苏联潜艇部队的发展,尤其是能深海高速巡航的核潜艇的出现,而且受限于声纳探测设备的时代科技局限性,需要足够多的反潜潜艇才能达到猎杀目的,然而梭鱼级较差的自身性能,只能活跃于近海(低航速、低航程、低吨位),最终只建造3艘即取消了建造计划,而日本海自在建造完2艘早潮2艘夏潮级潜艇后,也取消了建造计划,转向研制吨位更大的远洋潜艇。

舰长:59米/61米(夏潮级)

舰宽:6.5米

排水量:水面排水量750/下潜排水量930吨(夏潮级:水面排水量790/下潜排水量1000吨)

航速:水面最大航速11节,水下最大航速14节(夏潮级:水面最大航速11节,水下最大航速15节)

续航: 9000海里/8节(柴油机)40小时3海里(蓄电池)

潜深:150米

武器:早潮级潜艇和夏潮级都安装有3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

船员:40名

服役:早潮号(SS-521)、若潮号(SS-522)、夏潮号(SS-523)、冬潮号(SS-524)

夏潮级

早潮级

大潮号潜艇:

进入60年代后“黑潮”号已经尽显疲态,为了替换这条二手训练艇,日本开工了第三型国产潜艇“大潮”号。“大潮”号也有很浓的试验色彩,一改之前训练艇经济适用的风格,排水量提升到了1600吨/2200吨,武器方面更是配备了前6后2总计8具533mm鱼雷发射管。“大潮”号还开创性的加入了不少自动化系统,让日本潜艇发展正式进入战后时代。“大潮”号的设计更多参考了美国的刺尾鱼级和英国的奥白龙级,淡去了原本德日二战潜艇的影子。

大潮号潜艇以美国海军战后建造的刺尾鱼级和英国海军战后建造的奥白龙级为母型,兼收并蓄这两种潜艇的优点而设计的,因此性能比它们更胜一筹。大潮号排水量超过了2000吨,标示着日本战后潜艇大型化的开始,除了增加续航能力、海上持续作战时间外,还有就是可以有充足的空间安装大型声呐和静音系统。大潮号潜艇的下潜深度,航行性能,武器装备等指标均远胜日本之前建造的几型潜艇。

大潮号潜艇沿用了二战时期的舰队型潜艇,艇艏具有明显的陡峭割刀线型。实际上,当时海自已经在研究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末新推出的水滴型艇型,不过基于保险起见,同时期建造的大潮号及后来的朝潮级仍使用传统艇型。

大潮号潜艇采用外肋骨式双壳体结构,其上甲板较窄,甲板线几乎与水线平行,指挥台围壳周围安装了向外伸出的通行踏板,方便艇员在艏艉之间活动。艏部水平舵采用向上折叠式而非向艇内收放式,指挥台围壳外型呈阶梯状,位置靠近艇体中央成流线型,前部的“阶梯”内部为水声设备,其明显比之前的早潮级变小。艇艉采用双轴双桨推进,尾舵为一个控制面,位于艉部下方螺旋桨的后方,这些基本上都是效仿了美国刺尾鱼级潜艇。

1963年6月29日,大潮号潜艇开工,建造编号8061,1964年4月30日下水,1965年3月31日竣工服役,在同一天,“黑潮”号转入后备役杂务潜艇系列。大潮号建成服役之后,主要用于海自潜艇艇员训练,在培训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又能在日本近海实施作战。

1981年8月20日,大潮号潜艇退役,1983年在佐世保被拆解。

舰长:88米

舰宽:8.2米

排水量:水面排水量1600/下潜排水量2200吨

航速:水面最大航速14节,水下最大航速18节

续航: 6000海里/14节水面,15000海里/8节(柴油机)

潜深:150米

自持力:45-60天

武器:艇艏六具54-3型533毫米鱼雷管,艇尾两具HU-201型324毫米反潜用短鱼雷发射管,真正具备了作战能力。

船员:80名

服役:大潮号(SS-561)

大潮号

朝潮级潜艇:

日本海自认为大潮级潜艇在设计上非常成功,是一艘令人满意的多功能近海攻击潜艇,大潮号潜艇服役后主要用于海自潜艇艇员训练,兼近海攻击任务。因此在大潮号基础上,日本海自放大了点尺寸增加了排水量,设计建造了四艘朝潮级潜艇。

四条“朝潮”级潜艇的服役也标志着海自拥有了具备实战能力的攻击型潜艇。到1969年“朝潮”级全部建成服役时,海自已经拥有了6型11艘潜艇,除了二手的“黑潮”号外,其他型号都存在一定的继承性,这也是日本潜艇发展的特点,即后一型在前一型基础上修改设计,除非出现突破性技术,否则很少会颠覆性设计。

朝潮级的基本设计与大潮号相似,只是水下排水量略增为2250吨,其设备经过改良,无论是轮机、操舵与注排水装置的自动化程度都获得提高,并引进了远隔操作技术。此外,朝潮级艇体材料是NS63型高强度钢,其安全下潜深度比大潮号增加了50米。

朝潮级潜艇沿袭了大潮号的外肋骨式双壳体结构和二战时期的“舰队形”艇型,但其艇首形状略有变化,因用于搜索的声呐从指挥室底部移到艇首下部凹陷部位,艏部呈钝圆形,不再具有明显的陡峭割刀线型,而且艇尾部采用了单壳体结构。实际上,当时海自已经在研究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末新推出的水滴型艇型,不过基于保险起见,同时期建造的大潮号、朝潮级仍使用传统艇型,直到朝潮级之后的涡潮级才正式引进水滴型设计。因此,朝潮级也是海自最后一种使用传统类艇型构造的潜艇。

朝潮级的上甲板较窄,甲板线几乎与水线平行,指挥台围壳周围安装了向外伸出的通行踏板,方便艇员在艏艉之间活动。艏部水平舵采用向上折叠式而非向艇内收放式,指挥台围壳靠近艇体中央,成流线型,有一个小的凸起阶梯。艇艉采用双轴双桨推进,尾舵为一个控制面,位于艉部下方螺旋桨的后方,这些基本上都是效仿了美国刺尾鱼级潜艇。

朝潮级潜艇安装有ZPS-2平面搜索雷达,13米长1型潜望镜和ZLR-1B电子战系统。采用了大量的电子设备,提高了艇上机械装置的自动化程度,解决了艇上的遥控问题。朝潮级配备有JQS-3型主被动声呐系统,具备更好的水下作战能力,但与大潮号相比,其修改了JQS-3主动声呐的位置,往前移到艇艏下方,而艇艏上方JQO-3被动声呐的位置也往前移,为此艇艏设计经过若干修改

1963年,朝潮级首艇“朝潮”号SS-562编列,1964年10月5日在川崎重工神户造船厂开工,1965年11月27日下水,之后由三菱重工神户造船厂建造了第二艘。1966年至1969年期间,川崎重工和三菱重工以每年一艘的速度轮流建造,共计建造了四艘。1966年10月13日,“朝潮”号服役,末艇SS-565“荒潮号”于1969年7月25日服役。1983年3月30日,“朝潮”号退役,四艘朝潮级在1983至1986年陆续除役。

舰长:88米

舰宽:8.2米

排水量:水面排水量1650/下潜排水量2250吨

航速:水面最大航速14节,水下最大航速18节

续航: 6000海里/14节水面

潜深:200米

自持力:45-60天

武器:艇艏配备六具54-3型533毫米鱼雷管,艇尾配置两具HU-201型324毫米反潜用短鱼雷发射管。

船员:80名

服役:朝潮号(SS-562)、春潮号(SS-563)、满潮号(SS-564)、荒潮号(SS-565)

朝潮级

朝潮级

涡潮级潜艇:

1959年,美国开始建造服役最后一代长颌须鱼级常规潜艇,是全世界第一个开创水滴型、单轴、十字尾舵现代化构型潜艇。同一时期世界各国潜艇技术也获得了迅速发展,日本防卫厅技研本部(TRDI)虽然当时已经着手研究水滴构型,但毕竟是崭新的设计,为求保险,当时规划的大潮号潜艇与朝潮级潜艇还是继续采用传统构造,但已开始筹备新型反潜潜艇的研制。

1967年,第一艘新型反潜潜艇正式编列预算,这就是涡潮级。“涡潮”级潜艇是日本战后建造的第四级常规动力潜艇。与前三级相比,“涡潮”级采用了大量新技术,在当时称得上是一型先进潜艇。它以美国“长颌须鱼”级潜艇为母型,采用了使潜艇水下航行阻力最小的纯水滴形艇型,艇尾安装十字形垂直舵,螺旋桨则安装在舵的后面,常规潜艇采用这种先进艇体结构在日本是首次,在世界也寥寥无几。同时也是日本首级采用水滴线形和七叶大倾斜螺旋桨的潜艇。“涡潮”级潜艇采用双壳体结构,耐压壳体使用日本新研制的在当时较为先进的NS63高强度钢制成,使潜艇下潜深度达到200米。该级潜艇还大量安装先进的电子设备,使潜艇操纵的自动化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涡潮级潜艇在日本海自潜艇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设计上完全摆脱了之前二战潜艇的设计思想,运用了诸多新技术,涡潮级的服役使得日本海自一下迈入先进潜艇部队行列。

“涡潮”级潜艇不仅在外形上与“长颔须鱼”级潜艇酷似,而且在排水量和主尺度等方面也都与“长颌须鱼”级潜艇十分相似。但是日本海自也未完全生搬硬套,涡潮级在设计上更注重水下性能,提高水下运动、探测、作战性能。并且采用和朝潮级一样的NS63型高强度钢,作战潜深达到200米,最大潜深300米(前两艘涡潮级耐压艇体部分使用NS63型高强度钢,从第三艘“矶潮”号开始,耐压艇体全部使用NS63型高强度钢)。

涡潮级潜艇大量安装先进的电子设备,使得操艇装置的自动化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艇员编制缩减到80人,最后两艘又有一些改进,编制人员从80人降到75人。在艇艏部舷外空间布置大型了日本第一型综合声呐系统(ZQQ-1/2/3综合声呐)。因取消了水平舵而采用了围壳舵设计,使得艇艏周围具有更好的流场,降低了潜艇周围流场的噪声,更加有利于加强艇艏装备的综合声纳系统的工作,整体水下态势感知能力极强。

1967年,涡潮级潜艇正式编列预算。首艇SS-566“涡潮”号于1970年3月1日下水,1970年1月21日服役,1987年3月24日除役;末艇SS-572“八重潮”号1977年5年19日下水,1978年3月7日服役,使当时海自的潜艇数量达到16艘,自此日本拥有的潜艇数量基本稳定在16艘的水平。涡潮级原本计划建造八艘,最后一艘因当时中东石油危机引发的经济萧条而取消,因此最后只有七艘完工服役。

舰长:79米

舰宽:9.9米

排水量:水面排水量1850/下潜排水量2430吨

航速:水面最大航速12节,水下最大航速20节

续航: 6000海里/14节水面

潜深:200米(标准)/300米(极限)

自持力:45-60天

武器: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艇舯)(16枚89型日本国产重型鱼雷)

船员:80名

服役:涡潮号(SS-566)、卷潮号(SS-567)、矶潮号(SS-568)、鸣潮号(SS-569)、黑潮号(SS-570)、高潮号(SS-571)、八重潮号(SS-572)

涡潮级

涡潮级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