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演职员表中,一些人名外面套着一个小黑框,这个符号叫什么



小时候,我们的作业不太多。放了学,也不着急回家,要么上树掏鸟窝,要么下河捞鱼虾。有时候嘴馋了,就结伙去生产队的菜地里,偷黄瓜西红柿吃,经常什么也没偷到,却被人追得鸡飞狗跳。

农村的孩子

能让我们安静下来的,只有电影。放学铃声一响,我们便一阵风似地跑回家,三口两口把晚饭吃完,扛起小板凳就去戏台下面占位置了。

那个年代,人们对电影是非常虔诚的,不管看懂看不懂,也不管演的内容是什么,都会从头看到尾,就连片头或片尾的“演职员表”,也一字不落地读一遍。有时候会看到一些人的名字被一个小黑框圈起来,便知道这个人已经不在人世了,不免心生惋惜。

露天电影

后来,看书看报纸,也经常看到这个“小黑框”,不知怎么就想到了遗像的黑色相框,就对小黑框里的那个陌生名字格外关注,甚至还会想,他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是不是也跟我们一样,放了学不回家,满世界疯跑。

课下,问老师这个小黑框叫什么,老师说就叫“小黑框”,不管是谁,一旦被它框住了,也就永垂不朽了。

书籍中的示亡号

那么,这个小黑框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符号?有没有一个正式的名称呢?


其实,这个小黑框有名字的,叫“示亡号”。它虽然不在国家《标点符号用法》规定的16种常用标点符号之列,但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当今普遍地被应用于报纸杂志、图书资料、史志文献及电影电视等传播社会交际信息的工具中,影响还是很大的。

从我们所接触的文字材料来看,最早出现这种示亡号的用例,可能是1953年国内出版发行的《世界知识手册》。

1953年《世界知识手册》中的示亡号

在这部资料性工具书中,记录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的名单,并把当时八位已故委员的姓名用小黑框标注出来,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也为现代汉语增添了一种新颖而独特的标点符号。

关于示亡号的来源,有学者认为借自国外,是在上世纪50年代中苏文化交流期间,随俄语书刊引入国内的。但是,也有学者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示亡号主要应该是自源的,是由故者遗像外镶饰的黑色相框的形体一步步演进而来的。

有学者考证,1930年5月7日沈阳《盛京时报》刊登了一则启事:“显考魏府君云程公讳允成恸于中华民国十九年国历四月十六日申时寿终正寝距生于清咸丰五年八月十日卯时享寿七旬有六……”这则启事的外围,就有一黑色长形的方框。

再后来,许多报纸刊登类似这种亡人启事,即讣告,或相关报道时,大都用小黑框把相关内容圈起来。

相关报纸中的示亡号用例

比如,1945年6月30日上海《申报》:“先母马太夫人恸于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六月二十五日寿终……”

1948年4月8日《晋察冀日报》:“边区政府农林处技师刘醒农同志病逝”。

1949年9月11日《华商报》:“苏丹同志之死”。

这种做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颇具普遍性,这种普遍性,使该类做法逐渐成为了一种为社会所公认的、较为固定的、对人们心理足以产生极大影响力的基本模式,并一直沿用至今天。

2022年7月11日公示的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397名拟表彰对象中,有12人的名字被黑框圈起,表示这些人已经不在人世了。

需要说明的是,在学界,“示亡号”还有一个更为普及的名称,叫“示殁号”。

那么,什么是“殁”呢?


殁,读作mò(音同“墨”),这是一个很古老的词汇,“死亡”是其本义。

三国魏时张揖《广雅·释诂四》解释说:“殁,终也。”这个“终”,就是死亡的意思。

相对来说,“殁”这个字比较生僻,可能好多人不认识。实际上,“殁”是一个极其常见常用的词语,特别是在晋语区,这个字时不时地被人们挂在嘴边:

“二蛋他大殁了,咱们去他家看看吧。”

“人都殁了,钱再多也不顶甚用了。”

“老王殁了好几年了,你才知道?”

在晋语中,“殁”字读入声,发音大致同“摸额”两字的合音,声调急促且短,干巴利索,一发即收,绝无余音。

山西民居

如果用拼音标注一下的话,大致是meak。这里的-k,是塞音韵尾,属不送气音,发时无需出声,只要将舌头放在准确的位置上,并协助喉咙把尾音“吃掉”就可以了。

殁,作为“死亡”的委婉说法,不仅存在于晋语当中,在其他方言中,如北方官话,也延续数千年,成为一个古老而雅致、极具生命力的词汇。

“殁”,最早用例见于先秦文献,如战国时期屈原《楚辞》:“伯乐既殁,骥焉程兮。”意思是说,伯乐早已死去,千里马谁能识别它是骏良?

在有些版本中,“伯乐既殁”的“殁”字,写作“没”。这不是写错了,而是互为通假字。换句话说,“殁”表示“死亡”,这个义项就是来源于“没”。

“没”有两个读音:méi(音同“梅”)和mò(音同“墨”)。

读méi时,表示否定,意思是没有、无、未曾等,比如:“还没到开资的日子,口袋里一分钱都没有了。”

读mò时,本义为沉没水中。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没,沉也。”

《庄子·列御寇》中有这么一句话:“河上有家贫恃纬萧而食者,其子没于渊,得千金之珠。”

这句话大意是,黄河边有个贫苦人家,靠编织苇箔糊口。一天,这家人家的儿子,潜入河水深处,得到一颗价值千金的珍珠。

又如苏轼《日喻》:“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意思是说,南方有很多会潜水的人,是因为他们每天与水为伴,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于水面,十五岁就能潜水了。

《孔雀东南飞》插图

由沉没水中、潜于水中,渐渐引申出了“没水而死”这个意思。

如《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也就是我们初中语文课本上的《孔雀东南飞》,诗前序文曰:“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没水而死。”


古人用“沉没”比喻“死亡”,在古籍文献中屡见不鲜。

如,《论语·子罕》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又如,曹操《加枣祗子处中封爵并祀祗令》:“不幸早没。”

《墨子·明鬼下》中也有这样一句话:“逮至昔三代圣王既没,天下失义,诸侯力正。”

这里的“没”,都是死亡的委婉说法。

后来把三点水这个偏旁改为“歹”,作“殁”,如:《史记·秦始皇本纪》:“其身未殁,诸侯倍叛。”

歹,本作“歺”,音è(音同“饿”),《说文解字》:“歺,列骨之残也。”意思是说,“歺”就是有裂缝的残骨,显然是与死亡有关。

死亡,可以说是所有人的最终结局。不论天子也好,庶民也罢,即使你生前荣华富贵、权势滔天,终免不了一死。但就是这样一件人人都逃不脱的事,在中国古代也要将其分为三六九等,分而述之,各有其定位。

《礼记·曲礼》中有这样的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新唐书·百官志一》:“凡丧,三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自六品达于庶人称死。”

可以看出,在“死”这件事上,中国等级伦理观念一直是根深蒂固。可谓人分九等,尊卑有序,官民界线分明,奴才都分大小,容不得半点差错的。

“自周代始,人之死亡,有尊卑之分”。司马迁《史记·本纪》中谈到人亡不下几百,书中关于“死亡”的一组同义词,最能体现封建等级伦理文化观念。

本纪,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项羽并未称帝,却被立本纪,这本身反映了司马迁对项羽仰慕敬佩之情。

司马迁虽在《史记》中称项羽为王,且为其立本纪,但通篇下来,对项羽的死,并未用“崩”,而只是用了庶人才用的“死”。如《项羽本纪第七》“项王已死”“(项羽)乃自刎而死”。

这是因为,司马迁作为汉朝的史官,他清楚地知道,汉朝的天下是刘邦打下来的,只有刘姓才是正统,而项羽却是汉王朝的死对头,是阻碍刘邦一统天下的罪魁祸首。因此,从礼制上来说,司马迁在《史记》中只能对项羽用“死”,以示对其身份予以降级。

“死”,除了指平民百姓的死亡外,还有小孩子死亡的意思,《周礼·天官》云:“少曰死,老曰终。”

此外,“死”还有“小人”死的意思,《礼·檀弓》云:“君子曰终,小人曰死。”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人去世通常不说“死”,而是说“殁”,除了表示对逝者的尊敬外,大概也有对君子、小人之别的忌讳吧。(张文平)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