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解读《左氏春秋》:揭示了怎样的干货和新颖观点?

《左氏春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以修辞见长的史学著作,也是一部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向为世人所推崇。但对于这样一部重要著作的名称、作者、成书年代以及与《春秋经》的关系,却历来众说纷纭,争论不休。

对于上述问题,笔者不揣浅陋,将些不太成熟的看法写出来,以求教于方家。

一、《左传》的名称问题

《左传》人们又称其为《左秋》《传》《左氏传》《春秋古文》等,那么,哪个名字才是《左传》一书的原名呢?司马迁在《史记》中云鲁君子左丘明成《左氏春秋》河间献王立《左氏春秋》博士,他们都称此书为《左氏春秋》。

两汉之际左氏一再立于学官,班固《汉书》中乃有《春秋左氏传》之称。由此可见《春秋左氏传》是汉代某些经学家出于某种动机,将其说成是解释家经典《春秋的时候才改成的,而《左传》又恰是《春秋左氏传的省称,足见《左传》一名并非原名,此改动也没什么道理,只是附会解释《春秋》经之需罢了。但《左传》之称相沿积,今天我们仍地把《左氏春秋》称为《左传》。

既然《左氏春秋》才是《左传》一书的原名,那么《左传》的真名是否就是《左氏春秋》呢?我们具体地来考察一下。

“氏”,从《甲骨文字释林》及《金文常用字字典》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义有五;称氏,如师氏,尹氏;《颂鼎》有“尹氏受王令书”《令》有师氏小子合射”的记载;妇人称通“是”;通“”。

史,甲骨文写为“多”《说文》称:“从又持中记事者也。”具体含义有三:官名,铭文所见有史大史、太史察、内史、大内史、乍册内史、内史才御史、史小正等。2同“事”,:“自今余及小大”。通“”

事,甲骨文、金文作“”型,《说文》称职也从史之省声,事之含义有九: 事情;职事,官;国任职;侍,对;“”。同“使”;人名。

从上述资料对“氏”“史”、“事”三字的分析我们可看出以下两个事实:

第一,《左氏春秋》中“氏”字与“事”字读音相同,同属广韵系统中的“承纸切”系统,而“事又通“史”,因此很有可能《左氏秋》是人们长时间流传过程中以讹传讹形成的既成事实。《左氏春秋》本应写作《左事秋》即《左史秋》

第二,“氏”字除了宗族称氏以外,官名亦称氏传统认为“左氏”是“左丘明”的姓氏,而却忽略了“左氏”有可能与师氏尹一样,都是中代职之谓的事实。同时“史”与“事”都有官名、职事之意,所以左氏之氏不是宗族姓氏之氏,而应是官职之氏。

所以,我们认为《左民春秋》为《左传》一书的原名,而《左史春秋》才是《左传》一书的真名《左史春秋》中的“秋”与《子秋》《周之秋》《燕之春秋》《百国》中的“”一泛指各国的编年史,是当时史书的通称。

汉刘歆在《让太常博书》中说“《》所”被“博经通籍”的经学大师马融所推敬的“五经无双”的许慎亦说“左氏明述《春秋》”(《后汉书·许慎·马融传》。

为什么在《秋》之前加“氏”二字呢?笔者认为最合理的解释是《左史秋》一书先出,名《春秋》,而后孔子观《左史秋》等书成经典《春秋》,为与儒家经典一孔子之《秋》相区别,故于《春秋》书名前冠以“左史”以别之。

周朝留传下来的文献,大部分为有垂示后代之意的史官记载,以为历史的鉴戒。《汉书·艺文志》载:“君举必书,所以言行,法式也”“左记言,右史记事”。

而《礼记·玉菜》则谓,“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这两处把左、右史的职掌说得相反,可见二史并无固定职掌,所谓左史、右史不过是各诸侯国之君随时任命的一种官史名称,君王可任太史充当左、右史,亦可命司空、等大臣充当左、右史;左、右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左史可再充当右史,右史也可再充当左史;而言与事不能分开的,所以左史、右史亦是不能裂的,他们都是职掌记载诸侯国君、大臣们重要言行的官史当然这种史官并不一定非要由原来的太史充任,太史的主要职掌是掌管国家藏书、天文、历法。

既然左、右史的职责是不能制裂的,所以将每位左、右史写成的大事都笼统地称为《左史春秋》或《右史春》,就类似后人所记的起居注,它应是每一位诸侯王在位期间的最原始记录。

这样的记录世代相续,到了特定时期,将这些秉笔登记的档册合并整理,论集成文,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以鲁十二君为核心编撰的《左史春秋》,即《左传》当然,最后统书的工作是由某个或某几个人完成的,由于此前的左史、右史都没有留下具体姓名,那么这最后统书的工作谁来具体执行的,谁就理所当然的成为《左传》的作者。

二、《传》作者《左传》的作者究何?

这学界期争论的一个问题,传统看法是以司马迁等人为首的主张是鲁太史左丘明所作,也有人主张是战国时代吴起或子夏所作。四川徐仁甫先生在《左传疏证》中则力主为汉刘歆伪作

上述看法以司马迁的主张最令人信服,但是关于左丘明的历史,我们今天所知甚少。司马迁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及《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称:左丘明为鲁太史,成《左氏秋》一书,又在《报任安书》中称,左丘失明,有《国语》。

从中我们可知左丘明是鲁国的君子,官拜太史。在我国古代,君子是封建等级政体下各级君主子弟的通称,由此可推知左丘明应为贵族。《论语》,“巧言色、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从中我们可知左丘明约与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而且他对当时人物的评价,孔子是赞同并欣赏的,这表明左丘明在孔子时代也是一位出名的人物,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他的好恶得到了圣人的认同。

那么这样一位赫赫有名的贵族到底是姓左名丘明还是姓左丘名明呢?笔者以为要研究左丘明究竟是不是《左传》的作者,有必要先揭开“左丘明姓氏之谜”。

唐初孔颖达以为左丘明姓左,名丘明:“《艺文志》云:“左丘明,鲁太史也’为传,以其丘,故号为《左氏传》也。”刘宝楠在《论语正义·公冶长》中指出:“《史记·自叙篇》以左连文,则左氏是两字氏,明,其名也,左氏,亦单称左,故旧文皆言《左传》,不言左丘传”前文我们已指出左氏之氏应为职官之氏而非姓氏,所以,据《左氏传]而得出左丘明姓左显然是没有说服力的。至于说左丘明复姓左丘,亦单称左,不言左丘传也没什么道理。

众所周知,依西汉某些经学家的观点,《公羊传》《谷梁传》皆解释孔子《春秋》之作,既然公羊谷梁、左丘同为复姓,何以左丘单称《左传》而公羊谷梁不单称公传或谷传呢?

说左丘明复姓左丘者的另一证据是《元和姓纂》有“齐国临县有左丘”的记载,他们认为左丘明以地为氏,复姓左丘。

中国古代确有“因生以赐姓”的传统,但左丘明是否是临人还有待进一步考查,不能因左丘明任鲁太史就确定他出生于齐地临淄。

事实上,左并不是左丘明的姓氏,左丘明不以左丘地望而为姓,左是左史之省称左丘明因长期任鲁太史一职,以其渊博不世之才而备受时人推崇,也为鲁君任和赏识深获恩宠的丘明长期以太史兼任左史之职,所以人们将其官职加在姓名之前,就有了左史丘明,省称左丘明。

应础在《风俗通义》中称:“丘姓,鲁丘明之后。”可见应动是知道左丘明姓丘名明。所以左丘明是官居左史姓丘,名明。

左丘明是否为《左史春秋》一书的整理完成者呢?上文我们已经提到各诸侯王时期的左史记载下了他们在位期间的重大事件,到了鲁国定哀时期,左史丘明担任了鲁国太史,职掌之便,使左史丘明有机会目睹国家金所藏的大量简册帛书。这些简册中当然包括历代左史所记的档册事记。

由于时久年远,旧的简册已有些散落,丘明就将这些旧的简册重新整理,整理中以前左史记录言辞过于简单,难以垂范后世为统治者之戒鉴因而太史丘明便发凡起例,重著一部从隐公元年开始直至他生活的年代为止的编年通史一《春秋》。

丘明在依历代左史之记录而成《秋》的过程中,博览群书,以其杰出的才华,优美的文笔,勘群书之讹误,著己作之典雅,于善恶之迹,阐述了自己的历史观点。

于己,他只是尽太史之职,将散落过简的书籍重新整理、刻写、上架,也许他本人并没意识到自己已写成了-部芳百世的不朽史著。

三、《左传》与孔子《春秋》经的关系

凡读《春秋》经者,对《左传》是否为解经之作向有争议。肯定《左传》解经者首推司马迁,他在《记·十二诸序》中说,“是以孔子明王道于七十余看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牌,约其辞文去其炳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 ,七十子之徒口受其指,为有所刺讥讳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

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记具论其语,成《秋)”《史记》问世以来,向以叙事生动、其文直、其事核不美不隐恶而受人称道,人谓之“实录”。

实录之作的记载应是没有问题的,但人们不应忽略这样一个事实:即司马迁修史讲究文笔,力求叙事生动,刻画入微,这就难免在事实之外加上一些个人的“合理想象,”且司马迁生活的年代去孔子作《春秋》之时已十分久远,加之汉代尊儒崇经的氛围,故“实录中的这段话就成了附会尊经而为的不合理想象了西汉今文家严彭祖在《严氏春秋》中曾引《孔子家语·观周篇》说孔子将修《春秋》与左丘明如周观书于周史,归而《秋》经,“相表里”由此可知:孔子为修《春秋》,曾观书于周室。

以周史之书不是一般人所能见到的,故孔子就鲁太史丘明为缘,得见大量戴书。是时丘明已经着手整理《左史春秋》,所以孔子一定得见整理已半的简册,并十分欣赏和肯定这位贵族朋友的做法。

归来后,孔子考虑到当时的具体条件,即诸侯争额,战乱频繁,新旧制度交,在这种动荡的环境下,统治者无阅览繁富的文简,故孔子删丘明史记而成《春秋》,以孔子不任左史之职,所以书成去左史二字乃名为《春秋》是故,孔子之《春秋》乃删《左史春秋》内容而摘要以成,如同后世悦剧《汉书》而成《汉纪》一样,所异者,唯葡悦是奉明帝之诏而为之,孔子是闸发“述而不作”思想而为之。

《左传》作为一部独立的史著,尽管汉代某些学者出于某种动机而将其说成是解经之作,但仍有一些人能坚持《左传》非为解经之书。西汉刘歆请朝廷将《左氏春秋》列于学官,哀帝命刘歆与博士们讨论博士不肯“置对”,以为《左氏》不传《秋》东汉范升在刘秀面前也坚持《左传》不祖孔子,而出于丘明。这些人虽都是站在今文经学家的立场而反对将《左传》立于学官,但他们以为《左氏》不传《春秋》并非是无稽之谈。

《晋书·王接传》载:“接常谓左氏辞义富,自是一家书,不主为经发,于文为俭通经为长”足见作为史书的《左传》之体例与解释《春秋》的公羊传等有很大不同

综上所述,《左传》一书的真名应为《左史春秋》,其作者应为姓丘名明的鲁国左史官,它与《春秋》内容与摘要的关系,《左史秋》先于孔子的《春秋》经。尽管《左传》不是解经之作,但这丝毫不影响该书的史料价值及文学价值,它仍是中国史书编年体的鼻祖,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一朵奋葩,更是每位热爱中国古典文明史的人必读的一本十分宝贵的教科书。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