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经济环比增速放缓,如何解读半年报?

除了总需求不足,民营企业信心不足也被认为是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另外一个核心问题。有待精准施策

文 | 孙颖妮 张舸

编辑 | 王延春

中国经济半年报17日发布:国内生产总值(GDP)59303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5%,比一季度(4.5%)加快1.8个百分点。快于去年全年3%的经济增速。分季度看,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5%,二季度增长6.3%。是过去两年来增幅最高的季度。从环比看,二季度GDP跟一季度比较增长0.8%,第一季度环比增长为2.2%,体现出经济复苏放缓的趋势。

从单月来看,多项经济指标继续回落。消费的回落幅度最大,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 3.1%,比5月(12.7%)回落9.6个百分点。

1月-6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8%,比1月-5月(4%)回落0.2个百分点。民间投资也继续下降,1月-6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0.2%,比1月-5月(-0.1%)回落0.1个百分点。

房地产市场依旧低迷,1月-6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7.9%,比1月-5月(7.2%)回落0.7个百分点。

6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4%,比5月(3.5%)上升0.9个百分点。

《财经》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表示,当前来看,中国经济的复苏依旧较弱。二季度经济实现6.3 %的增长,主要建立在去年同期较低基数的基础上。但从环比来看,其实经济增长在进入二季度之后呈现出了环比放缓态势。当前,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均出现动力不足的问题。

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副院长赵庆明向《财经》记者分析,如果按照两年平均测算,二季度增速为3.31%,而一季度为4.65%。如果按照环比折年率测算,一季度是9.1%,二季度是3.2%,放缓程度更加显著。“上半年为5.5%的经济增速,要达到全年的经济目标,目前的政策措施及力度可能还不够。”

西部宏观首席分析师边泉水告诉《财经》记者,当前经济增长动能弱,居民、企业、政府三大经济主体部门收入增长均面临较大压力。当前中国经济的核心矛盾就是总需求不足,恢复和扩大需求是当前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

对于未来的经济走势,边泉水认为,修复的大方向是变好,但时间长,过程中可能出现反复。历史经验看,经济修复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1998-2002年的经济出现下行周期中供需两端宏观政策共同助力经济修复,期间经历了反复和多次探底。预计下半年经济将回归常态,市场对经济的预期将变得稳定。短期经济或于三季度探底,总量政策发力的必要性依然存在。

当天,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总的来看,上半年,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宏观政策显效发力,国民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但也要看到,世界政治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国内经济持续恢复发展的基础仍不稳固。下阶段,要着力畅通经济循环,在转方式、调结构、增动能上下更大功夫,努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需求不足是核心矛盾,应把刺激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6月,多项经济指标继续转弱。无论是消费增速的大幅下降,还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下滑其实都归结为一个核心原因—总需求不足。

图片来源:国家统计局

《财经》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也表示,当前需求不足主要是居民消费不足,需求收缩主要是居民消费收缩。扩大总需求必须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财经》记者注意到,近期,诸多经济学家在大力呼吁要把提振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出台更大力度的促消费政策解决总需求不足问题。

“现在最需要的就是要刺激居民消费,把钱发到居民的腰包里能产生更大的乘数效应。”7月8日,在中国财富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表示,家庭的消费行为决定了消费和储蓄的走向,也决定了对实体经济产生何种影响和引导。目前中国经济遇到了来自需求侧的新常态,需求侧因素特别是消费已成为影响经济的重要常态化因素。

“宏观经济政策应该有新手段、新对象,刺激对象要从投资转向消费,这样可以更直接地应对经济堵点和短板。”蔡昉说。

近期,从中央到地方也出台了系列刺激消费举措,释放了提振消费强烈信号。部分政策整理如下图所示:

图:近期消费促进政策整理 信息来源:《财经》记者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虽然政策频出,但从当前的消费数据来看,消费的恢复仍然较弱。中国银河证券宏观经济分析师高明告诉《财经》记者,制约居民消费的根本原因就是收入,扩大消费的关键是让老百姓手里有钱。当前,疫情造成的疤痕效应犹在,居民的消费信心和对未来的收入预期依旧较弱。

也有部分专家认为,刺激消费的步子可以再大点,还需要出台更大力度的促消费政策,以全面激发消费信心和活力。

民间投资持续回落,提振民企信心是稳经济关键

除了总需求不足,民营企业信心不足也被认为是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另外一个核心问题。多位专家告诉 《财经》记者,当前提振民营企业信心对经济恢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今年以来,民间投资增速持续回落。1月-2月、1月-3月、1月-4月民间投资增速分别为0.8%、0.6%、0.4%。1月-5月为-0.1%,出现了较为罕见的负增长。到了1月-6月,则已经回落至-0.2%。

图:2021年以来民间投资增速(%)变化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约为60%,是投资的主力军。近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民间投资持续低迷。1月-4月、1月-5月、1月-6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分别为4.7%、4%、3.8%,逐月递减。

为解决民间投资增长乏力的问题,近期,多省份采取措施激发民间投资活力。5月30日,上海市发改委发布《上海市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若干政策措施》;5月22日,四川省省长黄强在全省第二季度经济运行调度会上要求,要大力气解决民间投资乏力问题;3月,安徽省发布有效投资专项行动方案(2023),提出调整优化投资“赛马”考核指标,将民间投资等指标纳入,全方位评估投资工作成效。

在诸多经济学家看来,民间投资低迷与当前民营企业收入下降、信心不足有着重要关系,恢复民企信心和活力迫在眉睫。

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采取了多种措施提振民企信心,给企业吃“定心丸”。

7月3日和7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两次召开民营企业沟通座谈会,听取民营企业经营发展情况、面临的困难和相关意见建议。座谈会邀请了大、中、小型不同规模的企业,覆盖了东、中、西部不同地区。地方层面,今年也陆续召开了民营企业座谈会,强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支持民营企业稳预期、强信心,强调换位思考“政”与“企”,企业是我们的“衣食父母”, “谁跟企业过不去,县委、县政府就跟谁过不去”。

近期,《财经》记者在对诸多民营企业的调研中了解到,相比于税收、贷款、土地、补贴等各类优惠政策,企业对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一致性、确定性最为关切。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原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也向《财经》记者表示,扭转民营企业的弱预期、提振民营经济信心需要短期的政策支持,更需要长期的理论供给、制度供给,政策供给,这才是最关键的。而这涉及进一步完善产权制度、增强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一致性,破除民营经济在准入领域的隐性壁垒、完善政商间法治化沟通机制等等,推挤一系列改革。

然而改革不是一蹴而就,因而,民建市委原副主委、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张兆安等专家呼吁,要尽快出台能够让民营企业感到“震撼”级别的重大举措。

接下来,宏观政策如何发力?

货币政策方面,多位受访专家表示,当前经济复苏需要一个“升温期”,下半年的货币政策仍将保持宽松。对于内需的薄弱环节,将更多地采取货币政策的“精准施策”。

华泰证券研究团队认为,下半年央行或将从总量、价格、结构三方面继续加大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具体来看,下半年可能有进一步降息的空间;存贷款利率有望继续下调;结构性货币政策仍是央行稳增长的主要工具,将继续加大对基建、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普惠小微、保交楼以及租赁住房等重点领域的支持。

部分专家认为,当前货币政策“量”的扩张效果下降。边泉水告诉《财经》记者,5月新增贷款处于近五年同期低位,虽然6月信贷好于季节性表现,但部分是由票据融资推动的,也有季末窗口指导冲量的影响。7月在叠加高基数因素下信贷仍会下行,数量型货币政策扩张的信用创造受阻。“这个问题可能是下一步货币政策的关注点。”

财政政策方面,边泉水认为,目前地方债务规模较大,而稳定经济又离不开财政政策的进一步支持,准财政政策或承担维稳任务。例如,抵押补充贷款(PSL)等准财政工具可能重启。PSL设立之初主要服务于棚户区改造、地下管廊建设、重大水利工程、“走出去”等重点领域,2022年9-11月新增PSL曾用于“保交楼”及其他基建类项目。“作为政策性资金支持的重要来源之一,我们认为PSL下半年可能重出江湖。”

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表示,预计下半年财政政策将加力护航经济平稳恢复,呈现出“先提速、后加量”的特征。“优先加快落实已出台的政策工具如专项债、减税降费等,随后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出台增量政策,财政贴息和政策性金融工具或为主要抓手。”

对于依旧低迷的房地产市场,边泉水表示,在“住房不炒”的整体基调下,地产政策不会贸然继续加码,预计将以需求端政策为主,兼顾防风险。全国层面看,下半年央行有可能再度降息,引导5年期LPR下行;分地区看,“因城施策”预期更加灵活 ,一线城市有望逐步试点“一区一策”;防风险上,随着近期央行宣布延长“金融16条”适用期限,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金融机构参与“保交楼”意愿不足的问题。“当前的难点在于无足够剩余货值项目如何处置,目前尚无法通过市场化方式有效化解。”

从接下来的经济增长点来看,多位受访专家认为,数字经济将成为下半年新的经济增长点,支持政策有望逐步落地。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告诉《财经》记者,上半年服务业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势头较好(12.9%),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主要面向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边泉水也认为,随着年初成立国家数据局,至今多地已陆续出台政策支持产业数字化转型,工业数字化转型或成为未来政策发力重心。

在边泉水看来,当前经济处于修复式增长,经济主体需要休养生息,不能打强心针。在高质量发展理念下,政府更注重质的增长,对量的诉求也有所下降,总量政策更要考虑成本收益,宏观政策重在注意方向,对症下药。下半年经济政策的重心依旧聚焦在产业结构升级和扩大内需上。“7月或是增量政策出台的窗口期,可能会再出台扩内需相关政策,提振市场信心。”

(孙颖妮、张舸为《财经》记者 )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