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中医药综合改革:突出五医联动示范引领 强化五方共赢显著成效

“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研发生产更多适合中国人生命基因传承和身体素质特点的‘中国药’,特别是要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守正创新加快我国中医药综合改革向前推进,有助于更好发挥中医药在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中的独特作用。

近年来,山东省威海市以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高规格设立组织领导机制,高标准支持中医药重点项目,高效率推进改革贯彻落实,不断创新项目管理机制、价格调节机制、技术定价理念、中药配送模式等,在全国率先实现中医药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动医疗、医保、医药、医价、医技“五医联动”,逐步走出一条群众得实惠、医保得节省、技术得传承、医院得发展、政府得民心“五方共赢”的具有“威海特色”的改革之路。

瞄准创新的弱项、发展的困境

十八大以来,中医药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进入全面振兴发展的快车道。然而,中医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中医药优质医疗服务资源总体不足,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仍较薄弱,中西医协同作用发挥不够,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和应急救治机制有待完善……

作为国家中医药综改试验区,威海市瞄准中医药传承的短板、创新的弱项、发展的困境,以改革为引领,以创新作驱动,助力中医药领域综合改革持续迈向深入。

建国初期,威海名中医于鹄忱的妇科,孙氏整骨孙竹庭的“整骨十二法”声名远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威海中医药治疗肾炎、冠心病、骨髓炎、银屑病蜚声胶东。经过几十年的薪火相传,威海目前已拥有骨伤科、肾病科、神志病科等5个国家级重点专科和推拿学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拥有国家中医整复重点研究室1个,齐鲁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牵头单位2个,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中医骨伤学在2022年度中医医院学科学术影响力榜单中位列第5位。

为了进一步强化项目管理,近年来,威海先后增设热敏灸等10多个中医特色项目,在全国率先设立中医专家诊察费,率先对针灸、推拿等中医适宜技术按医务人员职称分别立项,中医药收费项目从97个增加至141个,山东省最多。

与此同时,威海积极创新价格调节机制和中医药技术定价理念,积极探索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2012年以来,以中医特色诊疗项目为重点,每年进行价格调整,中医药价格整体提高了20%,在全市医疗服务价格总体低于省级标准14%的前提下,中医项目价格水平与省级标准相当。

技术定价方面,在保持中医骨折治疗总费用低于西医治疗总费用基础上,逐步将手法整复闭合穿针手术费用由800元调到5000元,中医诊疗技术的内在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有效激发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使用中医优势技术的积极性,逐渐在行业内营造推广使用中医优势技术的良好氛围。

人才是中医药发展的第一资源,项目与技术定价的创新性改革,离不开威海几代中医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打下的牢固根基。威海高度重视名医传承,自2012年起,开展国医大师带徒计划。目前,全市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医药专家13人,国家级老中医药专家指导老师6人,国家、省级中医药优秀临床人才、技术骨干35人,省级名老中医及名中医药专家70人。共有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8个,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6个。公立中医医院中医师占比60.05%,位居山东省第一。

古老的中医药秉承开放包容的价值理念。许多患者看诊中医,往往会拿着B超、CT等体检报告。在勤求古训、博采众长的前提下,“能中会西”几乎成为当代中医医师能力素养的“标配”。对此,威海强化“智慧中医”建设,借助人工智能、互联网+等科技信息手段助力中医医师不断更新知识、提升技能,更好地守护群众健康。

瞄准老百姓最关心、期待的问题

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具有独特优势,提供优质中医药服务,需要不断打造区域性中医药服务新高地。

威海市大力实施名院工程,一批中医特色突出、临床疗效显著、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中医特色重点医院,推动中医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

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作为全国中医骨伤专科医疗中心、华东六省市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2019年获批山东省中医骨伤研究院,中医整骨品牌扬名海内外;威海市中医院历经十几年发展,成功创建山东省首批区域中医医疗中心。截至目前,威海公立中医医院已实现县域全覆盖,每千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1.146张,排名山东省首位。

要让群众在“家门口”看上好中医,需要进一步筑牢中医药服务网底。威海率先提出“基层强中医、中医强基层”的发展理念,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全部建有高标准国医堂和“艾灸体验馆”,100%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和9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通过在基层实施中医适宜技术惠民工程,群众可免费接受艾灸等中医适宜技术体验及健康指导,中医“治未病”理念在威海蔚然成风。

为了破解基层群众“候药难”“煎药难”“品质保障难”问题,2018年,文登区建成全国首个中药饮片集中配送中心,与基层互联互通,实行采购、调剂、煎制、配送、追溯、监管“六统一”。目前威海全市已在环翠、文登、荣成、乳山建有5处智慧共享中药房,辐射全市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真正让群众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

对于一部分患者提出的住院便捷性问题,威海于2019年在全国率先推出“中医日间病房”,对以针灸类治疗为主的21个病种,患者在住院期间每天完成治疗后允许回家休养,住院床位费、护理费降低70%,一种新型的中医“走读”式治疗模式一经推出,得到群众广泛赞誉,在山东省范围内得到大力推广。

就医过程中,价格是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威海创新病种支付方式,从2014年至今,将50个中医优势病种纳入改革范畴,收费标准在2900至21300元之间,平均为西医的89%。其中,16个中医优势病种纳入医保定额结算,不占用医疗机构医保总额指标,患者住院报销比例大幅提升。

瞄准中医药未来的发展路径

中药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中提出,开展“中药质量提升及产业促进工程”建设,结合当前中药质量存在的问题和产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需求,针对种子种苗、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等关键领域和环节,强化源头管理、全程管理、协同管理。

威海充分发挥地理位置优越、气候环境资源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探索建设一批中药材种子种苗专业化繁育基地,建立覆盖主要中药材品种的全过程追溯体系,规范中药材田间管理,促进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进一步推广。

威海拥有黄芩、地黄、西洋参等野生和栽培经济药材110科736种,其中西洋参、生姜、金银花、丹参、黄芩、蒲公英6种药材已形成一定规模,合计种植面积达到11万亩。其中,“文登西洋参”的品牌估值达到116.43亿元。西洋参年产量约8000吨,产量约占全国六成以上,占全球1/4,年总产量达到11亿元。

借助千里海岸线、104个大小岛屿、20多万公顷浅滩与水产养殖水域,威海创新海洋中药材生态养殖多元化发展模式,建成北方最大产业化海马养殖基地,年产海马超过1000万尾,产值达8000万元;牡蛎、刺参、鲍鱼(石决明)、海带(昆布)等海洋中药材年产量均位居全国前三。

目前,威海已成功打造了“威海刺参”“威海无花果”“荣成海带”“文登西洋参”“乳山牡蛎”“乳山绿茶”“乳山大姜”等一批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培育了威海人生药业、威海迪沙药业、威海松陵诺可佳、威海华洋药业、文登区道地参业等一批中医药龙头企业。全市中医药工业企业37家,涵盖中药饮片、中成药和中药提取物生产等方面,中成药品种超过百个,国内独家产品22个,拥有中西药及中药国药准字号278个。其中,威海人生药业生产的小儿解表口服液入选山东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与中国海洋大学合作研发的抗2型糖尿病新药和保健品FVF项目荣获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

“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既要用好现代科技手段,也要充分尊重几千年的经验,传承历久弥新的文化。

威海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出台系列文件,开展中医药进家庭、进社区、进乡村、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六进”活动,成功创建省级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4所、获评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3处、举办威海市中医药“知食大集”暨中医药文化节2届,全面提升市民中医药文化素养水平。

依托中医药养生文化和千里山海自驾旅游资源,威海相继建成了一批精品医养和高端康养项目,推出一批中医特色康养旅游线路,成为全省首个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趟出了一条“中医药+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

下一步,威海将进一步延伸中医药触达基层群众的广度与力度,加强数字科技赋能,完善奖励激励机制,积极构建多学科交叉的高端科技平台,推动实现中药资源产业、中药工业、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相融合,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评价体系,致力于形成产业布局更优、集聚程度更高、产业规模更大、核心竞争力更强的健康产业发展新格局。(文:陈鸣飞 通讯员:刘良 图片由威海市卫生健康委提供)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