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剧《越狱》为什么可以获得大成功,因为主角的反复越狱?

就像一个硬币有正反两面一样,无论是集体与个体,还是整体与部分,万物的两面并非是全然二元对立的。每种文化价值观之间都有相似或相异的地方,对待这种差异要报以理解和包容的态度。

矛盾可以相互转化,为了融入集体,美国人开始注重对集体观念的培养,而中国人也开始提倡积极发挥个人的力量。在中国,集体的概念变得灵活了;在美国,个体的边界也开始慢慢扩大。于是在《越狱》中,无论是集体主义还是个体主义价值观,都是普遍能被观众接受并认可的。

对家庭亲情的重视

家庭亲情是永恒普世的话题。在这部美剧中,无论剧情多么紧张,我们总是能有感动的瞬间。这就是对自由执着的渴望和对家庭永远的关爱。就连抢劫、谋杀,无恶不作的性变态重犯帝博格也不例外。为了换取自由的生活,他竟然能够忍受断手的剧痛。

虽然他有令人发指的邪恶人性,但也有对家庭亲情的强烈渴望。我们看到入狱前他在女友苏珊的家里与孩子们快乐地相处,看到他因为失去亲友而流露痛苦的表情。

这些情节的设置足以让我们从人性的角度重新认识这个邪恶的囚犯。当然,最值得一提的情节还得回到帝博格对苏珊的真实情感。越狱后的帝博格千方百计找到了苏珊这个出卖他的女人的家。当所有人都以为这个野兽般的罪犯必定会杀死苏珊一家人时,我们意外地看到了警察的到来。

接下来,镜头一转,我们看见帝博格在路边的公用电话亭里举着电话痛哭。这个出于善良人性的报警电话和他那痛苦的表情让我们看到了这个恶魔温情的一面。正如众多《越狱》迷认为的那样,这是帝博格这个角色最触动人心的瞬间。除了帝博格,还有另一个邪恶的黑社会老大阿布鲁兹。

谈及这个角色,很多观众应该都会记得为了达到目的,他是如此残忍地将迈克尔脚趾剪下的情节。甚至连十恶不赦的帝博格也会害怕这个冷酷凶狠的阿布鲁兹。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事实是,他还是一个对待子女温情脉脉,爱护家人妻儿的父亲。

这些表现人性中对家庭亲情重视的行为,无论是哪一个邪恶的角色所为,我们都会为之动容,都会在内心深处产生共鸣,因为这正是普世的人类情感。

从全球范围内我们随处可见的美国影视文化产品,我们便不难发现文化产业在美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之大。只有那些有特点、有意义的优秀作品才能久久地储藏在人们的记忆当中。《越狱》成功博得中国观众的喝彩还因为它有混合不同类型电视剧的优势。

从类型来看,我们发现《越狱》有别于其他的美国系列剧。这部剧作上下集之间的联系比其他传统系列剧的联系要紧密。不同人物、不同线索或多或少地被悬念连接在了一起。这种以悬念留住观众,每集之间联系紧密的叙事特色正是电视连续剧的特征。连续剧一般是有头有尾地交代事情,故事情节以线性结构开展。

就像我们在第一集中看到的那样,入狱前已做好各种准备工作的迈克尔,在抢劫银行被判入狱后,编剧便交代了他主动入狱背后的原因。自此越狱救赎的过程便在我们的期待之中和意料之外慢慢地展开了。

这种叙事方式正好符合中国人的叙事习惯,于是《越狱》自然比《绝望的主妇》、《英雄》、《排闻女孩》等其他热门美剧更容易走进中国观众的心里。如果从整个演季的剧情内容看,《越狱》就是一部的电视连续剧,任何中途观看的观众都很难完全理解剧集。

相反,一个己经观看了的观众,则会对这部高节奏、密联系的作品欲罢不能。这种以系列剧形式周播,内容上却完全是连续剧形态的作品,其实就是美剧近年来发展出的“系列剧连续化”的混合类型特色。《越狱》就是这样混合类型的成功剧作之一。

此外,从内容上看,《越狱》综合了冒险类、犯罪类和爱情类这些比较突出的类型电视剧优势。动作冒险类作品中,英雄往往以一己之力对抗强大的邪恶势力并最终取得胜利。在《越狱》中,迈克尔追求正义的越狱救兄活动,就常常受到来自政府高层的威胁和压迫。整个越狱-入狱-再越狱的过程就是一场对抗邪恶势力的过程。

同样,在犯罪类型的作品中,往往会设置一个侦探性的人物,带领观众抽丝剥见地去发现线索。从第一季中林肯的律师女友沃尼卡,到第二季中与迈克尔思维相近的联邦调查员马宏,我们发现在这部剧集中编剧们总会设置一个人物同迈克尔一同去发现背后庞大的黑暗势力的秘密。

无论何种类型作品,都可以加入爱情的元素,这就是爱情类型作品在混合作品里“百搭”的艺术魅力。迈克尔和萨拉的艰难爱情始终牵动着观众的心,还有哥哥林肯的爱情,以及哥哥弟弟之间微妙难舍的亲情,所有这些情感都在紧张的剧情中,给观众带去了一丝的感动,让观众动容于电视剧里他们特殊环境下产生的真挚感情。

在剧集展开的过程中,不同类型电视剧的融合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富,进而使观众产生一种新的共鸣。最典型的人物塑造效果应该说是十恶不赦的性变态杀手帝博格。正是类型的混合让观众看到了这个恶棍心中对纯粹情感的追求,并即刻移情喜欢上了这个角色。

在网民的投票下,这个角色也随即成为了整部作品中最受观众喜爱并引发争议最多的角色。

美剧社区是一些喜好美剧的剧迷在网络中的聚集地。在这里,他们可以畅谈感受,讨论剧情,分享心得。同样,论坛也是一个为网友提供交流的平台。

在这里,美剧迷们以文字的形式,随意地发表自己或多或少的感想。或是某一类型美剧的“迷”,或是某一具体美剧的“迷”,或是在社区,或是在论坛,无论是哪一种,这些“迷”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他们会研究自己钟爱的作品,并乐在其中地找到一些有意思的细节,在社区和论坛中提出来供大家一起推敲分享。

以《越狱》为例,网络中的“越迷”们就曾对帝博格假手进行过分析研究,对迈克尔在剧中的造型进行过统计,当然还少不了对剧中英文歌曲的收集与分享。他们还会分享自己对剧作文本的理解,将个人对于剧中角色的价值观等其他有关剧作内容的自我理解放到网络的社区和论坛里,与网友们进行激烈的讨论,比如在美剧社区里随处可见的对于《越狱》中万恶角色帝博格的人性分析。

此外,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美剧迷们更是形成一个遍布全球的新闻网,时刻捕捉着美剧的拍摄近况和演员们的八卦新闻,以海量的信息丰富着美剧的社区和论坛。在社区里,我们看到美剧迷们还有自己的创作和活动。

2009年12月20日,一位网友在《越狱》百度贴吧发表了一篇主题为“越狱吧活动”的帖子,其内容包括有详细时间限制的小说编写活动、有选举每月主打星的活动、有越狱吧俱乐部身份认证和纪念T shirt背面图案的征集活动。完整地看完这篇帖子,我们发现这些“迷”们自发行为的力量和规模是不可小视的。

从帖子的内容看,这种基于美剧《越狱》的线上和线下的互动活动,其正规性和组织性丝毫不亚于社会上的正规组织。这片帖子正是越迷们对于已经停播的《越狱》电视剧的自发延伸。积极编写第五季的剧情内容,并展开时下流行的海选活动,这些自娱自乐的参与事实正是美剧带来的文化现象之一。

在网络时代里,人们的身份开始多元化,人们对于信息的选择权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与此同时,政府对于网络信息的管理却因为这一全球化的传播平台而变得相对弱化。不仅如此,海量信息的无界限共享更是让人们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而感到万般的无奈。

对于电视剧等影视文化产品而言,网络的特殊属性使其在影视文化传播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扮演了双面的角色。随着美剧在中国成功的跨文化传播,面对美剧的流行而引发的众多大众文化现象,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和电视工作者开始意识到文化“软实力”的问题,意识到影视文化作为文化“软实力”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正如我们今天看到的情况一样,美国文化在全球的渗透己经潜移默化地转变成为我们生活当中的一部分。比起饺子、豆浆、油条这些传统的中国饮食,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更喜欢吃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等一类西式餐饮;比起国产影片,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更中意观看影院里不断上映的好莱坞大片。

当然,还有风靡于网络的美国电视剧。这些都是美国文化在中国的成功渗透,同样也必然影响着我们国家、民族和社会的方方面面。

然而从好的方面看,正是因为网络新媒介的出现,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互动变得更加容易。拿电视剧来说,通过对《越狱》传播状况的分析,我们发现,只要有普适的叙事模式和普世的价值理念,优质电视剧想要作为文化“软实力”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将会是很轻易的事。

既然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那么就让我们积极面对并制定策略,认真研究借鉴他国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全球化的网络平台,将自己的文化以最佳的形式,更好地传播向世界。像通过北京奥运和上海世博一样,借助声画艺术的电视剧,我们能够将中国文化再次推向世界,让中国的饺子、豆浆、油条也成为像肯德基、麦当劳一样的全球性餐饮。

我们还应看到,在新旧更迭、价值多元的历史进程中,在中国年轻人普遍愿意接受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情况下,中国文化工作者能不能构建成具有中华民族品格的文化,构建成能够体现中华民族价值理念的文化,就尤为重要。

影视作品的创作者和生产者,应该把自己看作文化的建设者,只有在建设文化的高度上,才能意识到我们的创作和生产行为不单是为了赚钱,它涉及到我们文化的独立品格的确立等一系列重要的问题。这正是《越狱》在中国的传播所告诉我们的。

接下来的问题是,在文化建设中处理好全球化和本土化是不是可能。毫无疑问,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存在着差异,即便是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无论是多么不同的文化,在价值观的内核上,也会存在一些或相同或相近的元素,比如美剧诸多作品中体现的带有普世性的伦理元素,像对家人朋友的爱,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对此,《越狱》最能说明问题。剧中触动我们心灵,让我们产生共鸣的情感,这些都是保证该剧实现跨文化传播的基本要素。

参考文献:

1.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60-130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