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阳明家族流源的一些浅见(族源为余虞交界达溪淮泽堂王氏)

杨逢春


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一代儒学宗师王阳明,或由于其族后人清时达溪探源失误,并刻字“虹桥”于达溪之岩等,导致对其家族流源,今学界说法不一,鉴于此现状,作为余姚人,虽才疏学浅,然出于对余姚先贤阳明先生的敬仰之情,加之目前对王阳明家族流源误说更烈,周边人又无暇以文细述之,情急之下自不量力勉为其难试对王阳明家族流源相关信息作一疏理浅析。

大道至简,对于阳明家族流源的探求,《王文成公全书》中《世德纪》和《年谱》等相关信息无疑是最关键的切入点,其中《世德纪》为钱德洪据其师胤子王正亿所录《阳明先生家乘》三卷更名而成,想必以此类信息等探王文成公族族源本相之所得必能为学界及王氏相关族人所重。鉴于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把住时间线索展开,往往就能看出各事件间存在的一些必然关系,据于此,先将《王文成公全书》中的相关信息作一罗列,然后按信息形成的时间先后作浅析,得出一些确定信息,在此基础上再验现已所知的达溪两支王氏即淮泽堂王氏和虹桥齐寿堂王氏之各自谱所记相关信息,以期在相关明确的结点上理清王阳明家族之流源。

《王文成公全书》相关信息罗列于下:

先生讳守仁,字伯安,姓王氏。其先出晋光禄大夫览之裔,本琅琊人,至曾孙右将军羲之,徙居山阴;又二十三世迪功郎寿,自达溪徙余姚,今遂为余姚人。寿五世孙纲,善鉴人,有文武才。国初诚意伯刘伯温荐为兵部郎中,擢广东参议,死苗难,子彦达缀羊革裹尸归,是为先生五世祖。御史郭纯上其事于朝,庙祀增城。彦达号秘湖渔隐,生高祖,讳与准,精《礼》、《易》、尝著《易微》数千言。永乐间,朝廷举遗逸,不起,号遁石翁。曾祖讳世杰,人呼为槐里子,以明经贡太学卒。祖讳天叙,号竹轩,魏尝斋瀚尝立传,叙其环堵萧然,雅歌豪吟,胸次洒落,方之陶靖节、林和靖。所著有《竹轩稿》、《江湖杂稿》行于世。封翰林院修撰。自槐里子以下,两世皆赠嘉议大夫、礼部右侍郎,追赠新建伯。父讳华,字听辉,别号实庵,晚称海日翁,尝读书龙泉山中,又称龙山公。成化辛丑,赐进士及第第一人,仕至南京吏部尚书 ,进封新建伯。龙山公常思山阴山水佳丽,又为先世故居,复自姚徙越城之光相坊居之。先生尝筑阳明洞,洞距越城东南二十里,学者咸称阳明先生云。 《年谱》 钱德洪编次 罗洪先考订


八年癸酉(1513年),先生四十二岁,在越。

二月,至越。

先生初计至家即与徐爱同游台、荡,宗族亲友绊弗能行。五月终,与爱数友期候黄绾不至,乃从上虞入四明,观白水,寻龙溪之源;登杖锡,至雪窦,上千丈岩,以望天姥、华顶;欲遂从奉化取道赤城。适久旱,山田尽龟圻,惨然不乐,遂自宁波还余姚。绾以书迎先生。复书曰:“此行相从诸友,亦微有所得,然无大发明。其最所歉然,宗贤不同兹行耳。后辈习气已深,虽有美质,亦渐消尽。此事正如淘沙,会有见金时,但目下未可必得耳。”先生兹游虽为山水,实注念爱、绾二子。盖先生点化同志,多得之登游山水间也。 《年谱》 钱德洪编次 罗洪先考订


洪武四年(1371年),以文学征至京师。时性常年已七十,而齿发精神如少壮。上问而异之。亲策治道,嘉悦其对,拜兵部郎中。未几,潮民弗靖,遂擢广东参议,往督兵粮。谓所亲曰:“吾命尽兹行乎?”致书与家人诀,携其子彦达以行。至则单舸往谕,潮民感悦,咸扣首服罪,威信大张。回至增城,遇海寇曹真窃发,鼓噪突至,截舟罗拜,愿得性常为帅。性常谕以逆顺祸福,不从,则厉声叱骂之,遂共扶异之而去。贼为坛坐性常,日罗拜请不已。性常亦骂不绝声,遂遇害。时彦达亦随入贼中,从旁哭骂求死。贼欲并杀之。其酋曰:“父忠而子孝,杀之不祥。”与之食,不顾。贼悯其诚孝,容令缀羊革裹尸,负之而出,得归葬禾山。

洪武二十四年,御史郭纯始备上其事。得立庙死所,录用彦达。彦达痛父以忠死,躬耕养母,麄衣恶食,终身不仕。性常之殁,彦达时年十六云。 《世德记》王性常先生传 张壹民


翁姓王氏,讳与准,字公度,浙之余姚人,晋右军将军羲之之裔也。父彦达,有隐操。祖广东参议性常,以忠死难。 《世德纪》遁石先生传 胡俨


先生姓王,名杰,字世杰,居秘图湖之后。其先世尝植三槐于门,自号槐里子,学者因称曰槐里先生。始祖为晋右将军羲之。曾祖纲性常与其弟秉常、敬常俱以文学显名国初,而性常以广东参议死于苗之难。秘湖渔隐彦达,父遁石翁与准,皆以德学为世隐儒。 《世德纪》槐里先生传 戚澜


先生名伦,字天叙,以字行。性爱竹,所居轩外环植之,日啸咏其间。视纷华势利,泊如 也。客有造竹所者,辄指告之曰:“此吾直谅多闻之友,何可一日相舍耶?”学者因称曰竹轩先生。

先生与先君菊庄翁订盟吟社,有莫逆好。瀚自致政归,每月旦亦获陪先生杖履游。且辱知 于先生仲子龙山学士。学士之子守仁,又与吾儿朝端同举于乡。累世通家,知先生之深者,固 莫如瀚,因节其行之大者于此,以备太史氏之采择焉。 《世德纪》竹轩先生传 魏瀚


正德己卯(1519年),宁濠称乱江西,鸠集群盗,发数千艘而东,远近震动。巡抚南赣都御史王守仁伯安传檄邻境,举兵讨贼。时其父南京吏部尚书王公致仕居会稽。嘉靖壬午(1522年)春二月十二日,终于正寝。得年七十有七。讣闻,上赐谕祭,命有司治葬事。伯安偕诸弟卜以卒之明年秋八月某日,葬公郡东天柱峰之南之原,具书戒使者诣镇江请予铭公墓。予曩官外制官太常,接公班行不鄙,谓予以知言见待。予迁南京太常,辱赠以文。公校文南畿,道旧故甚洽。正德丁卯,取嫉权奸,归致仕;予亦避谗构,谢病归,杜门不接宾客。公直造内室,慰语久之。伯安又予掌铨时首引置曹属,号知己。公铭当予属。顾以江西之变,关系公父子大节,特先书之。乃按公门人国子司业陆君深所著状,公姓王氏,讳华,字德辉,号实庵,晚号海日翁。尝读书龙泉山中。学者称为龙山先生。上世自瑯琊徙居会稽之山阴,又自山阴(注:实为达溪,1513年同游达溪的徐爱清晰述山阴人王琥即后之录王华行实者鄙妲溪之名,1522年及之后仍述为山阴,考之所述来源及传承后,源出王琥之述唯此与之相关)徙余姚。四世祖讳性常,有文武才。国初为诚意伯所荐,仕至广东参议。峒苗为乱,死之。成化庚子,发解浙江第二人。明年辛丑,廷试第一甲第一人,授翰林院修撰。甲辰,充廷试弥封官。丁未,同考会试。弘治改元,戊申,与修《宪庙实录》,充经筵官。己酉,满九载,以竹轩公忧去。癸丑,服阕,迁右春坊右谕德。 《世德纪》海日先生墓志铭 杨一清


先生姓王氏,讳华,字德辉,别号实庵,晚复号海日翁。尝读书龙泉山中,学者又称为龙山先生其先出自晋光禄大夫览之曾孙、右军将军羲之,由琅琊徙居会稽之山阴。后二十三代孙迪功寿又自山阴徙余姚至先生之四世祖,广东参议性常,又五世矣。正统丙寅九月甲午,先生生。始能言,槐里先生抱弄之,因口授以古诗歌,经耳辄成诵。庚戌正月下旬,竹轩之讣始至,号恸屡绝。即日南奔,葬竹轩于穴湖山,遂庐墓下。先生素闻宁濠之恶,疑其乱,尝私谓所亲曰:“异时天下之祸,必自兹人始矣。”令家人卜地于上虞之龙溪,使其族人之居溪傍者买田筑室,潜为栖遁之计。深,先生南畿所录士也。暨于登朝,获从班行之末,受教最深;又辱与新建公游处,出入门墙最久。每当侍侧讲道之际,观法者多矣。正德壬申秋,以使事之余,迂道拜先生于龙山里第。扁舟载酒,相与游南镇诸山,乃休于阳明洞天之下。执手命之曰:“此吾儿之志也。大业日远,子必勉之。”临望而别。呜呼!深鄙陋无状,不足以窥见高深,然不敢谓之不知先生也。谨按王君琥(注:即王世瑞)所录行实,泣而叙之,将以上于史官,告于当世之司文柄者,伏惟采择焉。 《世德纪》海日先生行状 陆深


甘泉子挈家闭关于西樵烟霞之洞,故友新建伯阳明王先生之子正亿以其岳舅礼部尚书久庵黄公(注:即黄绾)之状及书来请墓铭。公出于龙山状元大宗伯公华;大宗伯公出于赠礼部侍郎竹轩公天叙;竹轩公出于太学生赠礼部侍郎槐里公杰;槐里公出于遁石公与准,厥有《礼》、《易》之传;遁石公出于秘湖渔隐公彦达;秘湖出于性常公纲,有文武长才,与括苍刘伯温友善,仕为广东参议,死难也。推其华胄遥遥,远派于晋高士羲之,光禄大夫览焉。曰:“公其有所本之矣!”夫水土之积也厚,其生物必蕃,有以也夫。《世德纪》阳明先生墓志铭湛若水


阳明先生王公讳守仁,字伯安,其先瑯琊人,晋光禄大夫览之后。览曾孙羲之少随父旷渡江家建康,不乐,徙会稽。其后复徙剡之华塘,自华塘徙石堰,又徙达溪。有曰寿者,仕至迪功郎,乃徙居余姚。配诸氏,参议养和公讳某女,不育。抚养族子曰正宪。诸氏卒,继张氏,举一子正亿。适予女仅二周而公卒,遂鞠于余。以恩荫授国子生。孙男曰承勋、承学囗囗;孙女五。 《世德纪》阳明先生行状 黄绾


以上摘录简说如下:

张壹民所记可知,王性常当生于1302年,洪武二十四年,以其事被得以立庙,并录用其子彦达,然彦达痛父以忠死,终身不仕;彦达约生于1356年;贼悯彦达诚孝,容令缀羊革裹尸,负之而出,性常得归葬禾山。

胡俨所记可知,王与准,余姚人,为晋右军将军羲之之裔,父彦达,祖性常。

戚澜所记可知,王杰,居秘图湖之后,其先世尝植三槐于门,自号槐里子,始祖为晋右将军羲之。曾祖纲性常与其弟秉常、敬常俱以文学显名明初;秘湖渔隐彦达,父遁石翁与准,皆以德学为世隐儒。

杨一清所记可知,王华(1446-1522),正德丁卯(1507年),取嫉权奸,归致仕;正德己卯,宁濠称乱江西时,居会稽;其按陆深所状述,公姓王氏,讳华,字德辉,号实庵,晚号海日翁。尝读书龙泉山中。学者称为龙山先生。上世自瑯琊徙居会稽之山阴,又自山阴徙余姚。

陆深所记可知,王华,尝读书龙泉山中,学者又称为龙山先生,或其山阴居所陆深称为龙山里第即源于此;其先出自晋光禄大夫览之曾孙、右军将军羲之,由琅琊徙居会稽之山阴,后二十三代孙迪功寿又自山阴徙余姚,至其之四世祖纲性常,为迁姚五世;其素闻宁濠之恶,疑其乱,令家人卜地于上虞之龙溪,以能在其族人之居溪傍处买田筑室,潜为栖遁之计。陆深之状,所据为山阴人王琥(即世瑞)所录行实,见陆深所状可知王琥所录行实文中因避妲溪之名而以龙溪及山阴代达溪,这让人叹服下面注文中所述的1513年徐爱描述世瑞鄙妲溪之名时将之刻划得如此切实生动而有远见。 注:清光绪《浦江县志稿》卷之九“流寓”中记载:王琥,字巨虎,山阴人,王守仁高弟也。据徐爱《游雪窦因得龙溪诸山记》知:正德癸酉(1513年)夏,王琥因恶妲溪之名,提议改之,故王阳明等同行者商议将妲溪之名改为龙溪,龙溪之名由此始,“世瑞(即王琥)鄙妲溪之名,宜更名曰‘文溪’。先生曰:‘然。不如名龙溪。’众曰:‘善。’龙溪厥源也,称龙溪自兹始矣。”;龙溪旁有王阳明的祖居地,阳明认为四明是可居之地,龙溪是可避之地,其父将龙溪一带备作避难之处,应也据于此,“乃径妲溪。先生曰:‘吾远族居也,往焉。’午铺于族之新居,宗人咸来会。晚循溪上,止于祖居。”“次日,过祖居西北,有面溪地,稍平完,谋诸族人,乃定卜栖计。”“四明,可居者也。龙溪,可以避地者也。”。王阳明祖居地在今塔溪村委之北一带即原旧宅村,“祖居前两溪流,汇折东北,出湘渭。登石屋,望峡外峰芒赤浮动,询乃三龙潭,为溪西源。东源靡穷(无穷无尽),期返雪窦探之。”


注,祖居地考:旧宅村(阳明祖居地之一)---祖居前两溪流,汇折(于)东北,出(于)湘渭,三龙潭,为溪西源

湛若水所记可知,湛若水挈家闭关于西樵烟霞之洞,故友新建伯阳明王先生之子正亿持黄绾之状及书来请墓铭,读世系状云云,曰:推其华胄遥遥,远派于晋高士羲之,光禄大夫览焉。

黄绾所记可知,其先瑯琊人,晋光禄大夫览之后。览曾孙羲之少随父旷渡江家建康,不乐,徙会稽。其后复徙剡之华塘,自华塘徙石堰,又徙达溪。有曰寿者,仕至迪功郎,乃徙居余姚。 注:剡之平溪一带,今有世居1600余年的金庭华堂王氏为王羲之之裔。

从以上信息看,正德癸酉(1513年)夏,当是个分水岭,其之前,仅述为晋右军将军羲之之裔,其之后始述及达溪(或龙溪)及迁姚始祖寿,纲为寿五世孙,至黄绾时更是明确写明晋光禄大夫览之后,览曾孙羲之少随父旷渡江家建康,不乐,徙会稽。其后复徙剡之华塘,自华塘徙石堰,又徙达溪。有曰寿者,仕至迪功郎,乃徙居余姚。

综合起来述之,晋光禄大夫览之后,览曾孙羲之少随父南渡建康,不久徙会稽,其后复徙剡之华塘,再自华塘徙石堰,又徙达溪,至寿时徙居余姚,为余姚始祖。

迁姚后至阳明世系,寿为迁姚始祖----五世纲生于1302年---六世彦达---七世与准---八世世杰---九世伦---十世华---十一世守仁即阳明


再将今已发现的达溪两支王氏谱即淮泽堂谱和齐寿堂谱相关信息分别列举于下(两谱均为上海图书馆藏本):

淮泽堂谱(1933年版)相关信息

晋元帝中兴,三十八世导公自琅邪迁会稽,至五十九世令谋公迁剡之平溪,六十一世仁寿公(984-1055)赘居东林,六十三世泽元公由东林徙居虞南达溪之外沈村,是为达溪王氏始祖。自泽元公后数世复自外沈徙旧宅,旧宅去外沈才四里许。(光绪二十二年序)

第五十九世令谋公字孟成,为博士,遭时扰乱,思得逸少翁所居剡地曰平溪,乃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庚申十二月庚申日徙居焉;第六十一世仁寿公(984-1055)字尚贤,行有一,赘东林宋节公之女,以平溪旧址为荘舍,更宅东林新居;第六十二世潍公(1012-1077)字朝宗号草堂,第六十三世泽元(1045-?)讳成,字小柏,自东林徙上虞之达溪,为达溪始祖,姚江阳明其十四世孙也。(王氏宗谱先代世次传略)

泽元(1045-?)---细八讳炳---添七讳融---伯三讳仁朗---千四讳寿暨阳教授,迁居姚江,阳明其十一世孙也。(世系表)

参议公与而谱一正文成公与而谱又一正,至于今而又有散佚之感矣。(康熙戍辰序)

虽未付诸剞劂,似也灿烂可观矣,而升庵公尤谓予曰,吾族家乘虽有成绩,第得诸残篇,旧帙不无遗漏舛错之弊,往东林质正方为无讹。(乾隆戍辰序)

王氏宗谱总支东林旧序(嘉庆二年校字)

据其谱可知,令谋公,遭时扰乱,思得逸少翁即羲之所居剡地曰平溪,遂于宋初徙居于剡之平溪,结合今剡之王氏分布现状,知当时羲之裔所居之平溪应为今平溪一带的金庭华堂。至其孙仁寿公赘居东林,至仁寿公之孙泽元公,复自东林徙上虞之达溪,为达溪始祖,泽元公五世孙寿迁居姚江,阳明为寿公十一世孙。自乾隆间校自东林谱后的相关信息可述之为,阳明祖上三十八世导公,晋元帝中兴,自琅邪迁会稽,其族后来的迁徙地依次为华堂(即平溪)东林(即或又名石堰)达溪姚江,迁姚江的始祖,六十七世寿公为览公三十二世孙,导公三十世孙。

齐寿堂谱(1849年版)相关信息

乾隆癸已(1773年)余偕先兄兰书暨一二五房诸侄辈,至越郡向伯府旧谱考订。(嘉庆戍午序)

赵氏南渡我祖彦洪公扈跸相从卜居于余杭仙宅界,次子补之公知绍兴府事旋与弟辅之公至上虞之达溪,见虹桥山水奇清,土田深厚,遂家焉。(道光已酉序)

补之同弟辅之迁居上虞达溪十九都之虹桥,后子姓有军民匠三支焉,补之生子仁寿,仁寿生二子季稠,季即万五府君也,以族在姚往来,族属间见姚江山水之胜倍于他邑,乃自虞迁姚卜秘图山后居焉,姚城王氏实始于此云。明洪武六年春三月吉旦,嗣孙纲述(三槐王氏历代迁移分派总系略)

道字彦洪---补之道次子字咎卿---元龙咎卿长子---松子季徙余姚 秘图派 (余杭仙宅分达溪世系 鼎嵩辑 道光己酉重修)

彦洪宋龙图阁直学士赠少师 南渡居余杭县仙宅界---补之宋上舍登第知绍兴府宝谟阁待制同弟辅之家上虞达溪之虹桥---元龙宋黄岩尉---松迪功郎 姚江派---长应良元徵士迁姚邑秘图山 次应茂赘居姚江 (余杭迁达溪虹桥总世系表 鼎嵩辑 道光己酉重修)

据齐寿堂谱记可知,其族为建炎间南渡支派,由余杭仙宅界迁达溪,迁余姚的始祖为松之子季,这完全同《世德纪》相关内容不合,且其谱序相关内容也同其世系表自相矛盾,故相较淮泽堂即可排除其族为阳明族族源的可能。

验之于实,试将淮泽堂谱等与各相关信息联系起来展开,以推出更多信息,使之能落地生根,同时还原一些先前令人疑惑的史实背景,使之更明了《世德纪》相关之记之由来

据徐爱《游雪窦因得龙溪诸山记》,祖居前两溪流,汇折(于)东北,(主干溪)出(于)湘渭,三龙潭为溪西源等可祖居地实为上虞陈溪乡塔溪村之旧宅(村),又据淮泽堂谱谱记其地为上宅支(即今阴地龙潭村等王氏)和下宅支祖源地,今为下宅支所居。旧宅之地被徐爱记为祖居地,结合谱记可推得,阳明祖上居今称旧宅之始当是添七公或伯三公从相距四里许的外沈村始迁于此地时。淮泽堂谱(1933年版)是下宅支支谱,谱中清晰记载,下宅支除居住在祖居地旧宅外,还分居在齐家搭岭下双镇凰仪干溪等五村。

旧宅村---祖居前两溪流,汇折(于)东北,出(于)湘渭。

余姚上虞交界阴地龙潭村一带

谱记“参议公与而谱一正文成公与而谱又一正,至于今而又有散佚之感矣。”,今查《金华黄先生文集》(卷三十一)黄溍(1277~1357)所撰《屏山处士王君墓志铭》:按王氏出姬姓,晋室之东始兴,文献公(注:即王导)负时重望。十二世孙綝,綝五世孙璵,璵孙搏,皆为唐相。吴越时,璵五世孙承庆始避地来剡,其孙潍遂定居剡之东林。始迁剡地,墓志铭中没有写剡之华塘,确还是非华塘,是模糊的,当是两属,从墓志铭看该东林王氏为王导之后,由此我们结合《世德纪》及谱记其他相关内容等可知:羲之之裔说法应始于参议公(公生于1302年),参议公一正,就记为晋右军将军羲之(注:金庭华堂王氏是羲之之裔)之裔,文成公又一正,自华塘徙石堰,又徙达溪,羲之之廿三世孙寿再徙姚江,然达溪王氏乾隆间校东林谱后之谱记,似始迁剡之地是平溪(华堂),谱记可明确其族同华堂王氏同为王览之后,其谱也记有羲之,但其族非羲之之裔,依谱记六十七世寿公是导公三十世孙,为王导之后之谱记同《屏山处士王君墓志铭》所述一致。仅从世次看,显然达溪王氏康熙谱中的世次缺失,文成公时,就已存在,至于是否是羲之之裔,即便是的确源自剡之华堂,仅以居住地推之,显然是不可靠的,应遵谱记“往东林质正方为无讹。”之说为妥,当然,达溪王氏清谱时只知平溪,中间之石堰名已失,东林为达溪王氏平溪(即华塘)探源后之误,即石堰不是我们认为的东林之别名,且石堰源自金庭华堂王氏(羲之之裔),则另当别论。

乾隆间东林校谱之前,达溪谱世次有缺失

华塘徙石堰,再徙达溪,寿者由达溪迁余姚


至此,可能有不少学者会问,何以清时的余姚等地的王氏谱大多传王阳明为建炎南渡支派之裔,其实对于这个疑问,来自上虞陈溪的地方史学者王立军的发现给了我们浅显且可靠的答案。2020年8月2号,身为区收藏家协会秘书长的王立军在考察萧山吴越历史文书博物馆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块书写有“上虞达溪王长山”字样的石碑,此碑引起了王立军的重视。经细考,其碑文不仅解了陈溪乡虹溪村虹桥下一块刻有“虹桥”两字的溪石上的相关信息之迷,即解开了落款为“达溪山人书”,这“达溪山人”究竟是何人,及刻石于何年月之迷,另,碑文经王立军等的传播,也为我们解开一些学者的疑问,带来了又一可靠的文献资料,可以进一步明确清时将王阳明误为建炎南渡支派之裔,实为王谋文(其为阳明堂房七世孙)误认为达溪只有一支王氏所致,其误判后不但作了“虹桥”岩刻等,又据相关资料知,其同期更是据误判立即编写了《姚江王氏谱》。对于其误判经过等,在其所作的《上虞达溪王长山碑》碑文中可以清晰看出,碑文中有述“岁辛卯,内艰归里,癸巳(1773年),服阕需次,族人茂才斯馨辈,持家乘过访,询其风土,心更慕之。”,“明年春,携从孙后载、后积、昆伸、昆潮,笋舆至止。仰瞻茔域,穆然长怀,周览其山川,峰环水绕,雾合烟迴,秀石嘉林,畅娱心目,十里之间,蔚然聚落,无他氏错处”,“登齐寿之堂,见其族姓子弟,尊尊、亲亲、长长,揖让进退,礼仪秩如。”,“扵时葢乐之甚,族人咸作而请,曰:自姚江分派迄扵今,兹几五百岁。惟文成公一至焉,尝书‘龙山旧家’匾额。其后,忠贞公(注:问之杨岳松,后回复已请教过王孙荣老师,忠贞公确为王业浩)又一至焉,堂额即其手翰。得我公(注:即迁姚始祖)而三矣,岂偶然也。”。对于王谋文之误,现存的淮泽堂上宅支(今阴地龙潭村等王氏)支谱,也有如下记述:“千四徙居余姚,十世生华,华生守仁,道学经济超绝古今,子正亿,孙承勋,曾孙先通,元孙业浩,世袭伯爵,历历可靠,山阴谋文其继派也,其谱冒三槐缪甚。”


以上余姚先贤王阳明之家族流源浅见,在考证过程中,王孙荣及周东旭等老师提供了相关信息,在此致敬并表谢意。浅见今已然成文面世,旨在抛砖引玉,不负先贤钱德洪等对相关信息的收集编次考订刊印传世等一系列过程中所作的努力,同时也是对阳明先生敬仰追念之切实之举。为达所愿计,故恳请相关学者及王氏族人批评指正,共同努力,以期尽早还之《王文成公全书》及徐爱《游雪窦因得龙溪诸山记》等所记之本相并形成共识,或以纠王阳明家族流源相关信息在传承中清时王阳明堂房七世孙王谋文之偏。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