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拾枝——互联网语境下的引号变迁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第53号训令——《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标点符号诞生,到2011年12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标点符号用法GB/T 15834-2011),现代中文标点符号走过了百年历程的同时也见证了人们从纸上书写到电子设备输入的变迁。

标准全文阅读链接:https://openstd.samr.gov.cn/bzgk/gb/newGbInfo?hcno=22EA6D162E4110E752259661E1A0D0A8

标点符号由标号和点号构成。引号作为最常用的标号之一,在互联网语境的作用下,实际使用已经在国标的基础上发生了作用丢失功能转移、形态变化等“变异”。

作用丢失

某些原来应当使用引号的情景下现在通常不使用标点符号。


虽然国家标准有如此规定,但事实上在非正式情景下这一条几乎没有得到遵守。就拿标准中所言的“5·12”举例如下:


这篇发布于2021年的文章中多次出现了类似的引号使用不规范现象。值得一提的是文章来源的“绵阳新闻网”是当地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的下属机构。官方媒体尚且如此,自媒体更是普遍不规范使用:


注意标题,甚至连点号都一起丢掉

究其原因,本质上还是规范向习惯与便利的让步。还是回到“5·12”这个例子上,其实无论是写作512还是5·12通常都不影响读者结合上下文正确理解其指代的是“发生于5月12日的大地震”,所以作者们通常习惯简单地写为512。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这个标准毫无意义。比如对一个对中国历史事件几乎没有了解的外国读者而言, “5·12”这一规范的表达更能提醒他这是指代5月12日的某事件,写成512虽然简单但是可能被误解为和“502”一类的某种胶水。

功能转移

和引号类似,书名号也出现了作用丢失的情形。不完全相同的是,书名号在互联网上可以说是几乎失去了原有的全部作用。


网络上的这些情形下,人们几乎不使用标点符号。而“大名鼎鼎”的“韦一敏效应”更是向我们展示了人们即使在不使用书名号已经导致了误会时都想不起来用书名号救场这一怪象。


《你的名字。》是一部动画电影的名字

书名号丢失了原有的功能,却在某些亚文化圈子中又“抢夺”了引号的作用。引号特有的表示反讽、反语的作用可以说是标点符号表达复杂感情的一颗明珠。现如今,书名号渐渐地有了越俎代庖的倾向:


目前可考的较早的书名号作用越位

Dota2主播YYF的直播间中的弹幕们将主播先前说过的句子用书名号“打包”发出来讽刺主播。奇妙的是,无论是引用句子还是表达讽刺都是引号的作用,观众却自发形成了改用书名号的习惯。

试分析其原因,个人理解还要从“弹幕”这一特殊的文字交流形式说起:指观看视频时弹出的评论性字幕,原意指用大量或少量火炮提供密集炮击。大多弹幕确实如炮弹飞行一般在屏幕上从右向左飞行(思考题:为什么不反过来?),这些大量快速移动的文字,在花花绿绿的视频背景下对人眼的识别能力提出了不低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书名号“大开大合”的形状比近看是勾玉,远看是一坨黑点的引号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加之书名号本身作用是标出书籍等著作名——标识出文章中特别内容(其实从这个角度上看,标号大多如此),用书名号来代替引号在实用主义的现实及一般传统视角下都有一定的合理性。

形态变化


国标给了我们两种形式的引号,但实际情况却远不止两种。

国标所给的引号,也称弯引号,最早是来自西文引号。除去前文提及的不便识别,各种中文电脑排版系统中对这种引号处理的混乱更是降低了其的实用性:比如引号一种符号有两种形态导致的输入混乱,比如尝试过编写代码的新人大多犯过混淆中英文引号的错误。

前一问题主要体现在打字机时代。虽然引号一直成对出现,但是限于打字机的机械结构,其很难实现现代电脑的两次按下引号键先后出现前后引号,于是乎要实现前后引号只得在打字机键盘上同时放下两个引号。

后一问题本质上是Unicode编码系统的锅,它没有分开定义全角和半角引号,让较窄的英文引号和较宽的中文引号占据相同码位,仅仅依据输入法区分,最终产生混淆。除了间距不和谐导致的不美观,其对标点挤压操作的影响对于屏幕文档设计更是一个巨大的麻烦(限于篇幅,这里不展开讲解标点挤压)。

为了解决引号的问题,人们选择改造引号。

打字机问题催生了“傻瓜引号”:"",这样的引号不分先后,解决了前后引号之分,却又有新的问题。傻瓜引号的单双引号混用时会显得非常难以辨别:"' 和 '" 。

为了解决Unicode编码系统问题和傻瓜引号的单双引号混淆问题,人们在日语中找到了解决方法,也就是“直角引号”:「」和『』。有人认为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奈良时期的日本,一个叫“庵点”的用来标识唱段起始的符号。除了上述两个问题,直角引号在近中文书写体系的日语书面表达中有来自片假名的天然优势:在使用弯引号时会混淆浊音。比如カ (ka) 和ガ (ga)、キ (ki)和ギ (gi)。对上面两个问题,直角引号在Unicode编码系统的编码系统中与弯引号码位不同,「」和『』的区分明显也不至于如傻瓜引号一般混淆,甚至还解决了弯引号远看黑点的问题。结合这些优点以及日语acg作品汉化组也保留了直角引号的使用习惯,直角引号开始在中文互联网上得到了更多的使用。例如:你说得对,但是『原神』......

不同引号各有优势,自然各取所需,在形态变化中让引号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结

文字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标点是理解文字的工具,我们对标点的使用和讨论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一言以蔽之:标点符号要辅助文字表达、结合读者实际、参考标准使用,不必刻意求新,亦不拘泥于标准。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