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肿瘤内科:穿越抗癌重重迷雾,全力以赴为患者搏生机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管颜青)在北京王府井大街以东,有一处屹立百年,充满中国古典建筑风格的院落。它是蜚声海内外的中国顶级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其历史与中国现代医学发展史紧密相连,见证了现代医学在中国落地生根的恢宏画卷。

在回顾医院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有一张描绘1940年协和大内科查房的场面的漫画流传至今,内科医生几乎全部到场,还包括了皮肤科、放射科、神经精神科、儿科等科室的医生参加。他们只为一个患者会诊,集思广益,百家争鸣,群策群力解决诊治中的疑难问题。时至今日,这样壮观的内科大查房依然是协和内科的盛景。

精益求精的钻研学问是老协和人的命根子。在成立仅有20余年的肿瘤内科,这种“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百年精神依然延续。在陈书长教授、白春梅教授、巴一教授三代科室主任的传承接力下,他们扛起了领航肿瘤学科发展的重任。他们是国内率先提出“肿瘤规范化治疗”的理念、按指南规范肿瘤治疗的科室之一。他们穿越肿瘤治疗的重重迷雾,遵循“个体化治疗”“多学科综合协作”“精准抗癌”等先进的治疗模式,为全国的肿瘤疑难杂症患者寻找治疗的最优解。

01 20余载初心如磐,守护健康全力以赴

时钟拨回上个世纪90年代,此时肿瘤已开始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重要疾病之一。伴随着我国抗肿瘤治疗的研究逐步繁荣,全国各地纷纷建立了肿瘤内科的专业科室。在这一背景下,北京协和医院依托拥有扎实深厚的内科治疗功底,率先于2001年11月在全国大型综合性医院中建立肿瘤化疗病房,在2002年8月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肿瘤内科。经过20余年的发展壮大,已成为国内领先的肿瘤规范化和创新性治疗中心。

作为第一批加入的医生之一,肿瘤内科副主任赵林对科室发展深有感触。在她看来,伴随着肿瘤治疗模式的日新月异,科室紧跟肿瘤内科发展的时代步伐,积极学习开展新技术、新方案。从最初进入科室时只有传统的化疗手段,到如今靶向、免疫、抗血管生成、疫苗、抗体偶联药物等治疗方案的层出不穷,多种治疗手段联合应用,肿瘤内科团队始终走在国内前沿,帮助患者获得最新、最好、最适宜的治疗方案。

“从刚建科的四五个人到现在二十多人,如今的科室成员各有所长,覆盖的瘤种非常全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王颖轶教授回忆说,科室成立初期主要覆盖当时较为常见的瘤种,现在亚专科分的更细,瘤种更多,包括乳腺癌、肺癌、消化系统肿瘤、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等,以及罕见肿瘤、老年肿瘤、有合并症的肿瘤等复杂疑难病例,积累了独到的经验,能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状态。

王颖轶认为,与专科医院的肿瘤内科相比,科室作为全国大型综合性医院中的专科,在依托兄弟科室的强大综合实力下,更具有治疗伴有合并症的肿瘤的优势。

十年前,曾有一名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由于骨骼病变压迫神经,处于截瘫状态。她多次寻医无果后,慕名来到北京协和医院。尽管患者在治疗前期出现了感染性休克,引起多脏器功能衰竭,命悬一线,但在肿瘤内科、骨科、重症医学科等多团队的协作下,最终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经治疗后肿瘤还缩小了2/3。要知道,当时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死亡率高达95%。这是团队合力攻坚下的奇迹,诠释了协和人全力以赴勇攀医学高峰的使命与担当。

02 践行规范化诊疗理念,多学科协作寻找最优解

尽管20多年来,科室的人员规模、治疗模式发生了变化,但始终不变的是“肿瘤规范化治疗”的理念。

“规范治疗是我们科室的核心,体现了‘严谨’‘求精'的协和精神。”赵林介绍,肿瘤内科有一本肿瘤治疗的工作手册,每年年底由科主任带领团队进行所有瘤种治疗方案的修订更新,纳入国内外权威的指南推荐和最新的临床研究,以此指导全科工作,从而保持治疗方案紧跟前沿。

“规范化诊疗并非本本主义,我们主张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索创新。”王颖轶表示,尽管科室有标准化的工作手册,但面对复杂多样的患者群体时,科室重视“个体化治疗”“多学科综合协作”“精准抗癌”等治疗理念,为每位患者寻求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尤其在巴一教授的带领下,科室更加重视多学科综合协作和教学查房,将规范化诊疗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中。

作为胰腺肿瘤、食管及胃部肿瘤、结直肠肿瘤多学科疑难会诊(MDT)小组成员,肿瘤内科主任助理王湘感受到越来越多的患者正从MDT中获益。

曾有一名结直肠癌患者伴有肺结核症状,但无法判断到底是结直肠癌导致的肺转移,还是本身就有肺结核基础病后出现的结直肠癌。了解患者的疾病进展对理清治疗方案的主次顺序影响很大。为此,结直肠肿瘤MDT专家团队反复多次讨论了该病例,包括肿瘤内科、外科、呼吸科、放射科、影像科、放疗科等学科。最终,MDT团队通过抽丝剥茧的分析,判断患者是结直肠癌肺转移合并肺结核。经过抗结核治疗、化疗、手术等一系列治疗后,患者已带瘤生存了8年,如今生活质量依然很好。

在北京协和医院,这样的MDT专业组共有40多个,肿瘤内科参与其中20多个专业组的讨论。他们从患者和家庭的需要出发,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医患共同决策,群策群力,为全国疑难重症的肿瘤患者排忧解难。

03 学习交流风雨无阻,科研以患者为出发点

如果你全天跟随肿瘤内科医务人员的脚步,你会被科室浓厚的学术氛围深深感染。每周一举行新病例和疑难病例全科讨论会,周二和周五与前来学习的住院医、研究生、博士生、进修生交流沟通,周三经典文献和业务学习,周四科研交流分享。科室每年还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和神经内分泌肿瘤学习班,并派成员参加ASCO、ESMO、JSMO等美欧日国际肿瘤学术会议,及时把握国际肿瘤治疗领域最新进展。

“这种定期的学习交流我们已经坚持了20多年了,可以说建科以来风雨无阻。”王湘说,“肿瘤学科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快,学无止境。因此,大家都愿意主动交流学习。我们常常针对一个病例,从病因、机制、病理,临床研究、治疗注意事项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有时还会有唇枪舌战的激烈讨论,氛围非常好。”

赵林也深有同感:“作为一位有责任心的肿瘤科医生,必须保持时刻学习的状态,以适应国内外肿瘤治疗飞跃式的发展变化。与此同时,科室注重科研和临床转化。在巴一主任到来后,科研更关注改善临床的实际问题。”

比如,医学界对于免疫治疗的了解仅为冰山一角,如何通过肿瘤微环境或生物标记物预测免疫治疗疗效和安全性,仍需要更多的探索。再比如,肿瘤耐药性是限制各种治疗方案疗效的一大难题。寻找肿瘤的耐药机制,为患者带来用药指导,也是科室关注的临床热点。

“医生不仅要会看病,更要学会思考,通过科研寻找临床问题的解决方法。”赵林表示,目前科室有1个肿瘤基础研究实验室,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家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合作开展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及肿瘤免疫学等基础研究。同时,科室也是“国家级肿瘤药物临床试验基地”,年均开展20余项I~IV期肿瘤药物临床试验。可以说,从基础科研到临床试验,只要是患者所需,都是肿瘤内科关注的重心,为患者寻找治疗新方案、新策略。

04 与患者守望前行,用温暖消除病痛

随着我国肿瘤诊疗能力的提升,肿瘤正成为一种慢性病,很多的中晚期患者可以“带瘤生存”。然而,很多患者对肿瘤依然存在误区,有时还会因为过于恐惧而盲目应对。

“在肿瘤治疗快速发展的今天,依然有很多患者认为化疗的不良反应非常多,一定会掉头发、恶心、呕吐。甚至有患者说‘化疗化疗,一化就了’。实际上,这些都是人们对传统化疗的认知。如今,肿瘤治疗以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为中心,辅以化疗,避免了很多不良反应。”在王颖轶看来,医生与患者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医生有责任为患者科普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方案,传递正确的防癌抗癌理念,消除患者误区。

为此,他和其他团队成员常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为患者和家属解释复杂的治疗方案:“化疗就像一颗原子弹,它是无差异的攻击;靶向治疗就像定向导弹,定位精准;免疫治疗则是去除肿瘤细胞的伪装,让免疫细胞尽快识别杀伤肿瘤细胞……”

在积极的沟通下,患者与医生建立了信任,树立了积极治疗的信心。但另一方面,肿瘤患者也面临各种身体上的痛苦和较大的心理负担,需要医护人员一路搀扶,相伴前行。

为了缓解患者由于肿瘤本身或治疗引起的疼痛、恶心、呕吐、厌食等一系列症状,肿瘤内科围绕患者生存质量,率先建立了无痛病房、无呕病房,为患者提供疼痛、呕吐等分级处理,最大程度帮助让患者远离肿瘤治疗中的痛苦。

“我们希望通过一系列工作,让肿瘤患者感受到治疗路上并不孤单。”王湘介绍,北京协和医院的挂号常常“一号难求”,为了方便肿瘤患者接受其他科室的帮助,科室提供一站式转诊服务,避免患者病情延误。近年来,北京协和医院肿瘤内科还开设了医护联合门诊、专病门诊,与缓和医学中心安宁疗护门诊、麻醉科疼痛门诊紧密联系,多角度服务患者,让他们在治疗中更安心、更舒心。

记者手记

在采访的尾声,三位专家不约而同地谈及肿瘤“防”大于“治”。尽管全国各地开展了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肿瘤防治宣传活动,但如何让科学防癌抗癌的理念深入人心,依然道阻且长。为此,科室自成立之初就开展了各种科普宣教,如今正采用多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科普防癌抗癌新知,呼吁群众做好肿瘤的三级预防。

消除肿瘤防治的盲区,点燃患者前行的灯塔。在这条充满荆棘的防癌抗癌的征途上,北京协和医院肿瘤内科的医生们白衣为甲,勇抗病魔。他们的每一次身影,都让人感到心安。因为他们是医者,与患者守望前行,一直都在。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