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理学院以主题教育新成效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四川文理学院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努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促干、以学正风上下功夫见实效,不断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找到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以学铸魂,把稳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方向盘”

四川文理学院着力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教育根本问题。坚持为人民办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扎根革命老区、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服务区域发展,强化顶层设计,研究制定《关于实施新时代红色文化育人工程的方案》,推进实施新时代红色文化育人工程,把红色文化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立体式育人矩阵,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彰显学校办学特色。近十年,学校50%左右的生源来自四川革命老区,25%左右来自川陕革命老区;32%左右的毕业生初次就业选择在四川革命老区,21%左右的毕业生初次就业选择在川陕革命老区。

以学增智,找准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

四川文理学院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扎实开展调查研究,在摸清底数基础上,更加明晰学校事业发展思路。为破解基本办学条件薄弱、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指标相对滞后、高层次人才明显不足、办学资源极为短缺等瓶颈问题,明确了统筹推进办学类型从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变、办学层次从本科为主向本科研究生并重转变、师资队伍从硕士为主向硕博并重转变、学科布局从文理为主向文理工医等多学科协调发展转变,科学谋划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加快学校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安全发展,全面建设特色优势更加显著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以学促干,聚焦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四川文理学院坚持系统观念,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制定学校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方案,进一步加强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对接达州“3+3+N”现代产业发展需求,提出“把学科建在产业上”,布局形成“能源与化工材料”“数据与智能制造”等六大学科群。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出“把校区建在园区上”,加快“一校三区”建设,重点推进能源化工、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方面学科研究,服务“一区一枢纽一中心”建设。提出“把创新建在人才驱动上”,推进实施塔石人才工程,构建科学、系统、完备的人才工作制度体系。

以学正风,提振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精气神”

四川文理学院坚持问题导向,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制定全校大兴调查研究实施方案,围绕16个方面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学校层面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7个,查找问题短板11个,建立整改台账,采取清单式管理和项目化方式,动态推进问题整改落实。举办新学期干部“铸魂笃行”培训,逐步形成“笃行讲堂”品牌,不断引导党员干部提振锐意进取、担当有为的精气神。大力弘扬学校新时期办学精神,加快推进学校第二次创业向第三次创业转换关键期的发展。扎根老区,铸魂育人;服务区域,开放办学;团结奋斗,排难创新。

(四川文理学院 杨浩强 李德平 任经宪)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