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政协书画院书画家作品集第四辑——李木教

李木教

福建省政协书画院特聘书法家

福州画院副院长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中国书协草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国家一级美术师

1966年出生于福建诏安,担任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等重要展览评委。书法作品入选历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及国际交流展览,并获第五、六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一等奖,第一届全国楹联书法大展金奖等。1994年获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福建省首届百花文艺奖”二等奖。入编《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书法卷》等书籍并入藏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南海等文博单位。出版个人作品集多种。

文/林继中

关于木教君的书艺品位,我本外行,故所知甚少,不敢置喙焉,但对他学艺的过程及其求进的心路却颇有所闻。自他十六、七岁进漳州师院从我学古典文学起,功课之余对书艺就很投入,至今二毛而兴味不减,可谓孜孜以求。

当代书坛消费市场之广,学习者之众,旷古未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大凡一事成了时尚,则众之所趋难免要化雅为俗,点金成铁。书法的受众多了,知音却少了。作者急求事功,追求“吸眼球”“冲击力”“震撼”之类广告效果,缺乏蕴藉的兴味;观书法者“看”而不“读”,远离了“品”的传统,使书法失却陶冶性情、以美启真的功能追求。对此已引起有关各方警觉,毋用我来晓晓。我关注的是:就作者方面言之,该如何处理传统与新变、雅与俗之间的矛盾,以免两败俱伤。《文心雕龙》之《通变》篇云:“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堪久,通则不乏。趋时必果,乘机无怯。望今制奇,参古定法。”周振甫先生译文是:“文章的创作规律是运转不停的,每天要发展它的成就。善于变化才能够持久,善于会通才不会贫乏。适应时代需要一定要果断,抓住机会不要怯懦。看准当前的趋势来创作突出的作品,参酌古代的杰作来确定创作的法则。”我视此为文艺之通则,斟酌古今的不二法门,常向人推荐。木教君于此应有会心,故长年浸润于二王书风,其中于米芾、王铎用功尤深;又因其有心于新变,故近年来颇关注古代民间书风与于右任以碑入行草的经验,付诸实践,书风为之一变。本册中诸作,可看作其蹒跚前行的足跡,识者细读可知也,兹举一例以明我说。

册子中所书杜甫《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三首》之二,其形式与诗的内容有若即若离之趣,所录二者表达的是老杜于漂泊西南时困顿的心情。诗之第一首写观图发兴,“群仙不愁思”正是因为自家多愁,故羡之。第二首写因观画进而动高隐之思,结句云:“此生随万物,何路出尘氛!”是对战乱未有穷期的无可奈何的慨叹。这种仙境与现实之间的倒影关系,在书写中似有所体现:满纸之重心压在左下角,第二、第三行字的排列紧凑,左侧整齐而右一侧略参错而稍上扬,与诗中向往之情绪合拍,至“老去空闻”四字则显疏空,急转入逼仄,与诗作由仙境跌入现实颇能呼应。这些想法未必是书写者的原意,但作品引发读者异质同构的“格式塔”式的联想本是艺术题中应有之义,此作可看作是变革中较为成功之作。如果说以上多是读者个人的体会,那么在大草中减少字与字之间的牵连,让章草笔法强化字作为个体的独立存在及字与字之间“势”的磁性,动中显静,静处生动,在飞动中增进沉静之美,则是作者良苦之用心,是对戾气、躁气之放纵的一种牵制和消解。

让情感符号经由理性的过滤而入于读者之联想,正是现代艺术的一种追求,也是王、颜以来书家的一种潜在的趋势。无论如何,木教君这一斟酌古今的努力正在途中,未必尽如人意,却又何愧吾心,木教君其勉旃!

张问陶诗 52×148cm

辛弃疾诗 90×180cm

康有为诗联 30×180cm×2

元稹诗 58×180cm

杨慎词 76×28cm

方劬诗 55×180cm

白居易诗 52×148cm

刘长卿诗 55×180cm

文同诗 180×41cm

凭圆三哲诗 52×148cm

苏东坡诗 58×155cm

于右任诗 51×162cm

刘禹锡诗 56×180cm

柯九思诗 180×48cm

王维诗 68×180cm

高适诗 52×148cm

杨慎词品一则 48×30cm

来源:福建日报新福建App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