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粤军三大“掌门”的恩怨沉浮(张发奎盛极而衰)

07)粤军三大“掌门”的恩怨沉浮(陈铭枢重掌十一军)

上回说到,1927年初宁汉分裂时,亲蒋的陈铭枢迫于武汉方面的压力,离开部队投向的蒋介石。张发奎由此兼任十一军军长,对部队进行改编,但由蔡廷锴任师长的第十师,得以相对完整的保存下来。

宁汉正式分裂后,南京蒋介石方面的主要军事力量是他的第一军和李宗仁的第七军,武汉方面的主要军事力量为唐生智的三个军(攻占武汉后,唐生智的第八军扩编为三个军,唐声势不可一世)和张发奎两个军。

唐生智

此时武汉方面的实力较强,曾欲东下讨蒋,双方一度剑拔弩张。但此时北边还有实力强大的奉系张作霖直系孙传芳的主力也还在。为了避免重蹈太平天国的覆辙,双方随后达成默契,各自率部进行二期北伐,后续再解决内部争夺。

1927年4月,张发奎率领第四军、第十一军以及由黔军投诚而来的贺龙独立十五师,浩浩荡荡的兵出鄂豫交界的武胜关,向河南境内的奉军进击。

奉军由少帅张学良率领,在最惨烈的驻马店临颍大战中,张发奎仅率两个师对阵对方三个军,双方血战两昼夜,最终以张学良的退却告终,著名的黄埔三杰之首、时十一军的团长蒋先云,即在此役阵亡。

蒋先云

奉系退到黄河以北后,张发奎部班师武汉,6月份所部随即扩编为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集团军总司令唐生智,同时兼任第一方面军总指挥),下辖三个军:

第四军:军长黄琪翔,下辖繆培南的十二师、李汉魂二十五师;黄琪翔的梅县同乡叶帅此时任第四军参谋长;二十一师富双英,系由东北军收编而来的部队。

第十一军:军长朱晖日,下辖蔡廷锴的第十师、叶挺二十四师、许志锐二十六师(许调离第十师后,由陈芝馨接任副师长)。

第二十军:军长贺龙。

林彪、许光达此时均在第四军二十五师的周士第团任职任连长。粟裕则在叶挺的二十四师任教导大队的一名班长。

张发奎升任第二方面军总指挥,成为三军统帅,达到军事生涯的巅峰。一年前,他还仅仅是个师长,此时陈铭枢失去了部队,在蒋介石部任文职,陈济棠还沉浸在刚复职十一师师长的侥幸中。

张发奎

第二方面军成立后,随即推动解决几个月前的问题-东征讨蒋,张发奎和唐生智分别率部沿长江南北岸向东推进。

大军行进至江西集结时,叶挺、贺龙在武汉分共的压力下,率部举行了著名的“南昌起义”,第二方面军一分为二,参加起义的主要部队有:贺龙第二十军,叶挺二十四师,蔡廷锴第十师,李汉魂二十五师的两个团。

起义爆发后,张发奎剩下的部队为:繆培南的第十二师、许志锐的二十六师两支较为完整的部队(二十一师在南下广东时解散),以及李汉魂残缺的二十五师,总兵力约两万余人,实力折损一半以上。

从6月份组建成第二方面军,到8月1日南昌起义,张发奎军事生涯巅峰期只维持个把月,真可谓盛极而衰,光辉只有一刹那。

南昌起义前后的贺龙

实力大损后,张发奎亦无心东征,与汪精卫商量后,决定以追击起义军的名义,率领残部南下广东,另辟局面。其实这个计划在7月份时,邓演达就向他提出过,不过当时他自恃兵强马壮,对讨蒋信心满满,以为可以很快直捣南京,因而没答应。想不到十几天之后,竟因为部队内讧转而落实这个计划。

听闻张部回师广东,老上司李济深透露了焦虑的情绪(宁汉分裂时,李济深拥护南京的蒋方),一方面叶贺大军浩浩荡荡南下,他担心抵挡不住,希望联合张部一起绞杀起义军。另一方面又担心张发奎部回到广东后跟他争地盘。但张部回粤行动已起,昔日属下已成长为林中虎,他也奈何不得,只得尴尬的表示“欢迎”。

(未完待续,竟然看到这里了,如果觉得不错,随手点个赞鼓励吧。关注我,看真实而有趣的历史)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