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女孩自称郑和下西洋后代,世代等了600年只为回中国老家!

#讲好中国文化##时事热点头条说##头条创作挑战赛##秋日生活打卡季#

超感动!非洲女孩自称郑和下西洋后代,世代等了600年只为回中国老家!


几天前,江苏太仓市的中药种植园,一位来自非洲的女性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她对中药颇有研究,与一旁的中药师频繁交流自己的想法,对中文和中药的熟悉程度,让所有人在赞叹的同时,也难免有些疑惑:


为什么一位非洲的女性,会对中国的传统领域如此了解?


(图源:苏州新闻网)


如果大家知道这位女性的身份,这份疑惑可能转瞬间就会变成惊呼。


她的名字是沙里夫,来自肯尼亚。


近20年前,十几岁的她给大使馆写信,表明自己是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时船员的后裔。这个消息,一度让中国媒体为之震动。



600年,历史的转动带着文明的痕迹,随着血脉传承,刻下一道奇迹。回顾沙里夫的人生,不由得让人感叹历史的厚重,与命运的离奇...





时间回到2004年,时任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郭崇立收到一封肯尼亚女孩写的信。



女孩在信中说,自己是郑和下西洋时船上水手们的后代,从小便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对中国充满了好奇。


她说,希望能借助大使馆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梦想:亲自到中国去看看,看看自己祖先生活过的地方。



写信的女孩正是当时15岁的沙里夫。在我们看来相当离奇的故事,当年却在大使心中鸣响惊雷:


郑和下西洋时,确实有经过肯尼亚的马林迪和蒙巴萨,从理论上讲,当时的水手们存在在此留下后代的可能性。


(当地博物馆还能看到明代的青花瓷器)


如果女孩所言非虚,这段一度被尘埃掩盖的历史,可能以一种不曾设想的方式,重新出现在我们眼前。


(郭崇立大使)


大使一行人立刻赶往女孩所在的帕泰岛,在那里,大家见到了写信的女孩沙里夫和她的家人,也听到了家族世代流传的历史。



沙里夫的家庭世代生活在帕泰岛上,父亲是当地人,母亲是中国后裔。她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和一个弟弟。


小时候她就从外婆那里听说,几百年前曾有一支中国船队来到岛上。那艘船在小岛附近触礁沉没,船员们九死一生,逃到岛上才捡回一条性命。


(图源:梨视频)


面对这些陌生的外来者,岛民们最初抱着极大的警惕。但长时间的相处中,中国船员们友好善良的行为,还是慢慢感化了大多数人。


流传下来的故事中着重提到,水手们帮当地人办了一件大事:他们奋勇合作,铲除了一条为祸民间的大蟒蛇,成功获得了当地人的信任。



而在意识到无法重新造一艘大船、回家无望后,船员们在当地定居下来。他们把定居的地方称为“上家村”,此后与当地人通婚、养育后代。


沙里夫的外婆一家,正是当时船员们的后代。


(一家人手中的瓷器残片)


或许是对故土的想念让当年的水手们抱憾终身,他们不断叮嘱自己的后代,要把关于中国的故事一代代传下去。


于是,从外婆到母亲再到沙里夫,600年前中国水手们的遥远故事脉络作为家训,清晰地融进了家族血脉,她们一家都对自己的身世坚信不疑。



沙里夫一直称自己是“中国女孩”,对历史、文明和远方的想象,让她对中国这片土地充满憧憬。


她一直觉得,有一条命运的线连接到遥远的、她从未见过的地方,那是她祖先生活过的土地,是一个今生永远无法到达的遥远地方。


600年过去,沙里夫家里依然有各种和中国相关的痕迹,甚至保有一只完整的、来自明代的青花瓷碗。



曾有国外考察组来到沙里夫家中追寻历史的踪迹,谁想到,团队中的一位日本考古者不小心打破了这只唯一保存完整的碗。


这只碗后来被《郑和下西洋》纪录片的摄制组用胶水修复,对一家人来说,这是一代代流传下来的、极为宝贝的东西。


(2017年央视的采访中,瓷碗上能看到破损的痕迹)


郭崇立大使一行人听完整个故事,看到他们手中的青花瓷器,以及观察了他们和当地人略有不同的面部特征之后,几乎已经确信,一家人所言非虚。


但真正做出判断,还需要更进一步的证据。



他们要来了这家人的头发等能够测试DNA的东西,将其作为样本送回中国鉴定。


鉴定结果证明,一家人确实存在着和中国人的血缘关系。



之后,大使和写信的女孩沙里夫约好,会帮她实现去中国留学的愿望,争取公费留学的名额。


2005年6月,高中毕业的沙里夫,终于如愿登上了前往中国的航班。



16个小时的飞行,跨越祖先们在海上走过的漫漫长路,沙里夫来到南京,来到家族血脉的起点。


600年前的祖先们从这片土地启航,600年后,她又回到了这片土地。



在中国的生活充满了新奇。沙里夫曾被邀请参加《郑和下西洋》纪录片的首映礼,参观六百多年前郑和下西洋宝船的“出生地”——南京宝船厂。她被各家媒体采访,讲出自己家族的传奇故事。



在非洲家乡时,沙里夫就经常到附近城里的一家店,跟随当地的老板偷偷学习中文。


而来到中国后,她首先将在南京学习了两年的中文,然后进入大学,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



她给自己起了个中国名字:夏瑞馥。她说自己终于实现了小时候的梦想:踏上遥远的土地,回到祖先的家。



两年的中文学习结束后,夏瑞馥进入南京中医药大学,朝自己感兴趣的医学领域进发。


她说:“我的先祖曾经拯救了一整个村子的人,我也要将治病救人的知识,带回到肯尼亚。”



抱着改善家乡医疗环境的梦想,夏瑞馥的求医之路已迈过十年。她曾在太仓市中医医院针灸科出门诊,不少人都认识了这位谦虚可爱的“洋中医”。


她在结束研究生的课程后继续前往武汉读博,立志要带着自己的医学梦想,走到更远的地方。



结束学业后的几年,夏瑞馥回了肯尼亚老家,用自己的知识帮助更多肯尼亚人摆脱病痛。


带着从祖先的土地上学到的知识,她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医生,不仅坐诊看病,还把医术带到了一个个偏僻的村庄。



回到文章最开始。今年夏瑞馥重访太仓,除了到中药种植园参观,还拜访了当时在中医医院实习时的老师。


她说,在学习医术之外,她还想询问老师关于开办诊所的事情。


如今她的愿望是在肯尼亚开一个中医诊所,利用学到的中医知识,帮助改善家乡落后的医疗条件。



从最初踏上中国的土地,如今已经快20年,夏瑞馥依然像最开始那样,永远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梦想。


倒回600年,在船难中逃生后登上岛客死他乡的船员们可能不曾想到,自己的后代终于能够回归故土。


600年的回家路,文明的火种从灰烬中重生,带着大国的历史厚重,再一次化作吹向异域的清风...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英国报姐)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