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红军因伤掉队成瓦工,15年后他给上将战友写信:给我分配工作

1950年,时任贵州省军区司令员杨勇的书桌上多了一封特殊的信。当他看到寄信人那一栏“孔宪权”三个大字的时候,一时间百感交集,不断地在内心感叹这个失踪已久的老战友如今还在人世。

怀着激动的心情,杨勇看完了这封信,随后默然许久。信里的内容并不复杂,除了简单的寒暄外,孔宪权主要介绍了如今的际遇,还恳切地向杨勇表示希望能回归组织,并获得一份工作。

这个简单的请求却让杨勇唏嘘不已,孔宪权曾经是一位优秀的战士,在反“围剿”作战和长征途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是被无数人认可的战斗英雄。

时移世易,如今的孔宪权却过着贫苦的生活,靠做瓦工活勉强度日,他为何会落到如此境地,中间都发生了什么?

孔宪权

异常激烈的娄山关之战

这一切就要从孔宪权在娄山关之战中的英勇表现开始说起。作为一个优秀的“老革命”,此时的孔宪权已经是红三军团十二团的作战参谋,并且在之前的多次反“围剿”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然而在1933年国民党发动的第五次围剿中,中共中央内部出现了错误的军事战略和作战准则,最终导致惨烈失败。为了扭转不利局面,红军被迫展开了长征。

幸运的是,中共中央在1935年召开了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主席等人的指挥地位。而会议结束之后,赢得后世无数人赞叹的“四渡赤水”就在毛主席的指挥下奇迹般地完成了。

在这个过程中,红军通过一系列极为惊艳的操作顺利冲出了包围圈,粉碎了敌人的围追堵截。

长征

其中二渡赤水是极为关键的一环,而影响此战胜负走向的关键一役就是桐遵战役。根据相关的资料,这场战役的关键就是娄山关,如果能顺利拿下这道关卡,红军就能占据绝对的优势。

孔宪权所在的部队在这一战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先是抓获了敌军的多个重要人员,一举掌握了娄山关部署的重要情报。

不过即便是拥有了足够的情报,在敌我力量差距较大的情况下,我军对娄山关的进攻依然遭遇了不少阻力。其中,一个叫黑神庙的据点成为了双方拉扯的核心区域,

负责进攻这个区域的正是孔宪权所在的十二团,在提前勘察了黑神庙周边的地形后,孔宪权带领突击部队找到了一条非常隐蔽的路线,在敌人不备的情况下一举摸到了据点附近。

红军

随后,双方爆发了激烈的交战,孔宪权等人因为占据了有利的地形,在第一波进攻中就给敌人造成了致命打击,一举击杀了几百名士兵,并顺利攻入了据点。

接着就是双方的短兵相接,孔宪权和战友们发挥出了强大的作战能力,在人数劣势的情况下,一点点向内推进。而敌军当然也不是吃素的,他们奋力反击,给我军也造成了不小的伤亡,

在这个过程中,孔宪权充分展现了勇猛的作战气质,他一直拼杀在最前线。经过激烈地冲杀后,我军终于成功压制了敌军的火力,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孔宪权也身中数弹,拼到了子弹耗尽。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关键时刻我军的增援部队赶到了战场,迅速击毙了剩余的敌军。

重伤倒地的孔宪权也及时被人救起,并很快送到了后方的医院中进行治疗。

受伤

流落乡村,后成泥瓦工

此战中孔宪权受创极重,他右大腿根部的胯骨几乎完全被摧毁,急需进行手术。但此时我军医院一直面临缺少药品的局面,尤其是用于手术麻醉的药品更是有极大的缺口。

面对这种情况,医生无奈地表示,只能给孔宪权提供效果逊色不少的麻醉药品。这意味着手术的过程中,孔宪权将遭受巨大的痛苦。

但作为一名优秀的战士,孔宪权顽强地坚持了下来,在医生取出子弹和碎骨的过程中硬生生挺了过去。

孔宪权的坚韧和勇敢赢得了医生和其他战士的尊重,不少人对此记忆犹新,多年后回忆起来依然对他赞叹不已。

伤员

根据当时的规定,大部分受重伤的战士都被就地安置,等到痊愈之后,再想办法追上大部队。不过孔宪权坚持表示希望能随军前行,考虑到其立下的赫赫战功,部队领导同意了他的请求。

但很多事情往往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孔宪权随军前行两个星期后,因为没有得到足够的休息和养护,其伤势非但没有好转,甚至还有加重的趋势。

无奈之下,孔宪权只能放弃随军前行,最后被部队安置在黔西县枫香镇的一个土财主家。

这个土财主姓宋,对红军是非常友好的,因为他常年遭遇当地军阀的盘剥,是我军击毙了这个臭名昭著的军阀,助其脱离苦海。因此面对部队交给的任务,宋财主欣然接受,并表示一定照顾好孔宪权,让他能够尽快地恢复健康。

银圆

据悉,部队在离开前不仅给孔宪权留下了300块银圆,还配置了一位专门的医护人员以及警卫人员。

在这些人的照顾下,孔宪权的伤势一天天好转,逐渐恢复了健康。

在看到孔宪权有了一定行动能力后,医护人员和警卫人员决定先行离开。在临行之前,他们特意拍摄了宋财主本人及其居所的照片,并嘱咐其照顾好孔宪权,以后还会回来检查。

就这样,孔宪权在宋财主家休养了很久,彻底恢复了行动能力。等到“西安事变”结束中,国共两党重新建立了统一战线,此时去陕北与已经没有了任何风险。

财主

因此,孔宪权也准备去延安和战友们会合,但是宋财主却提出了反对。他表示红军很可能回来检查,到时候要是发现孔宪权不见了,自己就说不清楚了。

面对宋财主的殷切恳求,孔宪权最终不忍心拒绝,只能选择继续留在枫香镇生活。

不过他还是搬离了宋家,准备自己养活自己。在入伍之前,孔宪权是农活上的一把好手,按理说养活自己问题不大。但实际上他的枪伤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导致左右脚高度不一,成了一个跛子。

这就意味着孔宪权很难从事他熟悉的重体力活动,只能做一些难度不高的零工。他尝试了很多职业,最后发现瓦工的体力要求较低,相对更为适合。

不过因为身体的残疾,孔宪权的效率比正常工人要低,因此其获得的收入也仅能勉强糊口。

街道

给上将战友的一封信

在枫香镇居住多年后,孔宪权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准备就此安稳地过下去。因此,新中国成立后,他也没有向当地政府表明身份,只是默默庆祝了来之不易的胜利。

在部队的时候,孔宪权曾经因为大字不识一个,导致了一次严重的失误。

因此,他后来对阅读识字非常重视,坚持锻炼自己的读写能力,孔宪权每天都会抽出时间来看报,这个习惯他一直保留着。

在读报的过程中,孔宪权了解到了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化,内心的热情也被重新点燃。

杨勇

1950年的一天,孔宪权在读报的时候,忽然看到了两个非常熟悉的名字,贵州省军区司令员杨勇以及政委苏振华。他们是孔宪权所在团部的老领导,曾经并肩保卫过中央苏区。

一时之间,有关战场的记忆纷纷涌上了孔宪权的心头,他仿佛重新回到了那个激荡人心的岁月。

于是,孔宪权大着胆子给杨勇和苏振华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介绍了自己如今的状况,并表示希望能尽快回到组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之后孔宪权就陷入了忐忑的等待中,他不知道自己的这封信将迎来怎样的结果。好在等待并未持续很久,孔宪权很快便收到了军区的回音,当地政府也随即启动了帮助他恢复党籍的程序。

杨勇等人

事实上,杨勇在接到孔宪权的来信后非常激动,第一时间便把这个好消息分享给了政委苏振华。两个人感慨一番后,迅速行动起来,为孔宪权回归组织提供帮助。

随后两人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黄克诚,后者正是孔宪权的入党介绍人。

听到这个消息后,黄克诚也非常激动,有了他的加入,孔宪权迅速恢复了党籍,并得到了组织的认可。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后,组织正式为革命战士孔宪权分配了新的工作,参与遵义会议纪念馆的建设。

遵义会议纪念馆

遵义会议纪念馆首任馆长

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样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必须修建一座纪念馆,才能让更多人了解它的价值。

而筹备委员会秘书的工作非常适合孔宪权,一方面是因为它对体力的要求不高;另一方面孔宪权当年是遵义会议的亲历者,对这次会议非常熟悉,由他来推进纪念馆的建设效果会更好。

而孔宪权也没有辜负组织的信任,他在接到任务之后,迅速赶往遵义,并第一时间展开调研,寻找最适合的建馆地址。

在之后的3年里,孔宪权跑了很多地方,收集了大量的资料,最终确定了纪念馆的建筑风格以及修建地址。

遵义会议纪念馆

1955年2月,遵义会议纪念馆的修建工作正式启动,孔宪权随后成为了纪念馆的第一任馆长。在之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孔宪权花费了大量时间去收集与会议相关的文物,充实纪念馆的展品。

1957年7月,遵义会议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很快便收获了一众好评。孔宪权的工作也得到了领导们的高度认可,邓小平同志参观后,更是称赞孔宪权为遵义会议纪念馆馆长最合适的人选。

孔宪权并没有因为这些成绩就自满,在之后的十几年里,他一边兢兢业业地收集遵义会议相关的文物,一边组织人力撰写了与遵义会议有关的优秀书籍。

在他的管理下,遵义会议纪念馆发展得越来越好,成为了革命纪念馆的佼佼者。

遵义会议纪念馆

结语

可以肯定的是,孔宪权加入革命队伍之后,经历了非常坎坷的一段岁月。这个过程中,他的身份发生了三次变化,从英勇的战斗英雄到普通的泥瓦工再到出色的纪念馆馆长。

无论是在哪一个身份上,孔宪权都做得非常出色。他从不因环境的困苦自怨自艾,始终保持着昂扬的斗志。


参考资料

《“打不死的程咬金”孔宪权》——现代快报

《改变历史的三天——遵义会议在生死关头挽救中国革命》——《光明日报》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