疍家墟:新业态催热渔村“美丽经济”|落实百千万工程 茂名绘出示范墟⑤

编者按:

茂名把实施“百墟千村振兴计划”作为落实省委“百千万工程”的重要举措,在各区、县级市选取重要镇街节点建设了6个示范墟,取得阶段性成果。南方+茂名频道推出“落实百千万工程 茂名绘出示范墟”系列报道,立体式呈现示范墟建设新面貌。

10月14日,正逢周末。夜幕降临,在电白区南海街道晏镜社区塘霞村,疍家墟里暖黄色的灯光连片成带,将塘霞村的夜幕点亮,让村里多了几分白天没有的璀璨。

中秋、国庆“双节”假期已过,但疍家墟里仍有假期的余温。塘霞客厅旁,人们成双结对,围着小吃摊位挑选感兴趣的美食。一些游人慢慢聚拢而来,俚街里不时可见用相机和手机取景的游客。俚街入口处的茶餐厅新近开业,这会儿一楼大厅也坐了将近一半的顾客。边上一间新开的酒馆,此刻仍在赶工装修。

晏镜疍家墟是茂名市“百墟千村振兴计划”的示范墟之一。自去年5月开墟以来,疍家墟累计接待游客约64万人。利用得天独厚的滨海生态资源,挖掘海洋文化底蕴,围绕历史传承的冼夫人文化、俚族文化、疍家文化、渔商文化等打造各式场景,凸显茂名趁墟文化,疍家墟的新业态催热塘霞渔村“美丽经济”,成为南海岛旅游产品的破圈之作。

小渔村焕发文旅新生机

华灯初上,塘霞村变得热闹起来。俚街上的人流明显较白天多了,人们或流连于街区慢慢欣赏渔村风情景观,或择一处小摊点些特色小吃和茶饮享受夜色,或带着亲友进入广式茶餐厅里话起家常。

俚街是晏镜疍家墟的核心区。其大抵呈南北走向,沿街设了美食、特产、文创、饮品、非遗等各色商铺、摊位,建筑物上随处可见红砖、木纹、稻草、贝壳等渔村元素——这是以渔为生的疍家人的标志物,也是塘霞这个小渔村的乡土风物。

在茂名市“百墟千村振兴计划”中,疍家墟被赋予“打造乡村振兴渔村建设的典范”的厚望,要建设“农文商旅”融合发展的滨海旅游带。

2022年5月,俚街西段及年例广场开墟,让疍家墟成为“百墟千村振兴计划”首个开门迎客的样板墟。当年10月,俚街全面开业,塘霞客厅、皮鞋街、停车场、酒店等配套板块此后也陆续投入使用。俚街聚焦疍家文化,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年例广场侧重于展示群众文化和风俗习惯,策划演绎各类民俗文艺活动;塘霞客厅则以展现乡村振兴成果、提供旅游服务为主要功能。再加上以冼夫人文化为内核的有福城景区,这些要素汇聚,让疍家墟一跃成为周边旅游的热门打卡点。

“这些仿古的建筑很漂亮,围绕疍家文化而作的设计风格,又让人感受到了浓郁的地方风情。”徜徉于俚街的游客说。

越来越多游客将疍家墟作为旅游目的地,推动了当地酒店和民宿等新业态的发展。

在塘霞客厅旁,有50多间客房的网酒店在“双节”期间几乎天天爆满;那山那海民宿预计元旦前开业;另一栋“一号民宿”则在加紧施工中。目前,疍家墟一带建成客房超过300间,文旅产业的硬基础越来越扎实。

地域文化完成华丽转身

置身塘霞村,稍停下脚步细听,耳边就会传来清晰的海浪声。千百年来,塘霞村依偎在晏镜岭脚下,村民世代以打鱼为生。靠海吃海,让塘霞村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疍家文化。

“深入挖掘疍家文化、俚族文化和渔商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建设独具‘渔港风韵、渔村风情、鱼鲜风味、渔民风采’内涵的‘疍家墟’。”这是贯穿于疍家墟建设始终的设计理念。

渔网、渔船、草屋、塔楼……古代疍家气息和俚族传统文化元素在俚街随处可见,精心设计的仿古渔村建筑和现代渔村交相辉映,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街区努力营造出茂名热闹的墟日文化。年例广场的舞台上,如逢节假日,传承百年的咸水渔歌经常响起,沉浸式的表演每每能将疍家人的文化风情带到游客眼前。

俚街西面约100米处,有一处有福城景区,这是央视大戏《谯国夫人》拍摄取景地之一。有福城以谯国夫人——冼夫人文化为内核,青瓦白墙、飞檐斗拱、楼塔亭榭等古色古香的建筑物,让游客忽觉穿越时空回到了隋唐时代。

再行远些,便是晏镜岭。这是一个绝佳的观景台。站在晏镜岭山顶俯视,东面是一处海滩,礁石丛生,浪涛击石。西面是一个月牙形的港湾——童子湾,晚霞中千舟停泊,海水泛起浓郁金黄,蔚为壮观,是许多摄影爱好者镜头里的“主角”,也成了当地大力发展摄影产业,把“美丽风景”转化为“美丽经济”的资源禀赋。

这些鲜明的特色文化、地域风情,正成为疍家墟迸发的魅力火花,直抵游客心底。

未来,随着南海岛开发格局的深化,第一滩、虎头山、晏镜岭、童子湾、有福城、疍家墟等景区将进一步融合互补,一个具有IP属性和文化魅力的滨海旅游目的地有望形成。

乡村振兴的“渔村样板”成形

沿X635线东南方向转入塘霞村,就进入了“新皮鞋街”。不少鞋厂在这里开了体验店,店里不时传来叮叮咚咚的响声。

晏镜社区副主任严金介绍,20世纪90年代中期,晏镜皮鞋厂达300多家,后渐式微。借着疍家墟建设的契机,村里建起了这条集皮鞋文化展示、皮鞋手工体验、皮鞋高端定制等一体化的“前店后厂”式特色文旅街区,也成了晏镜皮鞋业转型升级的平台。2022年,晏镜皮鞋生产厂家达32家,从业人数超过600人,年产量达200多万双,年产值超过2亿元。

一条平坦美丽的硬底化环村路串起塘霞村。塘霞村村民小组长林华太介绍,村里不仅圆了环村硬底化道路的梦想,四小园、雨污管网、垃圾收集站、文体设施和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也随疍家墟项目同步推进,由此,村里的公共服务已产生了飞跃式的质变。

俚街一路之隔,塘霞村里数栋外立面做了统一处理的“样板间”颇为引人注目。“我们和村民签了流转协议进行统一改造,目前已经支付了20年的租赁费用。” 茂名华侨城晏镜塘霞项目部总监李明介绍,这些房子未来将成为俚街民宿群的一部分。

疍家墟项目涵盖塘霞村502户2584人,流转土地235亩。此前根据华侨城的估算,在景区的带动下,预计20年租期内可以给村集体创造3000万元以上收入,村民人均年收入有望从1.7万元提高到2.2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有望提高到100万元以上。

卖风景、卖文化、卖体验,塘霞村乡村振兴的产业链越拉越长,也让这座渔村越来越火。目前塘霞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23616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实现从“零”到130万元的迅速增长。

■记者手记

疍家墟要成为更大的舞台

疍家墟正在成为更大的舞台。

大约一年半以前,其仍是规划图纸上的美丽图景。如今,疍家墟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旅游目的地。原因之一,便是其主打的身份标签——冼夫人文化、俚族文化、疍家文化、渔商文化等获得了游客的认可。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被加粗的地域文化,就是疍家墟的“魂”。

大众旅游时代,文旅需求日趋多元,旅游产品的定位既然坚持标准化,让游客吃好玩好住好,也要坚持差异化,让乡愁、文化、民俗成为他处难以复制的精神体验。

“看到了疍家文化,但缺乏互动式的体验。”这是一些游客的感受。疍家墟要成为更大的舞台,地域文化更应焕发新的生命力,尝试将疍家物件、年例宴、文创产品等更多地融入到景观、氛围、演艺等环节中,增加互动体验和文化内涵。

疍家墟处于南海岛第一滩、晏镜岭和沿线海滩“两点一线”的重要节点,无疑具备成为大晏镜岭景区门户及流量入口的潜质。但缺乏留得住人的“杀手锏”项目,也是不少人的感受。

规划更好的动线,导入周边景区游客资源;落地滨海运动、文创展览、体验创作、露营乐园等玩乐元素,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探索海鲜美食街、摄影产业、婚庆产业等更多业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些都是可以考虑的营销手段。

“美丽风景”正在绘就,但“美丽经济”如何更大化,是下一阶段应该思考的问题。

【策划】刘俊

【统筹】刘栋铭

【采写】南方+记者 邓建青

《落实百千万工程 茂名绘出示范墟》系列报道

①六墟各美其美,联城带村“镇能量”趁墟释放

②高凉墟:一墟联两城带旺“烟火气”

③油城墟:为城市留下一抹“工业乡愁”

④窦州墟:新场景焕活老街文化

【作者】 邓建青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