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聚力发展 共绘丝路画卷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为新时代中外人文交流添动能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一带一路”从倡议走向实践、从愿景变为行动,不仅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共赢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不竭的强劲动力,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深走实。十年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积极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大力支持首都的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拓新人才培养与科研领域,搭建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汇聚智库与智力资源,充分发挥外语高校学科特色,精准化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向国家,也向世界交出了一份硕果累累的成绩单。

北二外旅游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苗慧在“丝绸之路”国际旅游与文化遗产大学留学期间参加学术会议并发言

学校党委副书记、院长计金标出席“中东欧国家驻华外交官中国行”活动

爱沙尼亚语专业2020级本科生全员获得国家公派资格赴塔尔图大学留学

与君远相知 不道云海深

“一带一路”的青春力量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立足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首都发展需要,持续打造留学二外品牌,提升服务新时代中外人文交流的综合实力,探索形成“一带一路”语言文化交流新模式。在北二外,来自“一带一路”“朋友圈”的留学生们,以文化交流为翅膀,以文明互鉴为内核,“不远千里”来到中国求学。

马里留学生张衣笙,今年研究生毕业,选择留在北二外任职,负责留学生管理工作。2019年,张衣笙以翻译志愿者的身份参加了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参加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2021年,读研一的张衣笙报名担任冬奥会志愿者,并成功入选为开幕式演员。6年来,他见证了两国的友好往来。“疫情期间,中国向我的家乡捐助了新冠疫苗,还派了医护人员,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张衣笙说,“一带一路”建设还推动了两国交通、贸易的互联互通。在中国感受到了淘宝、京东等购物应用程序的便利后,他和同样来自马里的留学生迪亚罗创立了电子商务平台,致力于为非洲提供精细完善的信息分类服务。

近几年,北二外凭借学科优势,不断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人文交流和教育领域的合作,为讲好中国故事,构建多元人文交流格局做出努力。

孔子学院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开辟了新渠道,也为各国多元文化走进中国架起了新桥梁,促进了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交融。北二外以七所孔子学院作为积极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北京故事的平台,积极推进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2018年至2022年,年均培训学员超过6000人,举办国际中文和中国文化推广活动的受众人数累计超过9万人次,为促进国际中文传播、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做出了巨大贡献。2019年,北二外巴拿马孔子学院被评为“全球先进孔子学院”;摩洛哥孔子学院作为摩洛哥第一所孔子学院,被教育部评定为全球“示范孔子学院”。

巴拿马籍的梅莉莎是北二外汉语进修生。2022年11月,她在巴拿马的孔子学院帮助下,获得奖学金来到中国进修。在“一带一路”项目的推进下,中国已经成为巴拿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她希望能成为一名汉语教师,向巴拿马传播中国文化,让更多的巴拿马人了解中国、爱上中国。

今年8月7日,为期两周的首届“中国式现代化与城市发展”国际学员暑期班暨2023年友好城市官员专题研修班在京举行(以下简称“暑期班”)。暑期班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和北二外共同主办,以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为主题,旨在通过讲述中国的发展实践和取得的建设成就,向国际学员全景式介绍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概况,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来自阿根廷的卡米拉是此次暑期班的学员之一,她从讲座上了解到金融、文化、旅游、税收等不同方面的知识。卡米拉走进北京市市民热线服务中心,在话务大厅旁听了一些热线电话。她认为,北京“12345”热线是一个方便快捷的方式,市民可以随时提出需求、表达意见,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解决。她希望以后可以到中国留学,进一步了解中国。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始终以中外人文交流为使命的北二外,用心用情地讲述着新时代精彩的中国故事,为共建“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高校力量。

相知无远近 万里尚为邻

“一带一路”的语言力量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推进,对掌握“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语言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拥有深厚红色基因的北二外近几年坚持内涵发展,强化交叉融合,致力于培养“多语种复语、跨专业复合”,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构筑了具有北二外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中国外语教育、外语类人才输出地的高校,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一直是北二外的优势学科,还是北京市属高校唯一外国语言文学高精尖学科。北京市出台《对接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后,为增进人文交流与民心相通,畅通教育合作渠道,北二外抓住机遇,着力打造非通用语教育新高地,新增拉脱维亚语、匈牙利语、捷克语和波兰语四个非通用语专业。2016年,继续申请增设爱沙尼亚语、塞尔维亚语、罗马尼亚语等8个非通用语专业。截至目前,北二外已经拥有12个中东欧国家的非通用语种、5个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共建国语种。其中英语、商务英语、日语、朝鲜语、印地语、俄语、匈牙利语、塞尔维亚语、爱沙尼亚语、波斯语、阿拉伯语等更是入选了“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北二外以智能化语言研究为基础,以首都公共政策翻译、重点国家区域和国别研究为特色,致力打造了“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卓越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2020年,学校组建了以培养拔尖翻译人才为目标、以“融媒传播与全球治理”为方向的校级翻译人才实验班,通过校企合作课程,培养“通语言、会翻译、懂传播”的复合型、高层次应用型人才。2022年7月,北二外成立区域国别学院,并于今年迎来首批区域国别专业硕士研究生。

十年来,北二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人文交流合作不断扩大,硕果累累。截至今年,北二外已经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中的35个国家的82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学校主动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文化“走出去”战略,每年派出相关专业学生赴共建国家高校进行交流学习。

位于乌兹别克斯坦第二大城市、世界遗产之城撒马尔罕的“丝绸之路”国际旅游与文化遗产大学(以下简称“丝路大学”)是“一带一路”中乌国家合作项目,由北二外全程参与共建,“丝路大学”学位设置涵盖本科、硕士与博士,于2018年开始招生。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院长助理邹统钎教授任“丝路大学”副校长,负责“丝路大学”建设工作。这次合作共建“丝路大学”是北二外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北京建设国际交往中心与学校国际旅游教育输出的又一重大创举。此次合作推动中国大学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解决“一带一路”发展实际问题的复合型人才,有利于构建国际互通人才培育体系、激发国际化的科研创新活力、增强面向未来的社会服务能力、搭建共享共荣的国际合作平台,为我国教育国际化事业提供经验。

浩渺行无极 扬帆但信风

“一带一路”的科研力量

建设现代化强国和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需要夯实自主创新能力基础。为了促进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中外人文交流,北二外在做大做强传统优势学科专业的同时,积极开拓国际教学科研合作新平台,主动服务国家与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大局,打造了一批直接为政府决策服务、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智库平台,以实际行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贡献北二外智慧。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作为全国首批成立的“一带一路”新型智库,依托新文科和外语类院校的学科优势和研究优势,长期聚焦“一带一路”人文、外交、经济等方向。成立至今,该战略研究院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提供了专业智力支撑。自2014年以来,研究院共获批各级各类重要项目50余项,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在主流媒体发表理论观点文章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获批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15项,开展国内外交流活动200余次,签署合作协议10余份。

2013年以来,北二外国家文化发展国际战略研究院、首都国际交往中心研究院、中国服务贸易研究院研究团队致力于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国际化学术服务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多项智库咨政成果得到批示,高级别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成功举办,代表性学术著作与品牌学术活动不断涌现,文化贸易人才培养与培训成效显著,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未来,北二外将持续深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及其高校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学术交流、师生互访等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交流合作,推动双方在专业学科建设、人文交流等方面的高质量发展,在推进文明深度交流互鉴中融入多样性元素,让文明多彩绽放,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为“一带一路”注入青春能量,谱写“一带一路”新时代人文交流新篇章。

文/唐恩思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