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党政代表团来川考察,感叹“农村公园化、景区化、社区化”

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川观新闻记者 侯冲

“在成都平原看到这个地形,亲切!”11月22日,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高槐村,沿着逶迤的台阶,来川考察的贵州省党政代表团缓步走进展厅。贵州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望向不远处的浅丘,有代表团成员如此打趣。

亲切的显然不只是地形。

同样是中国西部的农业大省,两省肩负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使命,同样面临城乡融合的时代命题。德阳这个“藏”在平原褶皱里的小村庄,有何过人之处?它能为川黔两省共赴乡村振兴之路提供哪些借鉴?记者跟随代表团一路参观、一路畅谈、一路思考、一路求索。

旌秀桂花智慧农业创新中心的工作人员利用5G物联网,查看智慧农业园区地块情况。德阳市旌阳区委宣传部供图

看:数字乡村

汇报完,他被代表团成员围着加微信

走进高槐村旌秀桂花智慧农业创新中心,一种“未来感”扑面而来。

两米多高的大屏幕上,实时显示耕地地块分析报告。德阳左岸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维站在旁边另一块屏幕上操作,地块确权是谁的、现在由谁承包、给谁耕作……随着徐维手指滑动,这些数据一一呈现在大屏幕上。用他的话形容,在这个创新中心,“大屏看、中屏管、小屏干”。

该创新中心位于“旌秀桂花”粮油智慧农业产业园,服务着园区2.76万亩优质粮油产业发展。除耕地信息、农作物种类等基本信息之外,这套系统还能还原农业生产全过程。

徐维切换到另一个页面,这是他随机挑选的一户新型经营主体的耕地。1000多亩耕地里,主要种植青椒、西红柿等蔬菜。“肥料使用、气象数据、政府抽检报告等都可以看到。”他介绍,这些数据最终汇合成合格证,并形成二维码粘贴到产品外包装。市民到超市选购农产品时,可以扫码查看上述数据,确保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

刚汇报完,徐维就被不少代表团成员围起来,大家纷纷要求加他微信。

“耕地里的摄像头怎么解决?”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张集智首先发问。

“摄像头有些企业或者园区已经有了,我们直接接入系统。”徐维建议,这套系统可以先从星级农业园区做起,因为配套设施相对成熟。

加微信的人群中,还有景亚萍。

“智慧农业产业园是创新丘陵地区数字农业示范应用的生动实践,非常值得学习借鉴。”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局长景亚萍认为,数据采集可以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特别是有助于贵州这样的山区解决标准化种植难题。

旌秀桂花智慧农业创新中心。德阳市旌阳区委宣传部供图

聊:农旅融合

将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川黔两地可互相介绍游客

近年来,起源于贵州的“村超”“村BA”火遍网络,俨然成为贵州另一张名片。今年8月下旬,来自德阳民间的一支球队参加了贵州榕江美食足球友谊赛(第一季),成为首支亮相“村超”的四川球队。本次参观点位高槐村,也承办了德阳2023首届“旌韵高槐”乡村八人制足球联赛,共吸引16支队伍参与。

借着体育的东风,如何加快农旅融合,成为本次参观期间的另一大热门话题。

“天下山峰何其多,惟有此处峰成林。这是徐霞客对我们当地景点万峰林的描绘。”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委书记陈昌旭介绍,黔西南州位于北纬25度,冬天暖、夏天爽,可以发展农旅、文旅、康旅和商旅。他同时认为,川黔两省气候条件独特、有很多山地、还有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把农业的产业和乡村旅游有机融合起来,能增加老百姓收入。“川黔两地在文旅方面可以有很多合作,把游客互相介绍。”

农旅融合,外延在旅游,内涵还是要突出农业农村特色。

“这就是特色。红白茶,来了四川才知道。”贵州省投资促进局局长谢强指着手中的茶杯向记者介绍。他所指的是什邡红白茶,乃白茶中的稀有品种,盛产于什邡原红白镇,带着浓郁的乡野风味。

谢强的思考不只是一杯茶。常年从事招商工作的他认为,特色农产品是一个大市场,但仍面临不少短板。“乡村特色产品如果只是小众消费,销量上不去;如果市场反响好需要大批量采购的时候,产能又跟不上。这两方面是影响农业产业化比较大的问题。”

这与贵州省铜仁市委书记李作勋的想法不谋而合。他正计划着将铜仁特色农产品卖到四川来,“铜仁的牛、白山羊,我想四川人民应该很欢迎。”

谋:人才归乡

从考察点位的“咖啡村”到贵州的“中国吉他制造之乡”

驱车行驶在高槐村乡间道路上,仿佛穿梭于一幅田园油画中。道路两侧,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咖啡馆、扎染坊、书吧等。与一些“空心村”不同,高槐村尽是年轻的面孔,随处可见跟老师一起进行课外教学的孩子,以及安安静静坐在河边写生的画家。不少代表团成员感慨,在高槐村,“农村公园化、景区化、社区化!”

年轻的高槐村,首先是有一群年轻的人。

高槐村引入“德阳潮扇”、染云山房等文创项目12个,培育形成乡村咖啡、文创设计、共享农场等新业态14个。“我们这里不种咖啡,不产咖啡,却有很多咖啡馆。”德阳市旌阳区东湖街道负责人透露,高槐村2016年脱贫后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咖啡村”。

高槐“蝶变”,让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潘荣联想到“中国吉他制造之乡”——遵义市正安县。

正安县地处黔渝交界,山高谷深,人多地少,曾是深度贫困县。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大量正安人流向广东从事吉他生产行业。2012年,正安号召同乡返乡创业,吉他产业顺势而生。如今正安县有近10万人从事吉他相关产业,世界10大吉他品牌有6个在当地代工生产。

“从‘咖啡村’到‘中国吉他制造之乡’,关键还是人。”潘荣说,人才振兴,很大希望就在本地的年轻人身上。他们外出务工闯荡后,开阔了眼界、提升了思路、学到了技术、积累了资金,如果当地还能提供一些好项目让这些人返乡创业,有情怀、懂技术的他们可以带动周围村民一起致富。

以人为代表,但不能只有人,包括“人、地、钱”在内的生产要素只有充分在城乡之间流动开来,才能产生化学作用。

这一点,贵州省自然资源厅厅长周文深有感触。她介绍,从之前的土地增减挂钩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这些政策都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用地支撑。“现在我们还有新的合作形式,比如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包括租赁闲置的农房等。”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