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中“口”和“□(丁)”的区别

在甲骨文中,“口”和“□(丁)”在字形上很像,但它们所代表的意义是不同的,用在别的字中其含义也是不同的,要注意区别。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两个字:

“口”,像一个张开的嘴巴,左右两边有上翘的嘴角。组合到其他字中可以表示吃饭、说话、器皿、居所、开阔地,或者其他与“口儿”有关的东西。

“丁”,学者多以为是钉子的象形,像钉帽的形状。“丁”是十天干之一,“甲乙丙丁”的“丁”,也可代表一个平面,或者疆域、范围,或者其他圆形、方形的事物。


与“口”有关的字

1.“占”

“占”。上面是“卜”,是灼烧龟甲产生的裂纹,用于占卜;下面的“口”是“卜问”的意思。

注意:“占”字中的“口”与说话有关,不能写作“□(丁)”。


2.“问”

“问”,上面是“门”,下面中“口”,表示用口呼唤,问家里有没有人。

注意:“问”里面的“口”表示说话,不能写作“□(丁)”。


3.“名”

“名”。从“夕”从“口”,天黑了看不见,故以口报上自己的名字。

《说文解字》: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

注意:“问”里面的“口”表示说话,不能写作“□(丁)”。


4.“同”

“同”。大概有两种解释:

①上面的“凡”像多人抬的东西,例如打夯用的夯;下面的“口”表示众人喊着口号。造字方法与“興”相似。

②下面的“口”像个器皿,上面的“凡”像是套子,整个字形像是一个带套的“筒”。

注意:“同”下面的“口”不论是喊口号,还是器皿,都不能写作“□(丁)”。


5.“向”

“向”。

通常有两种解释:

①《说文解字》说是房屋中向北的窗户。里面是“口”的原因,徐鍇说是窗户通人气。

《说文解字》:北出牖也。从宀从口。《詩》曰:“塞向墐戶。”〖注〗徐鍇曰:“牖所以通人气,故从口。”

②裘锡圭说是人张嘴在室内说话产生回响,“向”的本义是“回响”。

注意:“向”字里面的“口”,要么是“通人气”的窗户,要么是“说话”,不能写作“□(丁)”。


6.“各”

“各”。上面是“夂”(朝下的脚),下面是“口”(低洼处,或者代指居所),表示“到来”、“客人”。

注意:“各”下面的“口”是有方向的,不能写作“□(丁)”。


7.“品”

“品”。

《说文解字》认为“品”从“三口”,代表众庶万民。它的造字方法跟“众”(三个“人”)相似,但它又不同与“众”,它主要表示“人口众多”。

“口”,即“人口”,张嘴等着吃饭的人,可以代表人。我们现在还经常说:“你家里有几口人啊?”就是这个意思。

注意:“品”字里面的“口”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三个物品形状而写作“□(丁)”。


8.“告”

“告”。上面是“牛”,下面是“口”,表示把牛(或者牛头、牛角)置于器皿中用于告祭。

注意:“告”字里面的“口”代表器皿,它是有口儿的,所以不能写作“□(丁)”。


9.“古”

“古”。上面是“甲”,下面是“口”。主要有两种解释:

①上面的“甲”代表鳞甲、盾牌,或者远古时代,下面的“口”表示“讲述”关于它们的故事。

②上面的“甲”,代表鳞甲、盾牌,下面的“口”表示“器皿”,把鳞甲、盾牌收放在器皿中,表示“故旧”。

注意:“古”字下面的“口”是“讲述”也好,是“器皿”也好,都与“口”有关,不能写作“□(丁)”。


10.“吉”

“吉”。上面像是箭头(兵器),下面是器皿,把箭头(兵器)收到器皿中,不再战争,是为吉善。

《说文解字》:吉,善也。

注意:“吉”字下面的“口”是器皿,有口儿,不能写作“□(丁)”。


11.“合”

“合”。学者多认为下面的“口”像器皿,上面的“亽(亼)”像盖子,整体上像盖子与器皿上下“相合”之形。

注意:“合”字下面的“口”,代表器皿,它是有口儿的,不能写作“□(丁)”。


12.“去”

“去”。上面是“大”,下面是“口”。说法不一。

①上面的“大”是盖子,下面的“口”是盛食器。本义是有盖的盛食器。

②上面的“大”是人,下面的“口”是一个地穴类的住所,表示从住所里面“出去”。此解存在一个较大的缺陷,就是甲骨文中的“去”,如果表示人从住所里面出去,“大”的下面两条腿怎么能包裹住下面的“口”呢?

注意:这里暂按盛食器来解释,它是有“口儿”的,所以下面的“口”不能写作“□(丁)”。


13.“豆”

图1:豆

图2 豆

“豆”。古代的一种食器。上面的一横可以理解为器中之物(图1),也可以理解为器上面的沿口(图2)。

注意:“豆”作为一种食器,它是有口儿的,所以里面的“口”不能写作“□(丁)”。


14.“谷”

“谷”。

通常的解释是:下面的“口”像涧泉口,上面的部分像水流,表示水从涧泉口流出。但此解存在一个较大的问题,看字形,水流并不是从涧泉口流出的,反而是遇到这个口分叉了,怎么会这样呢?

姬长明(中国美院甲骨文书法高研班导师)说,“口”像山谷口,前面的两个“八”字形像山谷两边的山峦,一座山从中间分开可不就是“山谷”吗?我认为姬长明老师的解释很有道理。

注意:“谷”字中的“口”表示出口,它是有方向的,所以不能写作“□(丁)”。


15.“石”

“石”。

《说文解字》中说:“石,山石也。在厂之下,口象形。”很多学者也都采纳了《说文解字》中的说法。

但我认为是有问题的。

其一,“厂”已经是石头的象形了,它可以直接用作“石”(如下面图3),再加一个“口”来象形,有点说不过去,石头到底是象形“厂”呢,还是象形“口”呢?

其二,在甲骨文中的“石”字,下面的“口”都是写的“人的口”的形状,带嘴角的,它为什么不写作“□(丁)”呢?“□(丁)”岂不是更像石块的形状吗?

图3 石

姬长明老师说下面的“口”像一块开阔地,我认为很有道理。上面的“厂”像山崖上的石头,下面加个“口”表示山崖下面的地块,会意,可以起到辅助作用。

注意:“石”下面的“口”像一块开阔地,统一都写作“口”,而不写作“□(丁)”。


16.“畴”

“畴”。像耕田沟壑弯曲之形。

《说文解字》:畴,耕治之田也。从田,象耕屈之形。

田畴(图片来源:湛江文明网)

注意:“畴”里面的“口”,像被田垄分割出来的田地块,一般情况下开口都是朝向外面的,外面则是田地以外的荒野,它是有朝向的,所以不能写作“□(丁)”。


与“丁”有关的字

1.“天”

“天”。下面是“大”(正面站立的人);上面是“□(丁)”,代表人上面的一个面,即天空。

“天”上面的“□(丁)”,也可以写作“上”,表示人的上面是天。

注意:“天”上面是“□(丁)”,代表一个顶面,它没有口儿,不能写作“口”。

“大”上面写作“口”的是另外一个字“㕦”(huà),是“大口、喧哗”的意思。


2.“旦”

“旦”。上面是“日”;下面是“□(丁)”,代表地平面。

注意:“旦”下面的“□(丁)”代表地平面,它没有口儿,不能写作“口”。


3.“子”

“子”。像小孩子,大头,舞动着两条手臂。

注意:“子”上面是头的象形,不是“口”。


4.“邑”

“邑”。上面的“□(丁)”代表城邑,下面的“巴”是跪着的人。表示城邑中有臣服的人。

注意:“邑”上面的“□(丁)”代表城邑(划定疆域、范围),不能写作“口”。


5.“正”

“正”。上面是“□(丁)”代表城邑,下面是“止”(前进),表示向着城邑进发。“正”是“征”的本字。

注意:“正”上面的“□(丁)”代表城邑(划定疆域、范围),不能写作“口”。


6.“旋”

“旋”。左边是一个旗帜,中间的“□(丁)”代表城邑,下面的“止”(前进)。《说文解字》:“旋,周旋。旌旗之指麾也。”也有人把中间的“□(丁)”理解为自己的城邑,打完仗,举着旗,向着自己的城邑返回,即“凯旋”。

注意:“正”上面的“□(丁)”代表城邑(划定疆域、范围),不能写作“口”。


7.“吕”

“吕”。像两块脊椎骨。

《说文解字》:呂,脊骨也。象形。昔太嶽爲禹心呂之臣,故封呂矦。

注意:“吕”里面的“口”,与“口”没有关系,不能写作“口”。


8.“壴”(zhù)

“壴”。本义是“鼓”。中间的“口”是立起来的鼓面,下面是支撑的架子,上面是装饰。

注意:因为鼓面是圆的,没有口儿,所以“壴”里面的“口”是“□(丁)”,表示鼓面,而不是“口”。


作者:董志国

图片来源:汉典网、湛江文明网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