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岁院士在抖音收获130万“云学生”,科学大家何以“圈粉”年轻人?

“这或许是我最后的余热,也要挤出来。”凭借这股信念,已经88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金涌积极尝试新平台,通过短视频和直播进行化工知识的科普传播,从抖音火出圈。仅仅半年时间,这块免费的“网络夜校”就吸引了130多万网友前来“蹭课”,很多都是年轻人。

年轻人大多白天工作节奏紧张,埋在格子间忙碌,晚上听听各类讲座,学习一下科学新发现,不仅可以给紧绷的神经放个假,还能不断解锁更多生活样态,丰富自身知识储备。呼吁“晚间课堂”开起来、多起来,因应的正是年轻人日渐高涨的公共文化需求。但从现实来说,线下场所毕竟有限,师资力量也需要很大投入,大规模开办“夜校”很难获得盈利,形成正向循环。

而互联网尤其是短视频平台,内容丰富、时间灵活,可以满足不同受众需求,可谓是最具可达性和实用性的“公共空间”。此时若再有优秀的师资生产高质量的内容,更容易涵养优质的学习氛围。令人欣慰的是,以金涌院士为代表的科学家们投身科普,正在成为一种现象。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科学家做科普并不是一件的容易的事儿。一方面,繁重的教学任务、多样的科研要求,占用着科学家的大量时间,本就难有余力去进行面向大众的科普工作。同时,科普工作长期以来在机制上缺乏激励,既算不了学术成果,也带不来额外收入。另一方面,将晦涩的科学知识向公众进行传播,考验着科学家的语言组织、媒介使用等多维能力。在过去,精心准备的内容往往只能通过书籍、高校讲座等渠道进行传播,也限制了影响范围。

(中国新闻网)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