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人、建筑、光”让建筑拥有生命?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背景

浙江省健康服务业促进会常务理事单位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是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直属的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为一体的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全国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队及基地依托医院,其前身为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创建于1956年。


概况

建设地点: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古翠路234号

建设周期:2018年3月-2021年9月

投资金额:37868万元

建设用地面积:29304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52084平方米

建筑容积率:3.29

建筑密度:38.3%

主建筑层数:地上10层,地下2层

主建筑高度:45.5m

停 车 位:201辆

设计床位数:125张

设计日急诊量(人次):7000

设计日门诊量(人次):1000

设计日手术量(台):100

获奖情况:2020年度杭州市建设工程结构优质奖


亮点聚焦


(一)空间设计

服务导引区

充分研究利用现有建设条件,整合优化院区空间资源,建设院区功能流线更加合理、空间环境优美宜人的现代化医院。

设计通过合理规划建筑形体,既高效利用了有限的可建土地、强化了西侧城市主干道上医院的主体形象,又改善了院区内各幢建筑的相互关系。


建筑主立面为弧形设计,以浅灰色为基调,沿场地西侧古翠路南北方向布置,与古翠路和谐呼应。院区中心区域预留空间做集中绿地,构成“前小广场后花园”整体格局。

门急诊医技大楼设计绿色生态、高效先进,以医疗街为“生态轴线”组织各功能单元,建筑布局合理、流线高效清晰。

同时,在医疗主街一侧设置了多个通高的小型内庭院,使医疗主街成为“阳光主街”,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医院,大幅提升患者就医获得感。

西立面外遮阳隔扇为内粗外细,突出外立面500毫米,纵向高度为4200毫米,铝合金型材厚度为5毫米,遮阳隔扇垂直于外立面曲线安装,有效降低了遮阳系数(遮阳效率40%)。

候诊区


(二)交通组织

通过对医院交通流线整体规划,形成三位一体的医院立体交通网络。

院区交通组织图


大楼建成后,医院形成了地下室连通、大楼间连通、路面交通合理人车分流的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流线组织,院区内车辆单向通行,人车分流,尤其在疫情防控期间,为人员进出管理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条件基础。

医院古翠路主入口为人流及急救主入口,古翠路入口广场为人行主广场,与院区内景观主广场对应的建筑局部灰空间,形成人行主轴。

高技街北1门为机动车主入口及地下室车库入口,高技街北2门为污物、垃圾清运通道,院区西南角设古翠路机动车出口。

架空通道

在大楼3层设置连廊作为独立交通流线,以实现医院住院大楼与门急诊医技大楼连通,建立楼宇间通道。


(三)功能布局

大楼设计统筹规划,布局合理,以服务患者为中心,充分考虑患者人流就医集中度,优化就医流程,减少等候时间,缩短就诊距离,提升就医体验。

院区西主出入口增设急救车专用通道,距古翠路直线距离约10米,急救患者可经此通道从古翠路直接被转运至抢救大厅。

空中救援平台

大楼屋面设置直升机停机坪,在该建筑东南角设置急救患者转运专用电梯,为挽救生命争取宝贵时间。

门急诊医技大楼东立面实景


一层设置医院急救中心。急诊CT至抢救大厅约30米,急诊药房紧靠急诊抢救大厅,药房与抢救大厅通过传达窗连结。

中心紧急手术室位于大楼四层,可通过急救专梯直运,并设有CT、DR、超声、检验、药房等医技用房,避免急诊病人跨楼层、跨建筑就诊。待急救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可转运至一楼北侧EICU,或通过急救转运专梯送至9层急诊病房。

正常抢救流程,救护车停在1号点门外,患者经急诊门厅通过2号点进入3号点抢救大厅。需抢救患者进入4号点抢救复苏。

5号、6号抢救复苏室,设置独立新风、排风系统,空气单向流动(负压),排风口设置高效过滤器,设置有缓冲间,5号紧急情况下可开展急诊手术。6号主要收治甲流、乙流等中低传染性病患。

救护车停靠在8号点门外,患者通过8号点经7号点缓冲区进入,并对通道第一时间进行消杀。大楼六层设有负压手术室1间(9号点),紧急情况下可实施传染病患者手术。

门诊主入口

二层设置门诊大厅。门诊大厅设有16台直通八层的自动扶梯。医疗主街中部和两端亦设有10台垂直电梯供患者使用。

地下二层、三至八层区域主要设置医技用房。地下二层主要设置核医学科、放疗中心。

直线加速器

三层、四层主要设置内科、外科、检验中心、功能检查科等。

三层还设有检查预约中心、入院准备中心,配有检验、超声、挂号收费、入院登记、心电、麻醉、谈话等一站式服务,提高患者就诊效率。

五层、六层主要设置妇科、生殖免疫科、产科、口腔科等。八层主要设置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名医馆、中医非药物治疗中心、针灸推拿中心、中医护理中心等。

口腔科

此外,根据每个功能单位的设计诊疗量,本项目在西侧医疗主街设置自助挂号收费机、自助打片机、便民物品自助机等设施,并在部分楼层医疗主街布置咖啡店、医用耗材店、水果店、书吧等服务空间,提升患者整体就医体验。


(四)难点攻关

党建工作融入项目建设各个环节

成立项目党支部,“支部建在工地,党建深入现场”。医院第九党支部与项目党支部结对共建,开展急救培训、健康咨询、安全教育,凝心聚力,共促提升。


完备的空调系统满足不同科室和患者需求

空调设计充分考虑能耗与功能兼顾,采用风冷热泵、水冷机组、多联机系统相结合方式,完善设计,满足了急救中心、放射科、超声科等温度调节需求。

手术室空调采用四管制方式,可随外部气温变化调节内部温度,确保手术顺利完成。空调系统改造时间选在不使用空调的10、11月,未对医院运行造成影响。


周密的规划将大楼建设影响降至最低

本项目施工用地约占院区总占地面积的四分之一。经多方反复论证确定拆除部分原门诊楼,临时建设二层钢结构门诊大厅、入院准备中心的建设方案,确保建设期内医院平稳运行。

原门诊楼拆除之前,医院制定详细的迁移方案及应急预案,原门诊楼于静力切割与使用区域分离后再拆除,未对楼内剩余结构造成影响。

施工期间,位于施工场地内的院区古翠路主出入口以及院区病房楼地下室坡道入口无法使用,不利于医院运行。经论证最终形成了以高技街北一门进入,沿南侧围墙新增5米宽道路,医院西南角新设机动车出口,院内单向行驶的交通流线。

同时,利用大楼围护桩及2号楼地下室外墙间7米的空间,新建地下室临时汽车坡道,拆除老坡道,确保施工期间医院运行不受影响,同步缓解停车难问题。


专业的团队优化建设方案、提高施工效率

项目建设场地极其狭小,为减少土体位移,采用咬合桩作为围护结构;施工过程中原门诊楼出现不同程度沉降,经论证实施原门诊楼地下室钢结构加强;同时施工材料堆放、场地运输较为困难,通过合理布置场地、场外租用民工用房、协调各施工单位进场顺序等措施,确保大楼施工期间的场地顺利周转。

本项目工程桩基为钻孔灌注桩。因施工场地原有建筑遗留工程桩,在新大楼承台、桩位设计时,在满足设计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对比原施工图尽可能避让;对无法避让的工程桩,现场采取拔桩、咬合桩基成孔、冲锤成孔等技术措施施工,满足设计要求。

本项目将污水处理站设计在大楼北侧地下室,设计日处理量2000m³/d,深度—12.3米,与大楼地下室同步施工。投入使用后废气通过管道至屋面喷淋塔处理后排放,确保地下室无异味。

地下室二层设置直线加速器功能,混凝土设计为容重32KN/m³,最厚处顶板达3米,为超危大支模架体系。本工程采取混凝土降温、添加抗裂纤维等方式确保一次浇筑成功。

原设计门急诊医技大楼与2号住院楼3层采用钢筋混凝土连廊连接,连廊下方为2号楼地下室冷冻机房和锅炉房。经设计复核该区域无法满足钢筋混凝土连廊施工荷载要求,需加固。因现场不具备加固条件,经反复论证调整为钢结构形式,并与大楼外立面一同设计,在达到预期效果的同时缩短了工期。



结语

本项目通过高性能和高效率的设施设计与先进的医疗诊疗技术相结合,提供先进的医疗设施、设备和服务,方便医务人员对患者的诊疗;利用专业化高效率的设施设计,形成更具有亲和力的医疗环境,并结合现状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在交通节点合理布置便捷的垂直交通核心,布局紧凑,有效地缩短了部门间的动线,实现了运营的高效节约,提高了医院的社会效益。


本案例来自《筑以为健——浙江省医院建筑优秀案例选辑(2012-2022)》


*关注“洁净园”,获取更多价值干货!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