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世扑朔迷离的亚全骨鱼—江苏张氏鱼

江苏张氏鱼正型标本,引自(Jin, 2003)

江苏张氏鱼(Zhangina jiangsuensis)

■分类位置:硬骨鱼纲-辐鳍鱼亚纲-裂齿鱼目-裂齿鱼科-张氏鱼属

■产地:江苏省句容市东昌镇青山采石场

■层位及时代:早三叠世下青龙组上部(2.51Ma)

■命名人与命名年代:金帆,王念忠,蔡正全等,2003年

“谢侯康乐孙,善画闻天下”。这句诗说的是明代画家谢环,他在明洪武时就有画名。曾为谢环的画题过字的书画家、谏臣张宁,在所著的《方洲杂言》里记载过很多奇石,尤其是详细记述了一段他亲历的谢环送人鱼化石的故事:“予见某侯家传美石一方,中有一人。绯袍玉带,端拱而坐。又见观音寺胡同,寺僧所收谢庭循一石,方广三四寸,中劈为二,内藏鱼骨一具,首尾皆全。”显然,这描述了谢环收藏的一块保存在结核中的完整的鱼化石。符合这种条件的鱼化石,很可能就是出产于江苏句容下三叠统灰黑色泥岩、钙质泥岩层结核中的裂齿鱼。

江苏张氏鱼头骨素描图,引自(Jin,2003)

裂齿鱼类繁盛于早—中三叠世,这时期正是辐鳍鱼类从古生代的“软骨硬鳞鱼类”向中生代的“全骨鱼类”演变的关键阶段。裂齿鱼类分布比较广泛,国外主要分布于斯匹次卑尔根岛、格陵兰岛、马达加斯加岛以及安哥拉等地区,国内主要分布在安徽、云南等地。产自云南中三叠世的裂齿鱼类——邓氏富源裂齿鱼、苏氏罗平裂齿鱼和小齿滇东裂齿鱼更是丰富了中国华南裂齿鱼类的多样性,提供了裂齿鱼类在三叠纪全球辐射的新信息。裂齿鱼类的研究在我国最早可追溯到1957年周晓和等报道陕西早三叠世的伍氏裂齿鱼相似种(Perleidus cf. woodwardia),之后苏德造等报道安徽和县的扬子裂齿鱼(Perleidus yangtzensis)及湖北黄石的大冶似裂齿鱼(Plesioperleidus dayeensis),伴随江苏句容和安徽巢湖等地大量早三叠世鱼类化石的发现,裂齿鱼类的报道逐渐增多,且得到较为系统的研究。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来自江苏句容青山采石场的裂齿鱼类化石——江苏张氏鱼。

20世纪末期,在华南下扬子区的江苏句容青山采石场发现了大量的裂齿鱼化石。1997年,钱迈平等人对该地发现的裂齿鱼进行初步研究后,将其归入新建的江苏裂齿鱼。之后,在2000年,刘冠邦等研究人员重新研究了江苏句容的裂齿鱼。紧接着,金帆等人在2003年重新描述了江苏句容与安徽和县的裂齿鱼类化石,将华南下扬子地区已知的裂齿鱼类化石初步修订为1属2种——江苏张氏鱼和扬子张氏鱼,并概略地讨论了裂齿鱼类的研究现状、张氏鱼属的系统位置以及相关的动物地理分布问题。

江苏张氏鱼的正型标本全长均为200毫米左右,体呈纺锤形,头长大于头高,但略小于体高,体长约为头长的4.5倍、体高的4倍。尾柄长约为尾柄高的1.8倍。头短,吻部圆钝,眼靠近吻端。膜质骨骼表面密布微弱的瘤突。额骨宽大,呈长方形;顶骨较大,呈方形;膜质翼耳骨与额骨后外侧缘及膜质蝶耳骨相接;眶上感觉管纵贯额骨和顶骨全长。上颌骨属原始的古鳕型,前部较窄,眶后部分则颇为宽阔,与前鳃盖骨腹缘的凹入部分紧密相接。前上颌骨很小,齿骨细长,上下颌口缘有粗壮的锥形牙齿。下鳃盖骨大于上鳃盖骨;前鳃盖骨近乎直立,大小与鳃盖骨相近,眶下突起显著。胸鳍位低,居匙骨后腹部;腹鳍靠近臀鳍;背鳍和臀鳍位居身体后部,鳍条基部不分节,前缘都有饰缘棘鳞。半歪型尾,鳞片菱形,中等大小;躯干前中部的鳞片最为高大,鳞片高大于宽。向身体背腹缘和尾部,鳞片逐渐变小,高度减低,躯干腹缘的鳞片高已不及宽的一半。

裂齿鱼是裂齿鱼科中包括种最多的代表属,先后归入该属的种不下10个,其中产自马达加斯加、斯匹次卑尔根和东格陵兰早三叠世的裂齿鱼化石研究最为详细。因此,我国学者在先前有关的论著中,大多将华南扬子区的裂齿鱼类化石与马达加斯加裂齿鱼和皮氏裂齿鱼相比较。马达加斯加的两种裂齿鱼在头部骨骼、鳞列数目以及嵴鳞发育与张氏鱼均有显著区别:马达加斯加裂齿鱼的顶骨表面有前、中、后凹线,前、后吻骨未愈合,有次眶骨、喷水孔小骨和后喷水孔小骨,眶上骨4块,鳃条骨5根,体侧鳞约40列,躯干背缘未见嵴鳞;而张氏鱼的顶骨表面无凹陷,前、后吻骨可能已经愈合,未见次眶骨、喷水孔小骨和后喷水孔小骨,眶上骨少于4块,鳃条骨3根至4根,体侧鳞约50列,躯干背缘发育有一列完整的嵴鳞,在身体腹缘还有一枚宽大的臀鳞。因此,目前尚无确切的特征表明张氏鱼与马达加斯加的裂齿鱼有十分密切的系统关系。综上所述,张氏鱼属的系统位置在目前的裂齿鱼类系统发育关系框架中仍难以确立,我国华南扬子区早三叠世鱼类化石的动物地理关系也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背景故事

“结核鱼”就是以岩石结核形式所保存的鱼化石。所谓结核,就是岩层中的硬质鼓包,硬度相对周边的围岩岩层较高,所以易于保存而不至于遭到氧化分解和挤压破坏,从而使整条鱼的形态和细节都能完美保存下来,鱼化石的鱼鳞、鱼骨、鱼鳍乃至牙齿都清晰可见,长度多为10厘米至20厘米。而这些鱼化石之所以能在结核中被保存,是因为这些海鱼死亡埋藏之后,在隔绝氧气的还原环境及沉积物重压下,体内有机质粘液渗出,浸透周围的沉积物,胶结成包裹住鱼类遗骸的含硫化氢的团块,并在漫长的成岩过程中形成比周围泥质岩层更坚硬的含鱼化石的灰黑色结核。

王珈琪 马昕莹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