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人聊天记录曝光,原来观照内心,会有这样奇妙的感悟

问:

1.既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来处,有自己的缘分,有不同的因缘际会,每个人有自己的路径和过程,外人并不清楚他的全貌,那为什么还要修慈悲心?

慈悲别人什么呢?

答:

真正的慈悲是没有条件的,不因为不了解别人就选择性赋予同情心,真慈悲是人性中本来本能的德性,慈悲的也不是具体的事情因缘,而是从根本上对生命发表慈悲。也就是说,只要是众生,都值得慈悲。这是菩萨情怀,我们修行,当然也应学习和培养。

打个比方,医生救助别人,不会因为他是自己作搞病了就不救了,也不因为他是个坏人就不救了。菩萨慈悲众生,也一样如此,因为菩萨有平等性智,看谁都是一样的,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所以慈悲自然流露,无分别无选择无目的,这正是无我的体现。

我们修慈悲心,并不是去刻意修什么,是要让自己那份天然的慈悲尽可能流露出来,呈现出来。一个人具有慈悲心,自身就能幸福,他甚至不用去帮谁,只是慈悲具备,也很幸福满足。

2.老师常讲观照,观照指的是身心合一,用身心一起去感受内在和外在吗?

观照是以心观身心,这个可观的心,是妙明真心,是本心,这个身心的心,是意识心,念头。观照,就是用本心去观照身体行为和意识念头的一切动静。

至于这个内外,一开始,我们可以分外境为外,内心为内,但是见解上,我们应该知道,这个内外,其实也是权且一分,实际上对于心来说,本无内外。外境实际也是心的影像呈现,内心念头也是心的呈现,不过我们感觉上认为有个内外。

3.观心的时候,看不到它升起的那一下,按理来说它会有个酝酿的过程,但是看不到它怎么起来的,这个如何往前一步,看到念的全貌呢?

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一开始初步观照观心,确实很难看到心念起处,一般都是跟着念头情绪跑了好久才观到。时间功夫久了,定力深了,静的程度大了,就能观到念头起处。所谓的念头起处,就是说:

知道这一念是来干什么的,也知道如何用这一念,它不是不受控制的出念头,比如看到好看的视觉之物,一般人念头控制不住,产生爱慕喜欢等等,有功夫的人,那个喜欢偏爱的念头不会出来,他不被这个左右。

但是他也有念头,他会分别这个是彩虹,那个是美景,他观自己内心对外境所起的念头,极其清晰,知道自己会怎么出念头。这时候,念头为他所用,而不是来带他跑。

甚至,他能预知和使用自己的念头,总之,他的念头没有出将要出和正在出的时候,他都知道。念头一冒出来,马上知道并且化空,一掠而过,丝滑的很。实际上一个人念头的运作状态就是他生命的运作状态。因此念头自在了,生命就自在。

你问,如何往前一步,没有别的办法,就是修定力,观照定力越深厚,才能有这样的功夫。

4.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具体实用时这样体会或者操作对吗?请老师指正:

比如一朵花现前,我的眼根摄取到了这个相,心的分别产生,正是用心的妙用的时候,欢喜心或者厌恶心即将升起,这时候要知道,这个心是因花朵的出现才展现,因花朵的美丽而生欢喜心,因花朵的凋零生悲伤的心,这颗心是随缘而生的,也就是此时要明白恰恰无心用。

无心恰恰用:平日里要有一颗空心,因为没有境也就没有心,它们是同时生灭的幻境。用时恰恰无:所以在心随境生起的当下,也能允许它灭去,生起的种种心随起随灭。

老师,我一直对这几句话感兴趣但是有点弄不明白,讲的估计正确的成分不大,老师不忙了帮忙纠正。

答:这几句话你解释的非常好,给你大点赞,但是这些是事后一分析或文字上理解,好像就是如此,其实具体实际生活中观照中,不必去管它这个恰恰那个无的。自然而然就好,等你的修行功夫好了,自然就能达到这样的境界。而不是作为一个标准去套。但你对它的认知,基本是对的,很不得了。

从实际操作角度我给你补充: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是要我们做事用心,却不执着此心,用了好像没有用,因为本无心可用,所以我们更不必执着以一个什么心去做一件什么事。人家也叫做:“不作XX想”。比如帮人,不作帮人想。

这样行事用心,人极其轻松自在洒脱。事过无痕,无痕则无执,无执无痕,但这样反而是最好的用心。因为你不执着,而是自然专注在其中,因此这样做事的人,都是人和事合一,却即做即放,是一种大洒脱境界。

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这个无心是无住心,是说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无心恰恰还能妙用起来。无心不是说空心,灭心,这个无是无所住的意思。无所住生心,才是真正的用心。

用心恰恰无就是有了无所住的自在境界后,每每于事上境上用心,都自然可以做到无执无住。

我们好好修行,慢慢来,终有一天,也能感受到这样行事的大自在和妙好。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