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杰长:市场取向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动力之源—1978年以来历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启示



编者按:1月26日,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年度学术会议(2024)在南京举行,会议围绕“新质生产力下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邀请政府部门、高校、科研机构等各界专家进行研讨,形成部分创新成果和观点,现将部分成果摘编,本期刊发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夏杰长的《市场取向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动力之源—1978年以来历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启示》。


各位专家和朋友,上午好!

很高兴来南京参加南大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主办的学术研讨会。我今天交流的题目是《市场取向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动力之源——1978年以来历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启示》。我选择这个题目,主要基于两个考量:第一,大家都对将要召开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非常期盼。我觉得,只有先了解历史,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脉络,才能对即将召开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有更深透的理解。第二,自1978年来,中国改革的主线是市场取向改革,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对市场取向改革波澜壮阔的历程,记忆犹新,对未来不断完善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是信心满满。另外,前几年我认真阅读了刘志彪教授主编的《市场取向改革的胜利——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这部书稿。这部书稿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而出的,很多观点和论述我特别认可。今天的汇报交流,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刘老师2018年出版的这部书稿的讨论延续。下面,我汇报交流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对1978年以来历次三中全会的精神做一个总体概况。第二个问题,是关于1978年以来历次三中全会特点和成效分析。第三个问题,1978年以来历次三中全会精神的经验启示。


我先汇报第一个问题,对1978年以来历次三中全会的主要议题和通过的文件做一个概括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很多学者称之为改革的元年。这次议题主要是讨论把工作的重心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放到经济建设工作上来,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这次全会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把这个文件发到省级层面来讨论。这次全会启动的改革算不算市场取向改革,学界还是有争议。总体看,这次全会拉开了我国改革的序幕,且以农村作为改革为突破口来开启改革历程的。第二次是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是在经济体制改革上把工作重心从农村走向城市,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文件阐明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各项基本方针政策,是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第三次是1988年9月十三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有其特殊背景,比如价格双轨制闯关不成功、面临较高的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所以这次会议主要是治理整顿。第四次是1993年11月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若干体系的决定》。学术界对这次全会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因为这次会议全面规划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甚至后来评价者说未来的改革都是在这个基本框架下添砖加瓦。换句话说,这次全会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之后的市场取向改革,基本在这个大框架推进和完善的。第五次是1998年10月召开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998年刚好是改革开放20周年,中国改革似乎从农村起步的,对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问题全面总结和提出新目标新任务,很有必要。全会认为“三农”问题是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提出要全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创了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第六次是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主题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新思路和举措,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七次是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会议主题依然是农村改革。纵观1978年以来的历次三中全会,至少有三次是以深化农村改革作为主要议题的。这次会议之前,在2006年,有一个重大的举措,即取消了农业税。这次会议在农村农业改革最大的突破是允许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第八次是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这次全会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15大领域,60个具体任务,是全方位全系统的改革。比如提出到2020年,要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决定性的成果,要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定形和成熟。第九次是2018年2月召开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这次改革主要是上层建筑方面的,上层建筑改革同样很重要,是我们深化市场取向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力保障。


接下来交流第二个问题,关于1978年以来历次三中全会特点和成效分析。回顾历届三中全会对改革的系统部署,不难发现,历次“决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纲领性的决定,研究解决改革的长期道路问题,如十一届、十二届、十四届三中全会,重点研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路日臻成熟;另一类是对今后一段时间的重点改革领域作系统性的部署,以推进改革总目标的实现。比如2013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全面深化改革,不仅涉及改革的道路问题,也不只是对某些重要方面作系统性部署,而是突出深化改革的全面性。这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领域更加突出市场的作用,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党建制度改革等全领域的改革更加重视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九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促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40多年来,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综合国力不断加强,民生不断改善,文化事业和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党的建设事业不断迈向新高度。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成功实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不断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健全;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不断成熟;以国家宏观调控为基础、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经济管理制度不断进步。同时,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改革不断取得新进展。


最后,汇报交流第三个问题,40多年我国改革历程带来什么样的经验启示。40多年的改革,我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至少可以概括如下四点首先,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明确,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把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作为改革的核心任务。尽管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认识上,我们经历了复杂的历程,但基本方向的市场化趋势相当明朗。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再到今天所讲“让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决定性作用”,每一步的理论创新和改革实践,都始终奔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目标。第二,渐进式特征明显。出于对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以及发展与稳定间关系的认识,中国改革没有采取“一步到位”的激进方式,这也是能够取得成功的一个基本经验。中国的渐进式改革,主要体现在“从易到难”、“从局部到全面”、从“试点”到“推广”等方面。改革从农村起步,然后扩展到城市,继而形成统筹城乡的改革局面是最基本的渐进特征。在价格领域,先试行“双轨制”,再逐渐并轨到单一价格制;在国有企业改革领域,先进行放权让利式的局部调整,然后转到企业制度创新;在市场发育方面,从发展商品市场到发展包括资本、劳动、土地、管理等在内的要素市场;在改革全局性方面,先推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推进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在内的全面改革,等等。第三,突出增量改革。改革开放以后,许多新生的事物逐渐产生,如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个体经济、民营经济越来越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等领域由于改革方案的实施也出现新的景象,等等。增量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对于新出现的事物,采用新的运行机制,这样既能逐渐矫正过去不合理的体制机制,又能有效避免改革的调整成本,实现改革速度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平衡。第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自1978年以来,我们始终围绕经济发展为中心的落实改革任务,将实现发展作为改革的根本目的,而改革自然成为实现发展的动力。40多年来的改革实践,通过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经济体制和结构的重大转型、城市化和国际化进程取得进步、民生福祉不断改善等事实,生动的证明了改革促进了发展的典型经验。同时,稳定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也为改革的顺利进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以上就是我交流汇报的主要内容,请各位专家朋友批评指正!谢谢!


夏杰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