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孙继业:加快山东构建清洁能源体系

我国作为全球能源消费第一大国,煤耗量占全球一半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量高居全球首位,节能减排的压力任重道远。加速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成为能否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其中,核能具有能量密度高、占地规模小、运行成本低等独特优势,可有效替代化石能源。目前,核电已与火电、水电一起构成全球电力供应的三大支柱,年发电量占全球发电总量的16%左右,成为全球清洁能源的主力军。

国际经验证明,核电是一种经济、安全、可靠、稳定、高效的清洁新能源,是实现“双碳”目标最直接有效的战略选择。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一定差距。如法国、瑞典等国核电占全国发电总量的70%以上,乌克兰核电占电力总量的55%,斯洛伐克、匈牙利、比利时等国占50%左右,韩国占30%左右。美国占20%左右,有104座核电站,是世界上核电站最多的国家;而我国仅占5%左右,大有发展潜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国家《“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中提出“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推动沿海核电项目建设,保持平稳建设节奏,合理布局新增沿海核电项目。”充分体现了对核电发展的高度重视,为核电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由于核电站选址条件非常苛刻,需要综合考虑地质、水文、气象、安全、环境、经济等多种因素,适合发展核电的地方并不是很多,在一定能够程度上制约了核电的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孙继业介绍说。

“山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海岸线长达3456公里,占全国的六分之一以上。沿海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良好,具备规模化发展核电的基础优势。”孙继业告诉记者,2022年8月,《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发〔2022〕18号)提出,“在确保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在胶东半岛有序发展核电,推动自主先进核电堆型规模化发展,拓展供热、海水淡化等综合利用。”

据孙继业介绍,在国家大力支持和省委、省政府部署推动下,胶东半岛核电基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2021年12月,全球首座采用第四代最新技术的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在山东石岛湾并网成功,自主先进核电堆型规模化发展格局初步构建。海阳核电一期工程持续安全稳定运行,二期工程已全面开工,三期工程前期工作深入推进。荣成石岛湾两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顺利实施,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正式投入商运,国和一号示范工程1号机组热试首堆及瞬态试验完成;石岛湾扩建一期工程获得国家核准批复。招远核电一期工程10项核准支持性文件齐备,具备上报核准条件。与此同时,全国首个跨地级市核能供暖项目建成投运,实现海阳核电向威海乳山跨区域供暖,新增居民供暖面积630万平方米,圆满完成国家“十四五”规划交办任务。截至2023年底,全省在运、核准在建核电装机1180万千瓦,累计发电超过1000亿千瓦时;核能供暖总面积1250万平方米。

“然而,与山东的地质条件、能源消费等基础优势和经济地位相比,在运核电装机规模仍然较小,在运装机仅265万千瓦,仅居全国第七位,在建916万千瓦,不利于核能的充分利用和发展。”为此,孙继业在两会期间提出三条建议:

一是支持山东打造胶东半岛核电基地。作为经济大省、能源消费大省,山东发展核电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从落实“双碳”战略看,山东省煤炭消费占比高,加快调整优化能源结构的任务尤为迫切。建议国家支持山东持续把发展核电作为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扎实推进“双碳”工作的有力举措,加快海阳、荣成、招远等核电厂址开发建设,打造沿海核电强省。

二是加快山东核电项目核准开工节奏。山东省在运装机规模较小,但前期项目储备较为充足,工作推进较为深入。建议国家加快山东核电项目核准开工节奏,推动招远核电一期纳入今年首批核准项目清单,加快海阳核电三期、莱阳核电一期、石岛湾扩建二期等“两评”报告、用地用海等报批工作,形成梯次推进、滚动实施的核电发展格局。

三是支持推广核能供热等综合利用。借鉴山东海阳核能供暖经验,建议国家将核能供暖纳入规划,支持山东依托海阳、荣成、招远等核电基地,采用联合投资运营模式推进跨区域核能供暖,胶东半岛具备条件的地区实现核能供暖。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