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88年,75岁的孝庄太后病逝

公元1688年,75岁的孝庄太后病逝。康熙要将她送到皇陵,可十几个壮汉抬棺时,棺椁剧烈抖动,沉重无比,大家根本抬不动。康熙知道后非常震惊,只能将棺椁放在原地。37年后,孝庄太后才被雍正帝安葬。

木布木泰出身于蒙古贵族,12岁便随姑姑哲哲嫁入皇室,成为皇太极的侧妃。虽无太多感情,但她为皇太极诞下一子三女,其中长子便是后来的顺治帝。皇太极临终未指定继承人,各子争权夺嫡,木布木泰机警用心,力挺多尔衮辅助福临登基。顺治即位后,她终日勤恪治理朝政,严格管教有加,令顺治一生无甚欢乐。

顺治帝早逝,木布木泰悲痛万分,但见8岁的康熙将继位,她只得硬扛重担,团结朝野,护佑幼主渡过危机。康熙14岁亲政,她将权力还于君主,退居幕后。康熙的非凡成就,实赖这位睿智老妃的辛勤栽培。一生辅佐三帝,可谓政治家中的传奇。

临终前,孝庄太后留下遗嘱:皇太极已久离世,她不愿与之合葬;重新修建陵寝亦会劳民伤财;她惟愿安卧在顺治、康熙父子左右,以尽万分怀念之情。康熙深知母亲用意,只得在东陵西侧暂安殿旁,将其棺木安放于此。

年后,康熙欲将孝庄太后迁回沈阳,令人震惊的一幕却发生了——十几名壮汉合力也无法抬起棺椁分毫,沉重如山岳,动弹不得。当夜,康熙竟梦见母亲现身,言明她只愿就此长眠,伴随父子左右,岂肯远离?原来,孝庄太后生前对多尔衮阔别多年,心有挂念;对顺治的严厉教育,亦怀有内疚。她决意长留东陵,尽孝全尽。

康熙识大体,只得将母亲的心愿贯彻到底。他虽位尊万乘,却难逃儿女私心,无法割舍母爱的挂牵。孝庄太后无疑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她睿智过人,在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国家民族的大义;但她本质上也是常人,对多尔衮怀有独特情感,对子嗣的留恋更是刻骨铭心。正是这份复杂的人性,造就了棺椁无法移动的怪相。

孝庄太后政治智慧超群,她面对皇太极各子争储,沉着冷静,精心布局,最终使福临顺利登基。此后,她辅佐幼年的顺治帝,严厉教导,毫不手软,但也因此留下了遗憾。待康熙继位,她运筹帷幄,巧妙护驾,使年幼的皇帝得以安然渡过危机。可见她政治手腕了得,处变不惊,是一代名相也罕有的。

然而,孝庄对多尔衮也存有独特的感情纽带。当年她为求顺治登基,不惜委身于多尔衮,二人似有דow的私情。后来多尔衮雄踞朝野,她仍旧对他怀有情谊。传说多尔衮至京师,孝庄特意往迎,当晚二人同处一营,旁人无不侧目。

虽然孝庄勇于打破常规,但她却极为敬重祖宗家训。临终时她拒绝与皇太极合葬,原因之一就是不愿重启皇陵,劳民伤财,违背祖制。她宁愿寄托在康熙身边,也要将祖训放在心上,可见她对祖宗教诲的执著。

更令人动容的,是孝庄对儿孙的深深眷恋。她本就为顺治帝的一生遗憾,因此格外留恋顺治棺椁;她又对康熙疼爱有加,舍不得远离。正是这一家国利害难两全,造就了她宁肯背负世人非议,也要与儿孙永世相伴的决绝之举。

康熙皇帝虽备尽疼惜之心,却始终未找到合适之地安葬孝庄太后。这令他在晚年时陷入了两难困境:一则无法尽孝,违背祖母遗嘱;二则重启陵寝,不符合祖训。直至驾崩,这一棘手问题仍未解决。

继位的雍正帝却出乎意料地英明果断。他洞见孝庄太后所在之地,实乃天缘使然,旨在长眠父子身畔。况且数十年来,国家安康民泰,朝纲不乱,此地根基适中,岂容轻易动摇?

有鉴于此,雍正下令扩建暂安奉殿,将之规模化、正式化,并以昭西陵之名,永远安顿孝庄。这不仅尊重了先人的遗愿,也符合祖制,且无需重启皇陵,暂且符合各方利益。

昭西陵的落成,见证了清朝由盛而衰的整个曲折历程。如今,当人们徜徉于陵园之中,凭吊先人,不由对雍正帝这一精辟抉择心生敬佩。是他才识过人,将一个家族纷争,化解为国家大义,令清王朝在昭西陵前后二百余年,屹立不倒,繁荣昌盛。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