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孤儿靠吃野菜存活7年,获赠500万善款后,却选择把钱捐出去?

“我想他们的时候就跑出去,找不到他们,半路我就回家在床上哭。”

2014 年,《第一书记》一播出,节目中杨六斤的遭遇震惊了无数网友——这个像野人一样挖了多年野菜的孩子,竟然只有7岁!

杨六斤的父亲爷爷奶奶相继离世,母亲将其抛弃,7岁的他成了孤儿,靠着堂哥资助的每年500的钱苟延残喘。

这点钱够干什么呢?为了填饱肚子,杨六斤穿着破烂的衣服,每天从山上挖野菜果腹,上学是他想都不允许自己想的事情,因为那太奢侈了!

在别的孩子在父母怀中欢兴雀跃时,这个年幼的孩童眼中只有麻木的绝望和空洞。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杨六斤沦落到这种痛心的地步?被节目曝光后的他,是否迎来了新的生活?

风雨飘摇的家

在广西百色德峨镇龙英村的大山里,原本有着一个一家五口幸福美满的家庭,杨六斤就是这个家的其中一员。

六斤,是杨六斤2000年来到这世界上时的重量,朴实的父亲直接以此给孩子命名。

虽然是普通的农户家庭,但凭借着男工女织,勤勤恳恳的劳作,一家人温饱不成问题,杨六斤也度过了一个相对安稳快乐的幼年。

在2006年,这个家庭再次迎来了新的成员,六斤的母亲杨小妹给六斤生下了一个弟弟。

农村人很看重添丁,更有“添丁发财”的说法,因为那个年代,有男丁就有期盼,将来就是一份劳动力。所以对于六斤家是一件天大的喜事,也让六斤家在村里添上了不少光彩。

但好景不长,就在这大喜之时,六斤家却似乎应了乐极生悲,物极必反的定律。

麻绳偏挑细处断,这样一个自给自足的家庭,根本经不起任何的意外。但意外却偏偏发生在了六斤家。

这天一通急电到来,当杨小妹接通电话后,迎来的却是丈夫猝然离世的凶讯。

作为家里唯一的生产力,撑起家庭的英雄—六斤爸,因为突来的脑溢血,消逝在人世。

失去了顶梁柱,面对新生的婴儿,还有为父治病欠下的累累债务。仅剩柔弱的母亲杨小妹和稚幼尚无劳动能力的杨六斤,这个家庭陷入了无边的绝望之中。

六斤没有就此气馁,他化悲愤为力量,毅然放弃了和同龄人一样去上学的机会,扛起了在他这个年纪不该肩负的责任,下地干活、带娃、洗衣做饭……

“六斤,你要学会照顾好自己”,在一个寻常的夜晚,母亲对六斤嘱咐道。而六斤也以为只是一句平常的教诲,答应下来。更坚决要为这头家献出每一份力,每一滴汗水。

在次日鸡鸣日升时,鸡鸣声声,却未闻母亲的炊事声,也不见弟弟的哭闹声,有的只是收拾叠好的衣服在旁。

他绝望地四处寻找,但里回应他的只有无声的绝望。直到询问奶奶后,六斤才知道了真相。

六斤的母亲杨小妹做了一个于她无可奈何却于六斤无比不公的选择,改嫁。她抛下了六斤,又放心不下带着弟弟离开了。

空悲切,本身绝望的六斤并未从此一蹴而就。爷爷奶奶的鼓励使他重新振作起来。六岁的六斤,并不六六大顺,却更像与六犯冲似的。在他六岁这年,他不得不让自己站起来。

爷爷奶奶已然年迈,奶奶需要人照顾,六斤便更勤奋地学起做饭洗衣,家务活能分担一点是一点。

爷爷见到这样的状况,不顾老去的身躯,拿着镰刀就上山砍柴,想要为家里补贴点家用。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这样的日子平静过渡不到一年的2007年,爷爷在一次上山砍柴的路上不慎摔倒,一命呜呼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奶奶因为爷爷的去世过度悲伤,不日也随着爷爷一起走了。

至此,一年前还幸福团圆的六口小家,空余小六斤孤身滞于这遮不了风挡不了雨的破旧老房中。

他也曾心存希望去挨家挨户寻找母亲的去向,却了无音信。

好在这时,六斤的堂哥杨取林不忍他年纪这么小却无依无靠,只好把六斤接到自己家里。

但堂哥的家境不久不好,也有自己的妻儿。堂哥作为男子汉,只好选择外出务工,临行前给六斤硬生生挤出了500元的生活费,并给他安置了一间勉强能遮风挡雨住人的老房。

至此,杨六斤七年孤独的苦旅才刚刚开始

自强不息的他

吃树根,啃树皮,这是我们只在红军长征过草地时见过的悲壮。而这一行为,却是杨六斤七年来维持生命的基本日常。

嗯,这个吃起来酸酸甜甜的,是最好吃的。”,这是杨六斤对记者野菜味道询问的回应。

而当记者拿起一点“野菜”尝起来时,甚至差点当场呕吐出来,所谓的“野菜”根本无法为人下咽。

但就是这样的“野菜”,杨六斤却吃了整整七年,甚至称之为美味。神农尝百草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而杨六斤却实实在在尝过了几十种的野草,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能生吃,什么不能生吃,他已经了然于心底。

更有一次,杨六斤在吃一种从没见过的野菜时,直接导致身体激烈反应后吐泻不止,头晕眼花,强撑到家躺倒后却没有了意识

好在平日六斤去帮忙做活的王大娘及时发现了他,送医后才脱离了危险,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生了病也得去干啊,不去就不得吃。”

王大娘是杨六斤的邻居,当谈及孩子的悲惨遭遇时,她非亲非故,却感慨涕零,为杨六斤的身世感到悲伤和同情

也正是这份同情,让杨六斤在孤苦的七年中得到为数不多的慰藉。见杨六斤可怜,王大娘便每日让杨六斤帮忙放牛,来换取一些吃的。

杨六斤在王大娘这,得到的不仅是粮食物质上的补给,更是心灵空缺上的填补

平日里,杨六斤唯一的肉食来源,是他自制捕鱼工具捕来的鱼。他用塑料瓶做浮漂,挖土里的蚯蚓做鱼饵,利用身边一切不需要花钱的资源,充实自己。

捕鱼的水库,也是他天然的澡池,可怜的杨六斤平时只能”用树叶当毛巾,洗衣粉洗头”。这于我们常。人来看,是想都不敢想的。

平时就是这么洗,应该洗的干净。”,一句看似寻常的话,似乎寻常的事。却正反射出这种不堪为人的生活,已然是小六斤的平生常态

长期的营养不良,日晒雨淋让已经十一二岁的杨六斤看起来不如小他几岁的孩子壮实。

天若有情天亦老,不睁眼的老天爷,似乎被小六斤的悲惨命运唤醒。杨六斤的命运也终于迎来了稍许的好转。

杨六斤的悲惨经历在村里是人人皆知的,堂哥杨取林和村干部也为了他的事一直寻求帮助。

终于在这天,村长带来了从教育局反馈回来的喜讯。杨六斤获得了重新上学的机会,并且学校在免除他学费的基础上还每天给杨六斤免费提供一顿午餐,更重要的是申请到每年670元的补贴无疑让是杨六斤凛冬人生的冉冉薪火,实在是雪中送炭。

为了不愧对堂哥,不愧对村里,不愧对学校教育局对他的帮助,他刻苦勤奋,在学习上一丝不苟

淋过雨,才知道淋雨人的不易。受过伤的杨六斤,显然更加珍惜这样得来不易的机会,名列前茅的成绩,正是他对一切的回应和反馈。

求学期间,老师也对杨六斤同情不已,在生活和学习上都对他照顾有加,收到募捐的衣物,也会多为他留下几件。

人生的逆袭和扭转,机遇、贵人和自强,缺一不可。而杨六斤一直以来的自强不息,终于迎来了属于他的又一位贵人和最大的机遇。

温暖人间的爱

2014年伊始,时年杨六斤已经14岁。一档叫做《第一书记》的公益类节目在广西电视台播出,这是一档在国内首发的帮贫扶弱的节目

栏目的起步阶段,向社会各阶段征集素材、典型。而时任杨六斤校长的新街村学校校长向电视台举荐了杨六斤。

是杨六斤平日的铮铮铁骨,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让人无不第一时间联想到他。很快电视台记者便找到了杨六斤。

杨六斤第一件事,就是想见自己的母亲杨小妹。通过节目组的努力,终于找到杨小妹改嫁的所在地。

“妈,你不要我了吗?妈,我每天都好想你。”

在母子七年别后重逢之际,杨六斤和杨小妹都痛苦不已,涕泪肆横。

“妈妈,你有没有想过我,你走的时候只带走了弟弟,我受欺负的时候,我就在想你为什么不带我走。”

六斤哭诉着自己这些年的孤苦,杨小妹也是越发悲伤,惭愧和无奈充斥在她的眼中。作为一个农村妇人,杨小妹确实见识较浅也有心无力。

也许六斤意识到不该让母亲更多为难,安慰道:“这些年我过的很好,你看我现在都长那么高了。”,杨六斤的言行举止,远远超出了不属于他这个年纪应该有的成熟。

母亲也表示曾经回去爷爷那里找过他,却找不见了。

当天色渐暗不得不离开时,记者问出了那个杨六斤想问却不敢启齿的问题:“六斤还小,能不能留下来跟你一起生活?“

杨小妹却无可奈何地表示:”这里没有他的田和地,他很难在这里立足。”

农村家庭,有田有地是赖以为生的资本和手段。在这里,田地就是立足的根本

节目已经播出,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节目组为了更好地帮助到杨六斤,专门为杨六斤办理了一张储蓄卡,广邀爱心义士的帮助。

开始除了一些衣服,首先有一位深圳的教师邀请杨六斤到深圳上学,并且免除了他所有的学杂不止还帮他解决了伙食住宿的难题。

节目上映不到百日,竟然已经筹集到了500余万的巨额财款。由于款项过大,杨取林和同乡的理事人将杨六斤从深圳接回,为了妥善安置义款。出于杨六斤年时尚小,杨取林也是六斤落难时抚养帮助他的长辈,款项就由他代为收管。

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虽然杨六斤经历的风雨可能太大了,太苦了,但终究皇天不负苦心人。

面对巨额的财产,杨六斤并未迷失自我。他首先想到了所有帮助过他的人。生他的母亲、养他的堂哥、帮他的王大娘村干部和培育他的老师学校,他都一一以不同的形式回馈报答,尤其是他拿出了100万给

村里修路

另外,更重要的是他想到了同样和他一样正遭受着苦难的孩子。同年九月,杨六斤在当地举办的慈善晚会向30名同样处于悲痛中的贫困儿童捐出了每人5000共计150000元的资助,帮助他们改善生活。

莫泊桑在《一生》中说过: 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得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得那么糟。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时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

像杨六斤一样的不幸可能每天都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身上发生着,但愿我们坚强如他,咬咬牙,也许眼前就是坦途。

也愿我们的世界更加美好,更少苦难,让美丽的花儿平等地鲜艳遍每一捧土壤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