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沉吉野"被铭记,话剧泰斗李默然只读过3年小学,和妻子相伴60年

作者:阎晓红 副标题:从“初恋”到年届花甲 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 出版年:2001年1月1日

《甲午风云》(1963)临开拍前,饰演邓世昌的金山(1911-1982)在北京被绊住了脚,主演没了,导演林农(1918-2002)急了。一夜之间嘴角上火起泡。

“邓世昌是我捡来的。”最初进入《甲午风云》剧组,李默然(1927-2012)完全是服从组织安排,他连演什么角色都不知道就上了火车。

《长春电影画报》1960年第11期封面,电影《甲午风云》(1963)剧照,李默然

到了长影,李默然看到两个人。一个是《甲午风云》的林农导演,另一个是著名摄影师王启民(1921-2006)。

王启民一看到李默然就向林农导演大喊道:“你还找什么邓世昌啊,这不就是吗!”开始林农导演有意让李默然演李鸿章,最后改为邓世昌。这令李默然感觉有点匪夷所思。

林农(左和王启民

“一个满脸疙瘩的人怎么能演民族英雄?”李默然问导演,导演回答得也很经典:“脸上没有疙瘩的人才不是英雄。”

《甲午风云》一拍就是两年时间。在当时条件下,关于邓世昌的资料,无论是形象上、文字上或者是传说中的均很少。

李默然在长影招待所看《甲午风云》(1963)的剧本

第一次拍电影的李默然一点都不紧张:“我完全被这个人物的感情和行为震撼了,这个人物应该是什么样的,对待某些人是什么样的,我这个脑子里头就像演电影似的一幕一幕的都有了。”

1963年年初《甲午风云》影片上映后,该片获得了观众的一致认可。

《大众电影》1961年第9期内页,《甲午风云》(1963)剧照, 李默然和庞学勤

在1964年的第3届百花奖评选中,最佳男演员投票选举第一名是李默然,女演员则为王晓棠。不料因“整风”运动开始,这一届颁奖不得不取消。

时隔多年,我们仍能记住他在电影中高喊着“撞沉吉野!”镜头,而对自己的第一次触电,李默然直言这个角色的唯一遗憾是脸上都是青春痘。

《名人传记》1996年第5期封底,李默然

【做梦都想当演员】

李默然有一副特殊的雕塑式的脸庞,有棱有角,粗糙刚劲,在当年的银幕上成了别具一格的硬汉“标本”。

他还有一副魁梧粗壮的身材和一副嗓音厚实的喉咙,这都给了他出演刚毅汉子的先天“硬件”。

他那双眼睛不知是先天生就还是后天练就,目光深邃,穿透力强,里面包含了许多深一层的韵味。

也许正是这双非一般汉子的眼睛所透出的特殊气质和文化蕴含使他不同于一般威武刚烈人物,更与粗汉、猥怯、愚妄无缘。

观众琢磨他,便发现他是在他那壮硕的身体里补充了许多的学识,营造了一种文化素质,锻成了那种学者型、思想型的硬汉形象。到这一步也一定不易。

14岁时的李默然

李默然原名李绍诚,1927年生于黑龙江尚志县,他的童年像旧社会的许多孩童一样,生活艰辛,一路坎坷。

在他童稚的心灵里,便构筑了金瓯残缺、江河破碎所致的凝重感。

18岁的李默然

“我家有兄弟姐妹八个,我排行老七。我十岁才开始上小学,因为之前得了一场不太容易治愈的病,叫白喉,我的两个哥哥一个姐姐,都因为这个病死了,我是被一个老中医救活的。所以,直到10岁才上了小学,但是到14岁就念不起了,家里负担太重。”

18岁的李默然

为了生计他只好放下课本,辍学去做伙计、小贩。

当他每天捧着烟卷盒子,沿街吆喝叫卖,饱尝谋生的艰辛,颠沛流离的生活之后,却使他从社会另一个侧面获取了意外的补偿。

他东奔西走广泛接触社会,与各种人打交道,增长了见识、熟悉了各类人物性格,也为他后来的演员生涯打下了厚实的生活基础。

20岁时的李默然

他在野台、草班里得到过民间艺术的滋补:不管是怎样的天气,不管是什么水平的演出,也不管唱的是什么戏,哪里有“响动”,他就出现在哪里。

白天看完一出戏,晚上就同小伙伴一起学着演。木棒当马鞭,苞米缨子当胡须,模仿演员的一举一动,拿腔作调地说着记住的台词。

回忆往事,他还忍不住笑着说:“真像着了魔,做梦都想自己能当个演员”。

1945年8月,一个业余剧团在他家附近排话剧,每天晚上他都在外面偷看。

恰好那个独幕话剧里缺个戏不多的老头,导演就让他进来试试,他按照学来的腔调,试着念了一段,没想到居然成功了。

“就这样,我稀里糊涂地参加了演戏活动,至于什么演戏的目的艺术追求,我都不懂,只觉得,这样好玩。”

就这样,他由爱好到初入艺门,居然“玩”得很痛快,凭着他的天赋,把从草台班子里学来的“基本功”,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摸索修炼,积累提高,以其独有的方式完成了他步入演艺生涯的专业训练。

李默然在话剧舞台上的形象

他从业余剧团“玩”到哈尔滨文协文工团,又“玩”到了东北人民艺术剧院(即后来的辽艺)。

直到他正式分配到话剧团当演员时,他才发觉自己“玩”过去的那些年,只不过做了一场颇具闹剧色彩的梦。

搞话剧专业以后,他才身临其境,体验到什么才是真正的舞台艺术。经过严格规范的训练,他参加排演第一出戏《曙光照耀着莫斯科》,大长见识,茅塞顿开,成为他步入舞台艺术转折阶段的新起点。

李默然在话剧《曙光照耀着莫斯科》中的形象

他在剧中扮演党委书记,一个当年卖烟卷的穷小贩,如今走进了这豪华的大剧院,并且堂堂正正扮演这样一个让人醉心让人露脸的角色,那份乐滋滋的得意劲就甭提了。

他觉得自己简直就“玩”到顶了。排练时,他踌躇满志地走上台。可谁知,一亮相,一张嘴,就让导演贬了个一钱不值。

李默然在话剧舞台上的形象

导演说他是“拿腔作调的形式主义”,一句话把他打懵了,什么“形式主义”,他连听都没听说过!

彩排时,他说的台词,不但台下人听不清,连感情、语气、色彩都没有了,一字一句,不知经过多少次反复的练习、体会,才能达到“恰到好处”的效果。

虽然经过同事们的帮助,他以掉了几斤体重的代价换取了初出茅庐的成功,但他却不由自主地第一次从心里发出“真难啊”的感概。

李默然在话剧《第一次打击》中的形象

1953年以后,他创造了数十个舞台形象,其中较有影响的有1954年在《尤利乌斯·伏契克》中扮演的伏契克,1956年在《日出》中扮演的李石清、在《李闯王》中扮演的李岩,1960年在《第一次打击》中扮演的季米特洛夫,1962年在《第二个春天》中扮演的冯涛,1979年在《报春花》中扮演的李键(该剧参加国庆30周年演出获表演一等奖)等。

李默然在话剧《报春花》中的形象

【慷慨悲歌邓世昌】

1963年,影片《甲午风云》上映轰动中国影坛。

一曲英勇壮烈的爱国悲歌撼动了全国观众的心。影片塑造了以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将士们同仇敌忾抗击入侵之敌,浴血奋战挽救民族危亡的英雄人物群像。

邓世昌的扮演者——34岁的李默然,虽是初上银幕,却能取得如此成功,无疑让观众感到惊讶与欣喜。而其中的甘苦,只有李默然自己最清楚了。

电影《甲午风云》(1963)剧照,李默然

他要塑造的是梳着大辫子的清朝海军将领。读剧本,他似乎还可以概括邓世昌的一些特点:有强烈的爱国思想,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忧国忧民,性格倔强,不畏强权,洁身自好,嫉恶如仇,行动敏捷,声音铿锵。

可一放下剧本,脑子里仍然空空如也,就连邓世昌的长相在头脑中都有些模糊不清了。

《长春电影画报》1961年第2期封面,《甲午风云》(1963)剧照,李默然和庞学勤

趁拍摄前的空隙,他来到旅顺口附近的新公岛,在那里广泛收集民间传说,采访当年目睹甲午海战的十几位老人。

以后又来到北京故宫博物院,请当年的宫中太监讲解宫廷礼节生活习惯。

令人高兴的是,他在太监手里看到一幅画,画的是一员武将,浑身英武刚烈之气,邓世昌的底片一下子在他的心里曝光了。

电影《甲午风云》(1963)剧照,李默然

他重新设计了邓世昌的形象特点,重新规定了自己在每一个镜头里的动作和台词语气。

如请战之后,邓世昌在驻地里忧愤交加那场戏,如果图省事,走捷径,无非是处理成踱来踱去,紧锁双眉。

但为了增强影片的真实感,取得更感人的艺术效果,李默然舍易求难,为自己设计了夜弹琵琶一场戏。

电影《甲午风云》(1963)剧照,李默然和浦克

一连两月,他天天捧着琵琶练,说起来也许有人不相信,他不是练乐曲,而是在为了强化自己的指甲力度,为的是实拍中,可以按导演的要求,一下子把琴弦弹断十多根。

实拍前的情景他一直记忆犹新:乐队一遍一遍地弹奏着,他一遍二遍地倾听着,培养着自己的感情,体会着邓世昌的内心世界。

电影《甲午风云》(1963)剧照,李默然

当对自己的情感变化感到满足时,他马上进入拍摄现场,捧起了琵琶,随着乐曲那急骤如万马奔腾的旋律,他的脸上叠印着邓世昌焦虑而苦涩的心绪。

终于,他的激情爆发到极点,手指一用力,琴弦嘎然而断,为以后的慷慨陈词准备了一个恰到好处的引发点。

撞船前的镜头也是如此。最初,他毫不费力就找到几种表演动作,但掂量来掂量去,总觉得不够劲。于是,便为自己设计了一个甩辫子的动作。

电影《甲午风云》(1963)剧照,李默然

有人曾劝他不要自找苦吃,因为这一甩,既不能像京剧表演那样甩得花里胡哨,又不能随随便便地甩个一塌糊涂,弄好了,银幕上只不过一两秒钟,弄不好连重场戏都给搅了,但他舍不得丢掉这个动作。

他觉得,只有这一甩,才能够甩出邓世昌对强敌的仇恨,对投降派的愤慨,也只有这一甩,才能显示邓世昌的英雄气概。

作者:关捷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11-1

于是,在排这场戏的一个月前,他就开始练习,直到甩得熟练自如了,才正式向导演提出试拍,正如他想象的那样,这一甩,甩出了中华民族的声威,甩出了炎黄子孙的气节、使影片的效果更加强烈,使邓世昌的形象更加光彩照人。

【宝刀依然不老】

继《甲午风云》之后,他又参加了多部电影的拍摄,扮演了一系列银幕形象。

邓颖超和李默然握手

如《兵临城下》(1964)里的姜部长、《熊迹》(1977)里的公安局长,《走在战争前面》(1978)的大军区司令员、《检查官》(1981)里的检查官、《花园街五号》(1984)里的市委书记韩涛等角色。

电影《兵临城下》(1964)剧照,左起:李默然、张圆、庞学勤

应该说,走到这一步,他己经积累了很成熟的表演经验,他那自然大度的表演风格和气势,无须从外表多加修饰,随便穿一件什么衣服用不着摆什么架式,就完全像一个领导。

电影《走在战争前面》(1978)剧照,李默然和唐国强

再加之他本身就是全国政协委员、剧协主席、辽宁人民艺术剧院院长,经常参加会议,出入各种场合,和高级干部接触的机会较多,所以有人得出结论:李默然扮演干部形象是一个轻松不过的工作。

然而,恰恰是这个被人认为最轻松的工作,却使他并不那么轻松。

电影《检查官》(1981)剧照,李默然和王伟平

《花园街五号》里的市委书记韩涛,是个思想感情复杂,自身矛盾较大又真实可信的人物。

看过剧本,他被剧中这个人物深深吸引了,他爱上了这个角色,他与剧中人物的性格有很多相似之处。

电影《花园街五号》(1984)剧照,李默然和庞学勤

但经过深入对剧中人物的剖析和理解,他发现:自己生活的节奏较快,善于激动,嘻笑多于严肃,而韩涛这个角色却恰恰生活节奏缓慢,沉稳冷静,与自己性格存在这些差异,在表演过程中如不把握分寸,或表演过火,则会差之毫厘而失之干里,这台戏就可能演砸。

电影《花园街五号》(1984)剧照,李默然和方舒

在准确理解人物性格特征的基础上的,他把接触过的老干部一个一个排队,寻找与韩涛性格中的相似之处,使在银幕上完成的韩涛形象,既有某书记思索问题的方式,也有某厂某经理处理工作的方法。

并且,有的习惯动作还来自普通人身上。这部影片收到了较好效果。

《退休生活》1990年第6期封面,李默然

李默然自1984年拍了影片《花园街五号》后,就没再上银幕。但是,他并没闲着,应上海电视台的邀请,在大型专题片《上海百年英烈传》中担任节目主持人。

在北京电视台台庆文艺晚会中表演朗诵节目。近几年还参加了历史电视剧《联林传奇》(1988)、《末代皇帝》(1988)以及电视剧《艰辛》(1991)、《铁市长》(1991)的拍摄,此外还撰写了24万字的《李默然论表演艺术》一书。

李默然在家中查资料

李默然别具特色的魅力和风度,庄重深邃的表演,使得观众一直迷恋他,所以影视编导们一直紧追着邀请他出任影视片角色,可他都一一谢绝。

他是颇有思想深度的人,他希望能有更多新的好演员来取代他,而他愿为扶植这些新人做些工作,他想从事艺术研究方面的事业,他觉得这是他更有意义的工作。

1996年,李默然在上海和曹禺在一起交谈

李默然不仅在艺术事业上有相当的造诣,而且在生活中也很有修养,待人亲切谦虚,为人虚怀若谷。

【和妻子相伴60年】

李默然从艺逾60年,共演出话剧60多部。1986年他被中国戏剧家协会授予“话剧表演艺术家”称号和“话剧终身荣誉奖”的殊荣;2007年4月23日第17届白玉兰戏剧艺术奖“终身成就奖”。

李默然晚年在家中

李默然的妻子龙潮出生于一个很有底蕴的书香世家,两人于1947年哈尔滨文艺家协会文工团时相识。

那时的龙潮是音乐学院毕业的高材生,说起二人的相识、相爱,还颇具浪漫色彩。

当时,已身为演员的李默然被安排出演一个会唱歌的角色,但李默然却偏偏是个音乐盲,“有点五音不全”。

李默然和龙潮夫妇及3个孩子合影

这可难住了当时担任指挥的龙潮,怎么练都不行,有一天龙潮忍不住开玩笑说,你哪天把这个歌唱好了,我就哪天嫁给你。

此话一出,人们纷纷起哄,而李默然却当场表示“好”。没想到,这句玩笑话,一年后却成真了。

1950年,23岁的李默然和龙潮结婚。婚后两人生下了三个孩子,而这三个孩子也在父母的教育下,在各自领域闪闪发光。

李默然和龙潮夫妇

李默然刚在话剧界崭露头角的时候,龙潮作为辽宁歌舞剧团的作曲家和指挥家,她不仅在岗位上发光发热,同时也为家庭作出了牺牲。

“我的妻子比我更应该成为明星,我是后天努力的,她的先天条件和后天条件都很优秀。只是她让我先行,自己在幕后做了一辈子……”

三代同堂

2010年,李默然的妻子龙潮突然去世。

从1950年到2010年,他和妻子相伴60年,这么长的时间,他们感情一直非常恩爱,而在她离世时,仅仅还差五天,就是他们的钻石婚。

李默然和龙潮夫妇晚年在池塘钓鱼

当时李默然的肺部发现了一个肿瘤,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已经痊愈了。不料老伴的离去对他是个不小的打击。

李默然和龙潮夫妇

之后,李默然就不愿意呆在和老伴共同生活过的家中,大儿子就把他接到北京小住,而这一住就是两年多。

李默然在北京的日子里好像丢掉了所有的精气神,2012年11月8日,85岁的他也追着妻子的脚步离开了人世。

1986年第6期《上海电视》杂志封底:李默然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