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拥园簇 万物共生

【来源:北京日报】

本报记者 朱松梅

春秋两季,候鸟浩浩荡荡飞越野鸭湖。 本报特约摄影 马文晓摄

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内,接近昆虫旅馆的木匠蜂。本报记者白继开摄

一只戴胜正在觅食。本报记者 白继开摄

今年春天,黑天鹅飞临清河之洲滨水绿廊。本报记者 王海欣摄

海淀公园的野鸭自在畅游。本报记者 王海欣摄

大运河森林公园里,一只环颈雉鸡悠然栖息。本报记者 白继开摄

睡莲开满崔家窑湿地。本报记者 王海欣摄

春末夏初,数百只鹭鸟回到张家湾公园栖息,并繁育后代。 本报记者 白继开摄

海淀北部的生态绿岛。本报记者 王海欣摄

对于很多观鸟爱好者来说,“红头长尾山雀”是一个陌生又熟悉的名字。熟悉,是因为它在长江流域并不罕见;陌生,则是因为它从未现身京城——直到去年12月。

“在雪后的翠湖,我看到一只小红鸟站在枝头。”市民周超臣告诉记者,他赶紧用长镜头抓拍下来。随后,专家认定其为红头长尾山雀,并将其列入了2024版《北京市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名录》。“其他鸟友还拍摄到了黑冠鹃隼、鹊鸲,都进了新名录。对我们来说,那真是个幸福的冬天!”

北京正建设的“花园城市”,不仅要让生活其中的人享受到绿和美,也要让动植物活得自在惬意。如今,名录上已经有612种陆生野生动物,这是一个足够令人骄傲的数字,哪怕在全球范围内,北京也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

北京的“动物世界”如此多样而富生机,首要的原因是动植物栖息地得到了有效保护。近年来,本市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分布相对广泛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庇护着全市九成以上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

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是其中之一。保护区地处海陀山南麓,东部是大片的油松林,西部则是由白蜡、榆、椴树、核桃、蒙古栎组成的阔叶林,山上生活着中华斑羚、鸳鸯、勺鸡、豹猫等很多重点保护动物。“为了摸清鸟兽的分布范围、出现频度、习性,我们用红外相机开展长期监测。”保护区监测保护科副科长张经纬说,相机记录下了动物的有趣瞬间:傻狍子嬉戏玩儿雪,貉来回甩动长尾巴,最有趣的是小野猪,簇拥着冲镜头跑过来,一言不合就干架。

与崇山密林相比,都市里人类活动非常频繁,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难度要大得多。市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市在公园绿地、平原生态林、湿地等区域划定了上百处自然带,那是城市中的荒野,通过减少人为干预、促进自然演替,从而保护生物多样性。

就拿温榆河公园来说,它是本市规划建设的最大“绿肺”,拿出了约30%的面积作为自然带,其中最大的一片叫作“温榆生态心”。绿篱和枯枝环绕生态心,挡住了游客的脚步。中华秋沙鸭、东方白鹳、疣鼻天鹅等重点保护动物,都出现在了附近。

硕大无朋的温榆河公园,还花了很多心思去呵护小动物。公园园林部负责人崔东平跟记者讲述了芦苇的故事。“入冬前,一些公园出于防火的考虑,会把芦苇全割掉。”他说,其实对于很多水鸟和昆虫来说,芦苇丛是它们冬天取暖的地方。所以温榆河公园每年开春才割芦苇,为此,公园在冬天会增加防火巡视频次,“为了动物们,这是值得的。”

经过两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北京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4.9%。但不可否认,一部分森林的种类较为单一,对野生动物不够友好。因此,市园林绿化部门在2021年启动了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建设,在森林中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小区。

仅在2023年,全市就营建了125处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里头有高低错落的乔灌木,也有溪流水塘、花朵浆果,以及安全温暖的巢穴,动物和昆虫可在此觅食、越冬和掩蔽。

北京正加速向“生物多样性之都”迈进,诠释“道法自然,万物共生”的真义。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举报
评论 0